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肛肠疾病麻醉方式的选择及术后镇痛

一、肛肠疾病常用的麻醉方式

(一)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的优点在于其安全度较高,操作简单,且对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影响较小。然而,其缺点在于麻醉时间较短,作用范围有限,因此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或不合作的患儿,则不宜采用。

操作要点: 为确保局麻过程不发生感染,应严格执行消毒措施。肛周皮肤的消毒范围应适当扩大,注射时需特别注意防止针头误入直肠或阴道内。为了减少患者因多次进针而产生的痛苦,首次进针注药后浸润组织,后续对远处组织进行浸润时,穿刺针应从已浸润过的部位刺入,从而避免非必要部位的多次穿刺。在进行穿刺时,应确保药物位于针尖前方,针尖在药物后方推进,这样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穿刺点最好选后正中尾骨前区,在该区皮下注射药物少许,然后向深层先注射药物,后行针。一般注药10mL,注药可深达括约肌层及肛尾韧带。此区可封闭第四骶神经会阴支、肛尾神经和阴部神经分支,对肛门松弛有重要作用。然后由后正中向肛门左右两侧注射药物,两侧注射完毕后,再由两侧肛缘向前方注射。一般每侧5~10mL。采用这种注射方法,能够使肛门达到良好的松弛状态,同时减轻患者的痛苦。注射完成后,使用手指进行扩张,使肛管完全松弛,随后即可进行手术操作。在浸润过程中给药时,应根据手术需求有所侧重。例如,对于血栓性外痔,应在病变局部皮下及其周围充分注射药物;而对于肛瘘手术,则应在瘘管切开区域重点注射药物。

(二)骶管阻滞(腰俞穴麻醉)

骶管阻滞是一种将麻醉药液经骶裂孔注入骶部硬脊膜外腔的麻醉方法,其实质仍为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由于骶裂孔恰好位于中医针灸穴位督脉的腰俞穴位置,因此,按照针灸穴位命名,也可称之为腰俞穴麻醉。骶麻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安全性高,且麻醉范围仅限于会阴及肛门区域,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然而,其缺点在于骶裂孔形态各异,可能导致穿刺困难,进而增加手术失败的风险。

操作要点: 穿刺时,采用一般注射针头(如6号针头)即可。先在穿刺区域皮下注射形成一个小皮丘,再浸润麻醉韧带,然后垂直或略向前上方刺入腔内。进入腔内后,操作者会有以下感觉:①落空感:当针尖穿透具有阻力的黄韧带后,阻力突然消失,表明已进入硬脊膜外腔。②负压感:针头进入腔内后,可出现负压现象。此时,若在穿刺针尾端悬挂1滴液体,由于腔内负压,可将水滴吸入,此现象称为悬滴试验。同时,在注药时,操作者会感受到负压吸入药液,推针时几乎不费力。针尖进入骶管腔后,可以45°斜向骶管注药。注药前,必须进行回抽试验,确认无脑脊液和血液后方可推药。推药过程应缓慢进行,先注入3~5mL药液,观察5分钟,若无眩晕、头痛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等异常现象,方可继续缓慢将剩余药液注完。此外,穿刺时针尖的深度不得超过髂后上棘连线,即深度不能超过6cm,以防误入蛛网膜下腔,从而避免发生全脊髓麻醉的危险。

(三)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受药物影响的脊神经根被阻滞,进而使脊神经所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这种麻醉方式被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由于临床上通常选择在腰部进行脊椎穿刺并注入药物,因此又被称为脊椎麻醉,简称腰麻。根据穿刺部位、体位,以及采用不同比重的药液、注射速度、针头斜面方向等,可以选择性地获得不同的节段性麻醉平面,并且肌肉松弛效果显著,因此广泛应用于下腹部、会阴部及下肢的手术中。

操作要点: 一般采取侧卧位,使背部与手术台边缘平齐,双手抱膝并屈曲脊柱,以便头部尽量接近膝部,从而增大棘突间隙的距离。确定穿刺部位的方法:用手触摸两侧髂嵴的最高点,连接这两点形成连线,该连线与脊柱相交的部位大致相当于第4腰椎棘突或第3~4腰椎棘突间隙,以此作为穿刺的定点标志。操作方法:①确定穿刺点后,需进行严格的皮肤消毒并铺设无菌巾。②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再以腰椎穿刺针进行穿刺。腰椎穿刺针应垂直于两棘突间隙刺入,直至拔出针芯后有脑脊液流出为穿刺成功的标志。③注入麻醉药物。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原则,并密切留意患者的反应。

(四)硬膜外阻滞

硬膜外阻滞是一种通过硬膜外腔穿刺,将麻药注入硬脊膜外腔,使穿过该腔隙的神经根受麻醉药作用而产生暂时性麻痹的麻醉方法。

硬膜外阻滞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基本相同。由于麻醉药注入硬膜外间隙,该间隙内含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药液的扩散范围,因此相较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在麻醉平面的控制上更为容易,尤其适用于腹部手术。值得注意的是,硬膜外阻滞所需的麻醉药物剂量相对较大。若不慎将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可能会引起全脊髓麻醉的严重并发症,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需格外谨慎。

操作要点: 腰部穿刺技术的操作基本上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要求穿刺针头在穿过黄韧带时立即停止进针。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的指征:穿刺针穿过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并出现负压现象。此时可采用水滴法、毛细管法等进行检测。操作方法:①毛细管法:在毛细管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并将其连接于穿刺针上。当针尖进入硬膜外腔后,毛细管内的水柱会被吸入。②悬滴法:在穿刺针尾部悬挂一滴生理盐水。当针头进入硬脊膜外腔后,该水滴会向内吸入。③此外,还需确认穿刺针内无脑脊液流出,且注入少量空气或生理盐水时无阻力感。

目前,除骶管阻滞有时采用单次给药方式外,胸、腰段通常采用持续给药法。持续给药法即在穿刺成功后,将塑料导管留置在硬膜外腔内。首次注入5mL麻醉药物后,如无脊椎麻醉征象出现,可根据手术需要分次追加麻醉剂。

二、术后镇痛

肛门疾病虽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但其术后产生的剧烈疼痛不仅成为困扰患者的首要症状,而且成为肛门疾病术后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术后镇痛药

术后镇痛药分为一般镇痛药(应用于全身)与长效镇痛药(用于局部麻醉)两类。

1.一般镇痛药

一般镇痛药主要包括去痛片、消炎痛、痛力克(非甾体类药物)、奥贝(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美施康定(硫酸吗啡缓释片)、赛克同(洛索洛芬钠片)、路盖克(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等,以上药物均需口服使用。对于术后重度疼痛的患者,肌内注射药物则可选择杜冷丁(盐酸哌替啶)、吗啡等。

2.长效镇痛药

长效镇痛药类似于肛门局部或穴位注射用药,可替代口服或肌内注射止痛药物,用于术后镇痛,如亚甲蓝长效止痛注射液、泯痛尔注射液(复方薄荷脑注射液)、复方高乌甲素注射液(一种以氢溴酸高乌甲素为主药配制的复方注射液)等。此外,还可以将盐酸丁卡因、氢氧化钠(适量)、液体石蜡配制成药物进行直肠给药以术后镇痛;将普鲁卡因、罂粟壳、甘油加蒸馏水制成药物,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将强痛定、布比卡因、去甲肾上腺素混匀后进行切口皮下注射;将汉防己总碱配伍亚甲蓝及布比卡因制成注射液等。

(二)患者自控镇痛(镇痛泵)

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是使用专门设计的多功能、具有安全控制系统的镇痛泵,由麻醉医师设定给药方案和剂量,患者感觉疼痛时通过按压给药按钮自行给药,以满足镇痛治疗个体化需要。PCA可提高镇痛效果和患者满意度,节省用药且不良反应较少。

1.做好心理护理

医务人员在术前应详细向患者介绍镇痛泵的作用原理、镇痛效果及使用方法,以增强患者的信心,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手术及术后的镇痛泵治疗。术后,医务人员还需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正确使用镇痛泵,并提醒他们在使用期间或进行早期床上活动时,避免过度翻身或拉扯,以防留置管及贮药器松动、移位而损坏镇痛泵。

2.确保镇痛泵正常工作

为确保镇痛泵的正常工作,医务人员应妥善保管好镇痛泵及其延长管。在固定硬膜外导管时,应选用抗过敏的医用胶布,并定期检查镇痛泵的工作状态,防止硬膜外导管受压、打折或脱出。同时,医务人员还需仔细观察储液囊是否存在破裂或药液外渗等异常现象。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镇痛泵,并及时为患者更换新的设备。

3.其他并发症的护理

(1)恶心、呕吐:是PCA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主要是由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物刺激延髓化学感受器所引发的。为了缓解患者的症状,我们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解除其心理顾虑,分散其注意力,并确保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同时保持患者的口腔清洁。

(2)皮肤瘙痒:阿片类镇痛药物对某些特异性机体可能产生致敏作用,诱发组胺释放,从而引起皮肤瘙痒。此外,部分患者因术后身体虚弱、出汗较多,也可能出现全身瘙痒。对此,我们应耐心向患者解释原因,加强皮肤护理,对出汗较多的患者勤擦洗、勤换衣物,防止抓伤皮肤。必要时,可给予抗组胺类药物治疗。通常情况下,症状未经药物治疗也可自行消退。

(3)排尿障碍:镇痛药物可能会抑制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干扰生理性排尿功能,从而导致排尿困难;部分患者可能因不习惯在床上排尿而出现排尿困难;有些患者在拔除尿管后,使用镇痛泵期间可能出现轻度排尿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下腹部按摩、热敷,以及用温水冲洗会阴等刺激排尿的措施。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症状得以消除,能够自行排尿。如果刺激排尿效果不佳,应及时给予导尿,避免膀胱过度充盈,加重排尿困难。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对实施术后镇痛泵持续镇痛的患者,应常规留置导尿管至镇痛结束后方可拔管,拔管前需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4)腹胀、便秘:由于镇痛泵中含有阿片类药物,这类药物具有抑制肠蠕动的不良反应,因此,使用PCA泵的患者肠功能恢复通常会比其他患者慢24~48小时。为了促进肠功能的尽快恢复,我们应协助并鼓励患者多翻身、下床活动,适当增加饮水量,并尽早进食,以促进术后恢复。

(三)理疗

理疗作为肛门病术后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其镇痛效果同样显著。微波治疗在缓解肛门炎症及水肿引起的疼痛方面的机理:微波对“水分子”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在2450MHz的频率下,能够促使组织内的水分子发生剧烈的摩擦运动,进而产生强烈的热效应。这种热效应加速了局部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改善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并有效缓解了平滑肌痉挛。此外,微波在人体内的穿透力可达1.7cm,这一深度远大于红外线及远红外线的作用范围。同时,微波加热迅速且磁效应均匀,因此能够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炎止痛的治疗效果。

(四)外用药及局部处置

1.应用栓剂止痛

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要成分制成的消炎止痛栓,用于治疗肛门病术后疼痛,具有显著的消肿止痛、凉血止血功效。例如,痔疮宁栓(美辛唑酮)、消炎痛栓(吲哚美辛)等通过肛塞给药方式用于肛门病术后止痛,展现了良好的止痛效果。

2.局部外用药物镇痛

湿润烧伤膏、麝香痔疮膏在肛门病术后的止痛作用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止痛消炎膏对肛周疾病术后镇痛同样具有确切疗效。此外,云南白药气雾剂、丁卡因凝胶等药物止痛效果显著,平均起效时间迅速,用药量小,可直接通过皮肤黏膜吸收,具有黏弹性、扩展性、缓慢渗透性及良好的舒适性等特点,相较于其他剂型具有明显优势。

3.穴药结合镇痛

应用多种中药,并采用透皮技术加工制成的脐融缓释剂,是穴药结合治疗肛门疾病的一次创新尝试。它综合发挥了中医辨证论治及针灸循经取穴的优点,在临床上展现出了较好的镇痛作用。动物实验也进一步验证了其镇痛的有效性。

4.中药熏洗镇痛

中药熏洗作为肛门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其止痛作用不容忽视。采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疏通经络等中药治疗,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经临床验证的代表方剂有荆芥方、活血止痛散、消肿止痛散、痔瘘消熏洗剂、消肿止痛汤、止痛消肿汤、痔外坐洗液、解痉止痛汤等,这些方剂均能有效缓解平滑肌痉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五)针灸

针灸在肛门病术后止痛方面效果显著。选穴依据脏腑经络理论、内脏-皮肤相关学说及全身疗法等观点,能够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针灸承山穴可促使脑内吗啡样物质的含量增高,从而发挥镇痛作用;长强穴和腰俞穴作为督脉的起始要穴,针刺可以达到温通经脉、消散瘀滞、祛除病邪的功效。术后通过行针刺激,患者丘脑下部会分泌阿片肽类神经介质,这些介质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对长强穴进行局部麻醉及对腰俞穴进行麻醉,同样可以在术中取得极为满意的镇痛效果。

此外,还可以利用全息理论,采用耳穴贴压法等对肛门术后患者进行镇痛治疗。常用的耳穴包括交感、直肠下段、耳迷根及相应的全息穴等。

(六)止痛促愈研究的新方向

虽然西药在止痛方面具备迅速且长效的特点,但其不良反应同样显著,如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及成瘾性(尤其是吗啡类药物)。此外,应用亚甲蓝可能导致术后蓝尿、肛门部痛觉长期无法恢复,甚至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因此,寻找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且疗效确切的止痛药物或镇痛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中医药治疗在此方面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在术后止痛领域具有显著效果。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新药理机制被揭示,这为中药在止痛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肛门疾病的术后疼痛将不再是治疗过程中的棘手难题。 TfQU7v3vE35lnf4G763GjLRPMZL0f1QmsyTkD8WthmsPIuPqXaEP+xre1xRskoh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