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生理特点是肛肠疾病发病的基础因素。不同年龄、性别,不良的饮食与排便习惯,以及缺乏运动锻炼等,均为肛肠疾病的常见诱因。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显著改变,使得肛肠疾病的危险因素谱系发生演变,一些既往被忽视的因素正逐渐显现其重要性。
肛门直肠部位有大量特殊性解剖结构,如肛窦(肛隐窝)、肛门腺、肛乳头、直肠瓣和特殊的血管构造。直肠静脉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淤积。门静脉系和腔静脉系在直肠下端有静脉丛和吻合支,静脉壁薄弱,对压力的耐受性较差,直肠黏膜下组织易疏松,致使直肠静脉迂曲、扩张,容易形成痔。
艾森·哈默尔(Eisen Hammer)和艾伦·帕克斯(Alan Parks)提出的隐窝腺感染学说指出,病菌可通过肛窦沿肛腺导管侵入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的肛腺,进而引发感染。肛腺作为病菌侵入肛周组织的主要通道,其感染是95%肛瘘病例的起源。
威廉姆·汤姆森(William Thomson)则提出了肛垫学说,该学说认为痔的解剖学基础在于肛垫。随着时间推移,支撑痔血管的结构(支持器)会逐渐退化、松弛,导致肛垫有向肛管腔突出的倾向。
肛肠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有痔不在年高”,意味着肛肠疾病的风险同样存在于儿童,乃至婴幼儿之中。因此,从未满月婴儿到古稀老人,皆有可能患肛肠疾病。但总体而言,儿童及青少年的患病率相对较低。
常见的儿童肛肠疾病包括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瘘、肛门瘙痒及直肠息肉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多与先天性肛门括约肌松弛或直肠黏膜先天性下移等因素密切相关。患儿往往伴随其他症状,如大便干结呈羊粪状,或是大便频次增多且质地稀溏。对于年龄稍长的患儿,还可能伴有蛲虫病等寄生虫感染疾病。
老年人处于人体的衰老阶段,体内各组织、器官及其功能均呈现逐渐衰退的趋势,肛肠部位同样也不例外。老年人肛肠疾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易便秘、易脱肛、易感染、肛门部瘙痒,以及存在罹患直肠癌的风险。便秘是老年群体中的常见病症,其发病率相较于青壮年人群高2~3倍,常给他们带来诸多苦恼,且易诱发肛肠病变及其他相关疾病。对于伴有脑血管硬化的老年人,或是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畸形等慢性疾病的患者而言,便秘无疑是一种危险信号。在排便过程中若过度用力,可能会诱发脑卒中,导致患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若未能得到及时救治,患者的生命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
女性盆腔有其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加之女性承载着人类繁衍生育的重任,其肛门直肠部位所承受的压力较男性大,因而容易发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并受到多种不良因素对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因此,女性在肛肠疾病中,痔、便秘的发病率较男性高。相反,男性在肛肠疾病中,肛瘘、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病率则高于女性。
肛肠疾病是女性的常见病之一,约有18.5%的患者具有家族史。多数病例发生于30~50岁,占比高达84%,其中4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而50岁的患者手术率最高。日本著名肛肠病专家高野正博曾做过调查,在200例患者中,因妊娠、分娩导致痔病加重的患者约占80%。其发病机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女性盆腔内的子宫紧邻并“霸道”地挤压着其“邻居”——直肠,导致直肠向后倾斜,增加了直肠的弯曲度,进而使得大便通过的速度相较于男性更为缓慢,容易引发便秘。此外,女性的食物消化时间通常长于男性。即便男性和女性摄入相同量的食物,女性的消化时长也往往超过男性。这种消化系统上的差异导致女性患慢性便秘与肠胃病的概率是男性的2倍。
在妊娠期,胎儿的压迫(尤其在胎位不正时压迫更为显著)使女性腹压增高,引发静脉回流障碍,增加肛门疾病的风险。同时,妊娠期体内孕激素、松弛素等激素大量增加,使得纤维结缔组织变得松软而富有弹性,并导致水钠潴留、血管扩张。此外,妊娠期女性盆腔内动脉血流量增加约25%,这些生理变化极易导致肛垫淤血、肿胀。
另外,孕期子宫压迫肠管可引起排便困难。同时,孕妇活动不便,运动量相较于平常减少,胃肠蠕动明显减慢,导致粪便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使得粪便干燥难以排出。这不仅会导致痔静脉曲张,而且由于孕期盆内器官组织相对脆弱,干硬的大便极易擦伤痔黏膜而引起出血。此外,这种情况还可能导致原有痔核脱出,被肛门括约肌夹持而“卡”在肛门口,发生肛门嵌顿,从而造成剧烈肛痛、行走困难等一系列症状。
女性在分娩时用力过度,可能导致痔静脉破裂,进而引发血栓性外痔或炎症性外痔。若分娩过程中会阴部发生撕裂,则可能造成肛裂。女性在分娩后腹腔空虚,便意感可能会变得迟钝,加之产后体虚,整日卧床,导致排便无力,粪便长时间滞留肠道内,水分被大量吸收,从而引发便秘。在排便时,由于粪便干硬,肛门容易受到损伤而致病。因此,民间常有“十月怀胎,‘痔’在必得”的说法。
女性会阴部这一“方寸之地”,汇聚了尿道、阴道和肛门。月经、白带、尿液等生理分泌物经常刺激该区域,加之卫生巾的摩擦作用,导致肛门周围皮肤长期处于潮湿充血状态,容易诱发慢性炎症,进而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增加罹患肛门疾病的风险。
女性的心理因素常影响着排便习惯。在不方便的环境下,女性往往会主动抑制便意,这会导致肛门内括约肌反射性张力增高,进而使得肠管紧张度降低,肠蠕动减缓。这种情况下,左半结肠和直肠内容易形成粪便淤积,导致排便困难。
职业因素也是导致女性便秘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关调查显示,护士群体中便秘的发生率最高,达到42%。这可能与护士经常需要值夜班,导致精神和体力上过度紧张有关。此外,一般女职员的便秘发生率为18%,而女大学生中则有13%的便秘与节食行为相关。
除了进食量少、食物过于精细,许多女性滥用通便药物也是导致肛门疾病易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20岁左右的女性中,近半数存在便秘问题,其中1/3与常服通便药物有关。滥用药物灌肠会降低直肠黏膜的敏感性,使得粪便进入直肠后无法有效引发排便反射,从而导致直肠性便秘。此外,这种情况还容易并发结肠便秘,进而诱发各种肛肠疾病。
男性肛瘘、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究其原因,主要与解剖生理特点有关。位于肛门周围的肛腺,其发育和功能主要受人体性激素的调控。随着年龄的变化,性激素水平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直接影响肛腺的增生与萎缩状态。特别是在男性青春期,体内性激素开始活跃,促使部分腺体(如肛腺)发育、增生,并导致分泌物逐渐增多。此时,如果肛腺液排泄不畅,就容易引发肛腺感染,进而发展为肛腺炎。因此,成年男性肛瘘及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导致男性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多于女性。
人们要生存,就需要饮食。食物的种类,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多少,以及水分的摄入量,都能直接影响粪便的组成,从而诱发肛门直肠疾病。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往往成为引发肛肠疾病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肛肠疾病的发病与演变过程中更为常见。
在日常生活中,膳食结构是否均衡合理与肛肠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果膳食搭配失衡,精制谷物摄入过多,而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品摄入不足,同时饮水量也达不到要求,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粪便的成分,导致大便干燥。相反,如果摄入过多易消化的食品,则可能引起腹泻。这些情况都可能促使肛肠疾病的产生与复发。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这与人们长期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模式有着密切联系。
正常人每日进餐的次数及其间隔时间,应当依据胃部的功能恢复状况及食物在胃中的排空时间来合理安排。通常情况下,正常成人的两餐间隔时间应在5~6小时,因为食物一般需要在胃内停留4~5小时。若两餐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人们容易感到饥饿,这会对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间隔时间过短,消化器官将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难以有效恢复其功能,这可能会导致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问题,进而引发腹泻、便秘等症状。因此,为了维护消化系统的健康,每日进餐应当做到定时定量。
食物需要经过胃肠道的加工、消化与吸收,但人体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过这一限度,就会损害胃肠消化器官的正常功能。此外,胃胀得过大还会抬高横膈膜,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活动。同时,暴饮暴食还会导致胃蠕动变得困难,从而破坏整个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长此以往,容易诱发心脏病、胃肠炎症等疾病。
美国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评估一个人患结肠癌的风险时,相较于其所吃的食物种类,其食物摄入量更为关键。研究人员对结肠癌发病率较高的黑人群体进行研究后发现,如果一个人的总热量摄入过高,同时糖类(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基本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也偏高,那么其患结肠癌的风险就会增加。
吃饭速度过快,不细嚼慢咽,或者在吃饭时多说话,都很容易误吞鱼刺、肉骨等异物。这类异物被误吞后,常容易刺伤消化道,尤其可能刺伤肛门部位,进而引发感染化脓。
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品,会使人体因酒精和辛辣食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作用,出现血管扩张及结肠功能紊乱的情况,进而使肛肠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有的职业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或体位,这可能会诱发多种疾病。根据临床统计,久坐、久站以及活动较少的人群肛肠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久坐的职业主要包括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员、汽车司机、会计、学生及网络工作者等;久站的职业则主要有理发师、售货员、交通警察、教师等。这些职业的从业者发病率相对较高。久坐会导致胃肠蠕动减缓,容易产生便秘,使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增加了有害物质与肠黏膜的接触时间。此外,久坐者的免疫力可能会下降,使得致癌因素更容易侵袭身体。长期伏案工作还会导致大脑皮层过于疲劳、神经调节功能下降、肠黏膜供血不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肠癌。另外,一天到晚坐着工作的人体内胰岛素含量往往较高,而胰岛素可以刺激结肠组织增生,从而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相比之下,经常变换工作体位或长期进行锻炼的人,如活泼好动的青年、运动员及参与多种体力活动的农民等,则不易患上痔疾和肠癌等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极大进步,舒适的物质生活与学习、工作的压力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原本应该朝气蓬勃、活泼好动的学生和青壮年人群,却常因久坐教室或办公室而显得暮气沉沉。即便在有限的闲暇时光,也多沉迷于电脑、游戏或麻将,缺乏必要的身体活动。这种体位固定、久坐少动的习惯,加之忽视劳逸结合,极大地增加了青壮年罹患肛肠疾病的风险,对其学习、工作及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
消化道末端的肛肠疾病,其发病与静脉曲张、肛门直肠部位形成静脉血管团,以及黏膜下移、滑动、堆积等因素有关。在性生活过程中,全身肌肉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尤其是背部、骨盆和臀部肌肉持续收缩,这会增加肛门周围血液循环的阻力,导致血运障碍,且这种状态可能一直持续到性生活结束。若性生活频率过高,肛门静脉丛就会频繁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引发静脉曲张、淤血,进而使静脉突出于黏膜或肛门外,最终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肛门疾病。
此外,男性若频繁忍精不射,会阴部肌肉群将长时间保持收缩状态,这不仅会升高精索静脉的压力,还可能使痔静脉承受远超正常性交时的压力。长期如此,不仅可能诱发精索静脉曲张,影响生育功能,还可能引发肛门疾病。
女性因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肛门直肠与阴道相邻,二者之间仅有一“壁”相隔。因此,无论是阴道还是肛门直肠发生病变,都可能对另一方造成不良影响。性生活不当可能导致会阴部长期充血,阴道壁长期受刺激,进而促使直肠黏膜下移,增加肛门疾病的发病风险。此外,性交不洁或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也可能成为肛门疾病的间接诱因。例如,男性的精液和女性的阴道分泌物流向肛门区域时,若未能及时清洁,就可能引发肛门湿疹、炎症等病变,导致肛门局部红肿。而一旦形成痔疮等肛门疾病,由于炎症及分泌物的刺激,还可能诱发女性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肛交也是导致肛肠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肛交是指人类性行为中,以勃起的阴茎插入性伴侣肛门内的行为,有时也泛指其他涉及肛门的性行为。肛交引发肛肠疾病的风险远高于阴道性交,主要原因是直肠易于吸收液体,且肛交时容易对肛门造成损伤,从而增加梅毒、尖锐湿疣、软下疳甚至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风险。
肛门齿状线以下为多层鳞状上皮覆盖,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伸展性,该区域由体神经支配,因此痛觉较为敏感。而齿状线以上为单层柱状上皮覆盖,摩擦时容易受损,且该区域由内脏神经支配,痛觉相对不敏感,受损后不易被察觉。肛交可能导致肛门黏膜充血、红肿,加重痔疮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大出血,并容易撕裂肛门括约肌,导致肛裂。此外,肛交次数过多、时间过长还可能损伤会阴部神经、肛管直肠周围肌肉组织甚至肛门直肠环,使肛门括约肌松弛,进而可能出现大便失禁、直肠脱垂等严重后果。
肛门是人体排便的重要器官,对于人体废物的排出及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肛门应当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与细致护理。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人并未给予肛门应有的关注与保护,从而使得这一区域更容易遭受疾病的侵扰。
大便过于干燥或稀薄都是诱发肛肠疾病的重要因素。其中,便秘作为痔疮、肠癌等疾病的“首要推手”,其危害不容小觑。慢性便秘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并发多种疾病,如痔疮、肛裂、大肠癌、大肠息肉、大肠憩室炎,乃至高血压等。值得庆幸的是,通过积极治疗,多数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
便秘的成因复杂多样,它既是痔疮等肛肠疾病的潜在诱因,也是加重多种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推手。在便秘状态下,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导致水分被大量吸收,粪便变得干燥坚硬,破坏了正常的排便节律,增加了排便难度。这不仅会干扰直肠黏膜的正常功能,造成血运不畅、黏膜下滑,还可能擦伤肛管及肛窦,引发出血、疼痛、感染及炎症反应。对于已患有肛门疾病(如肛裂、痔疮)或存在排便不适(如坠胀感、排便不尽感)的患者而言,便秘更是雪上加霜,可能加剧疼痛、出血症状,促使病情恶化,甚至引发原有疾病的急性发作或继发感染,如肛窦炎、肛门直肠脓肿等。反之,痔瘘等肛门疾病的症状也可能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肠癌与便秘之间的关联已得到科学研究的证实。便秘导致肠内容物长期滞留,为细菌提供了充足的发酵时间,产生多种毒素,其中不乏致癌物质。国外有研究小组从人类粪便中分离出一种与结肠癌密切相关的强烈致癌突变原,并证实这种突变原是由至少5种肠道细菌在肠道内积存的粪便中发酵产生的,其致癌能力不容小觑。
腹泻作为另一种常见的排便异常,同样对肛门健康构成威胁。腹泻时,粪便呈液体状态,主要由大肠内容物通过速度过快、水分吸收减少或肠壁分泌增多所致。腹泻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器质性腹泻通常伴有发热、便中带血或黏液等症状,但相对较少见;而功能性腹泻则更为常见,主要由消化不良引起,如未充分咀嚼、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脂肪摄入过多、暴饮暴食、食用不洁或变质食物及精神紧张等。腹泻时,少量粪便会从乙状结肠流入直肠,刺激直肠壁产生排便感,导致排便次数增多。频繁排便不仅加重肛门括约肌的负担,还可能引发肛门水肿、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等疾病。同时,腹泻时粪便中的刺激物对直肠内壁造成充血和摩擦损伤,严重时甚至导致肛门上皮溃疡。
合理的排便频次对于维护肛门组织的健康至关重要。每次排便后,肛门组织需得到充分的休整,以缓解排便带来的生理压力。频繁排便无疑会加重肛门的负担,加剧对肛门组织的刺激。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肛门血液循环受阻,引发血管异常扩张、组织肿胀,乃至痔疮的形成。相反,排便次数过少则易使粪便在肠道内滞留过久,造成便质干结。
排便时,个人应准确把握便意的强烈程度,避免在便意轻微时急于排便,并需注意排便力量的适度。盲目用力或过早用力排便,只会给肛门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增加损伤的风险。此外,对于因心理或生理因素产生的假性便意,即无实际排便需求却频繁产生排便冲动的情况,应主观上加以控制,并可尝试热水坐浴或热敷等物理疗法缓解症状,避免频繁蹲厕,减轻肛门负担。
良好的排便习惯是维护肛门健康的重要一环。正常排便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在排便过程中进行阅读、吸烟等分散注意力的活动,以免减弱排便感觉,延长排便时间,导致肛门过度受力。长期保持这种不良排便习惯,可能引发肛门直肠部充血、血管异常扩张,严重时甚至导致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形成直肠脱垂。因此,建议大家在排便时保持专注,遵循自然生理规律,以培养健康的排便习惯。
节气的更迭对肛肠系统的健康状况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春季,特别是“立春”之后,自然界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但与此同时,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皮肤易受外界因素刺激,出现湿疹或瘙痒等症状。当这些皮肤问题累及肛门区域时,便形成了肛门湿疹或肛门瘙痒症。对于痔疮患者而言,春季还可能加剧其出血症状。
夏季,人体消化液分泌量减少,胃酸pH值降低,导致食欲不振的现象较为普遍。此外,由于夏季人体出汗量大,体内水分易流失,从而增加了便秘的风险。同时,为了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人们往往过量摄入冷饮和冷食,这不仅可能引发肠道传染病,导致腹泻,还可能使肛门血管充血扩张,增加破损和感染的风险,进而诱发多种肛门疾病。
秋季,随着气压的升高和空气的干燥,人们常感到口干舌燥、小便短赤。此时,便秘也成为秋季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而长期便秘更是痔疮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秋季,人们应更加注重肛肠健康的日常防护,对于便秘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就医治疗。
冬季,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寒冷的环境会加剧肛门局部血管的收缩,导致瘀血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得痔疮、肛裂等肛肠疾病的症状容易加重。
人体是一个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内部各脏腑的功能状态与肛肠疾病的产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西医学认为,高血压、前列腺增生、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肝硬化、糖尿病及肥胖等均可作为肛肠疾病发生的易感因素。
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肛肠疾病的发生与心脏、肺脏、肝脏、胃肠道的病变关系最为密切。
心脏以其规律且有力的搏动,维持着全身血液循环的动态平衡。一旦心脏功能受损,首先波及的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痔疮的形成机制包括直肠末端及肛门部位黏膜下静脉丛的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及血管异常扩张。因此,心脏疾病患者往往因远端血液循环障碍而易于患痔疮。
中医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调理肺功能(如宣肺)的方法治疗痔疮,常能取得显著疗效。值得注意的是,患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肺部疾病的患者,其痔疮及肠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肺结核患者,还可能并发结核性肛瘘。
肛门直肠区域包含直肠上静脉丛与直肠下静脉丛两大静脉系统。直肠上静脉丛的血液经门静脉汇入肝静脉,最终通过下腔静脉回流至心脏。因此,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硬化,可影响门静脉的回流功能,从而增加内痔的发病风险。此外,直肠下静脉丛与直肠上静脉丛在肛门括约肌间沟附近连通,使门静脉系统与体静脉系统形成联系。这意味着肝脏疾病不仅可能导致内痔,还可能诱发外痔。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同样面临较高的痔疮发病风险。
胃肠道疾病对肛肠健康的影响显而易见。胃肠道功能异常直接影响粪便的形成与排泄过程,可能导致便秘或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会对肛门造成物理性损伤,还可能诱发或加重各种肛肠疾病。
肛门直肠部位因富含汗腺、皮脂腺及丰富的皮下脂肪组织,加之易于积聚污物,常被形象地喻为“排污口”,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故成为局部感染的高发地带。
肛窦受损可诱发肛窦炎,其炎症若沿肛腺管道蔓延,若未得到妥善处理,将逐渐演化为肛门脓肿。
当肛门周围毛囊与汗腺感染未得到有效遏制时,原本的毛囊炎可因肛门周围组织结构的疏松性,迅速扩展为肛门周围脓肿或大汗腺炎。此外,持续的局部感染及分泌物刺激,可诱发肛门湿疹,导致瘙痒不适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痢疾、肠炎、蛲虫等寄生虫感染,以及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门皮肤病等,均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不仅直接损害肛肠健康,还可能通过引发痔静脉周围炎或痔静脉内膜炎,导致痔静脉发生充血、扩张、淤血等病理改变,进而促进痔核的形成与发展。
肥胖个体常面临便秘的困扰,并可能进一步并发痔瘘,乃至增加罹患肠癌的风险。在当下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日益丰富,而日常体力活动量却呈下降趋势,这导致体内脂肪显著增加,肥胖人群比例不断攀升,其整体健康状况因此遭受严峻挑战。
肥胖所产生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就消化系统而言,肥胖者的肠系膜上往往沉积大量脂肪,这些脂肪的堆积会对肠道微绒毛的吸收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致使肠管蠕动减缓,食物残渣难以顺利排出,进而诱发便秘。在排便过程中,肥胖者往往需要用力,这会导致腹腔内压力骤增,痔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出现淤血与扩张,长此以往,血管壁弹性减弱,正常“肛垫”结构下移,最终形成痔疮。同时,排便困难还会影响肛门括约肌的正常收缩功能,过硬的粪便可能擦伤肠道黏膜及括约肌周围血管,引发肛裂。
此外,肥胖患者的肛周局部小腺体往往分泌旺盛,导致局部环境过于潮湿,细菌易于滋生,从而增加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病率。而肛门周围血液循环不畅,也是肥胖者痔疮发病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排便不畅、便秘及肛周油脂分泌过多,不仅延长了肠道中致癌物质的停留时间,还因肠壁脂肪堆积而减弱了肠道集合淋巴小结的功能,降低了肠内免疫物质的水平,进而增加了患直肠、结肠癌的风险。
抗生素作为消灭细菌、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在人类医学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抗生素的发现、研发及广泛应用,无疑挽救了无数生命,其贡献在人类健康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开发领域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其滥用问题也日益成为当前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人体消化道内具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肠道菌群,这些菌群大致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机会致病菌三大类,总数可达400~500种。其中,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在促进多种维生素的合成、发酵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以及维持肠道酸碱平衡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机会致病菌在正常情况下与人体和谐共生,对人体不构成威胁,但一旦肠道环境发生变化或机体免疫力下降,它们就可能转化为致病菌,引发疾病。有害菌则是对人体具有直接危害的细菌,它们的存在往往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细菌在肠道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即肠道微生态平衡。抗生素虽然能够有效杀灭有害细菌,但也可能对有益菌群造成破坏。过度或滥用抗生素会打破肠道内细菌数量的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生,使原本无害的细菌转变为有害细菌,从而加剧感染症状并增加治疗难度。
此外,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导致大便性状改变,引发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进而增加患肛肠疾病的风险。因此,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关键在于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年老体弱者、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等易感人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最好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或维生素B族,并配合使用乳酸菌素制剂等,以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对于即将进行大手术的患者,还应注意配合全身支持疗法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