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一)一般治疗法

一般治疗法是各种疗法的基础,对各期内痔都有效,都适宜。

1.改善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及地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忌食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禁酒,同时避免频繁饮用浓茶与咖啡。主食应粗细搭配,易消化。进食需定时定量,避免饥饱无常。单一食用肉类和细粮易导致排便不畅,而仅食蔬菜和粗粮则可能使粪便量增多。

2.保持大便通畅

通过饮食调整排便习惯至关重要,应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确保每1~2天排出一次软便,以减少内痔受到的摩擦与刺激。排便时应顺其自然,不宜过度用力,便后应用热水清洗并擦干,选用柔软清洁的便纸。此外,应注意肛门部位的保暖,使用柔软的坐垫。

3.生活规律

生活作息要定时,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立或进行重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远行时更需注意。进行重体力劳动时,应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增加腹压,中间应适当休息。

(二)中医辨证论治

1.血热风燥证

证候表现:便血色鲜红,滴血或射血,时作时止,或内痔脱出、糜烂渗血,或外痔红肿充血,触痛,或伴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则:清热凉血,祛风润燥。

常用方:凉血地黄汤、槐角丸、黄连解毒汤、秦艽苍术汤、秦艽防风汤等。

2.肺热下迫证

证候表现:肛内肿物脱出肛缘,不能自行纳入,肛门疼痛剧烈,行走不便,大便秘结,喘促不宁,或痰涎壅盛,肛缘有肿物嵌顿,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宣肺泄热,调畅气机。

常用方:麻杏石甘汤合宣白承气汤。

3.湿热下注证

证候表现:外痔红肿或有糜烂,坚硬肿痛,坐卧不安,或便血色鲜,或内痔脱出,黏膜糜烂,分泌物较多,或伴大便黏滞不爽,肛门坠胀,潮湿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常用方:止痛如神汤、脏连丸、当归拈痛汤等。

4.气血瘀滞证

证候表现:肛缘肿胀,隐见紫瘀,质硬,触压疼痛,或内痔嵌顿,不能回纳肛内,表面紫暗糜烂。舌质红,或有瘀斑,苔薄,脉弦微数。

治则: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常用方:红花桃仁汤、血府逐瘀汤等。

5.气不摄血证

证候表现:内痔出血,量多色淡,内痔易脱出,而不易回纳,肛门坠胀较甚,患者声低气怯,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等。内痔黏膜色淡,渗血较多而色淡。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则:益气摄血。

常用方:归脾汤、四君子汤等。

6.脾不统血证

证候表现:便血日久,色淡红,量较多,患者面色萎黄,形寒怕冷,纳呆,便溏,神疲肢软乏力,内痔易脱出而色淡。舌质淡红,苔薄,脉沉迟弱。

治则:温脾统血。

常用方:黄土汤等。

7.气血两虚证

证候表现:内痔便血日久,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神疲乏力,头昏眼花,心悸失眠,纳呆食少,内痔脱出而色淡。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则:益气养血。

常用方:八珍汤等。

8.气虚下陷证

证候表现:内痔脱出或脱出后不易复位,肛门松弛,肛周皮下静脉曲张团隆起明显,患者少气懒言,肛门坠胀,面色萎黄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缓无力或细弱。

治则:补气升陷。

常用方:补中益气汤。

9.阴虚肠燥证

证候表现:便血色鲜,量少,大便干结难解,形体瘦弱或伴口咽干燥,潮湿盗汗。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则:滋阴清热,润肠通便。

常用方:增液承气汤、润肠丸、麻仁丸、五仁汤。

二、手术治疗

(一)内痔的手术治疗

1.内痔结扎术

最早在宋《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有“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的方法,故该技术被称为系痔术。至明代,系痔术已普遍应用,但因蜘蛛丝取材不便,后来改用了药线。又因制作药线过程烦琐,现今已改用丝线,适用于各期内痔的治疗。

(1)单纯结扎法:肛周皮肤消毒,麻醉后扩肛。在分叶镜下,显露内痔,查清内痔的部位、大小及数目。以血管钳夹住内痔牵出肛外,再以弯血管钳夹住内痔基底部,在钳下齿状线下剪开0.5cm的减压切口,以防术后水肿。再以7号丝线在钳下绕减压切口进行单纯结扎,打一个紧张结。若结扎不紧可进行双重结扎。若被结扎的痔块较大,可在钳夹压后剪除部分内痔组织,避免术后因痔块过大而堵塞肛门,产生坠胀感。

在处理3个以上的痔块时,可在肛后部延长减压切口,从切口内挑出部分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并予以切断,如此形成一个V形创口,这有利于术后的引流。松解括约肌可预防术后肛门疼痛和狭窄的发生。如有出血情况,应立即进行结扎止血或嵌入止血纱布。随后,重新对肛门和直肠进行消毒处理,并在每个痔结扎线下方和创口下方注射亚甲蓝长效止痛药,再以止血纱布嵌入V形创腔内,以玉红纱条填塞直肠,外用塔形纱布进行压迫,并使用丁字带进行固定。

(2)“8”字形贯穿结扎术:用止血钳夹住内痔基底部并将其牵出肛外,以圆针7号丝线在止血钳下方贯穿内痔基底中部缝合1针。随后,绕钳尖于钳下再贯穿缝合1针,注意避免穿入肌层。收紧缝线后松开止血钳,行“8”字形结扎,以防结扎线滑脱导致出血,最后剪去多余丝线。

(3)结扎压缩法:肛肠病专家张有生教授在应用内痔结扎法和明矾压缩法后发现,内痔结扎过多或过长会导致患者坠胀疼痛明显,而明矾压缩法若不结扎内痔则可能导致脱落后出血。因此,他改进为内痔结扎后不注射明矾,直接通过压缩使痔组织呈扁片状,既可避免出血,又能减轻坠痛。

1)操作方法:内痔结扎后,用血管钳依次压挤被结扎的痔块2分钟,使其变为扁平状,然后送回肛内。

2)注意事项:①所有内痔可一次全部结扎,钳夹痔核时需准确夹持基底部,避免遗留痔组织;②结扎务必牢固,否则可能导致结扎线脱落或坏死不全;③若因麻醉药注射较多,齿状线上出现苍白色水疱样突起,此非内痔,无须结扎;④贯穿结扎时,缝针不宜过深,以防结扎线脱落后引起出血;⑤同时结扎3个以上内痔时,需松解肛门括约肌,以防术后疼痛和肛门狭窄;⑥结扎后残端经压缩后可剪除,以减轻患者术后堵塞感。

3)术后处理:①术后2~3天进半流食,并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②保持大便通畅,可适当口服润肠通便药物,必要时使用开塞露辅助排便;③每次排便后需熏洗坐浴,并换药或塞入痔疮栓;④若术后出现排便困难、便条变细或肛门狭窄,应定期扩肛,每周1~2次,直至恢复正常。

2.内痔套扎术

(1)钳夹套扎法:先将胶圈套在一把血管钳的转轴部,再用另一把血管钳夹住胶圈的侧壁。在两叶肛镜扩张直视下,牵出内痔,张开带有胶圈的血管钳,夹住内痔基底部,并在钳下靠近齿状线处剪一个约0.3cm的小切口,便于胶圈嵌入而不致滑脱,同时起到减压作用。再用夹持胶圈侧壁的血管钳拉长胶圈,绕过夹持内痔的血管钳尖端,将胶圈套在痔基底部并嵌入小切口内,随即松开,卸下夹持内痔基底部的血管钳,胶圈弹性收缩而起勒割作用。

(2)器械套扎法

1)类型:器械套扎法的套扎器有牵拉式和吸引式两种,操作方法略有不同。①牵拉式套扎法:先将胶圈套在扩圈圆锥的尖端,逐渐推到套扎器筒管上,卸掉扩圈圆锥。若内痔脱出,将筒口对准内痔,用钳子牵引入筒中,扣动扳机,将胶圈推出并套在内痔基底部,取下套扎器。若内痔未脱出,也可在肛镜下操作;②吸引式套扎法:将筒口对准内痔,无须钳子牵拉,通过负压吸引将内痔吸入密闭的筒内,扣动扳机,将胶圈推出并套在内痔基底部,取下套扎器。肛内填以油纱条或塞入痔疮栓。

2)注意事项:①应先套扎子痔,后套扎母痔,以免遗漏较小的痔核;②若痔体较大,应采用牵拉式套扎法,因吸引式套扎器的筒径较小,无法完全吸入较大痔体,可能导致套扎不彻底;③在套扎内痔的同时注射硬化剂,以防胶圈脱落和术后出血;④套扎时应注意避免将齿状线以下组织套入胶圈内,以免引起剧烈疼痛;⑤一般每个痔核套两个胶圈,以增强胶圈的紧勒作用。

3)术后处理:无须每次便后换药,熏洗坐浴后塞入痔疮栓即可。此外,术后应口服甲硝唑以预防感染。

4)术后并发症:术后偶有肛门坠胀、轻微疼痛、少量便血及排尿困难,通常无须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个别病例可能出现继发性出血。

5)讨论:套扎术主要依靠胶圈的弹性收缩力来勒割内痔,通过阻断其血液供应导致缺血性坏死,进而使内痔脱落并促进创面修复,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因此,在选择胶圈时,乳胶圈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即使对于较小的痔体,由于勒割得较为紧密,也未见自行滑脱的情况发生。国外多采用分次套扎的方法,每次仅套扎1个内痔,部分情况下甚至需要套扎3次,因此疗程相对较长。而在国内,则更倾向于一次套扎全部内痔。有些医生在套扎后还会向内痔注射坏死剂,以期促进痔体的早期脱落,但这种方法在脱落时容易导致出血。这主要是因为健康组织与坏死组织之间的分界线尚未完全形成,过早脱落便会引发出血。

3.内痔切除术

内痔切除术适用于Ⅱ~Ⅲ度内痔和混合痔。该手术属于西医范畴,切除区域位于齿状线以上,创伤小,但由于该区域血管丰富,易因遗漏出血点而导致术后出血。

(1)操作方法:①消毒后,在肛镜下清晰显露内痔,观察并记录其数量、大小及分布范围。②使用止血钳在齿状线上约0.2cm处钳夹痔的根部,随后在此钳夹部位进行贯穿缝合2~3针,并保留缝线以备结扎。③在钳夹部位上方切除内痔组织,松开痔钳,对保留的缝线进行结扎;依据同法切除其余内痔,数量一般不超过3~5个,并检查手术创面,确保彻底止血。④检查无出血,无肛门狭窄,肛内填以凡士林纱布引流,外敷无菌纱布,并妥善包扎固定。

(2)术中注意事项:①应先进行结扎缝合,再行内痔切除,避免切除后黏膜缝合不全,从而减少术后出血和感染的风险;②缝合黏膜时,可适当包含一部分内括约肌,以起到固定肛垫的作用;③确保切除后的相邻内痔间黏膜保持无张力状态,以防术后并发症。

(3)术后处理:①术后1~2天应给予流质饮食,随后逐渐过渡到普通膳食;②术后应控制排便1~2天,自第2天起可服用如麻仁丸等通便药物,以防用力排便导致疼痛和出血;③自术后第2天起,进行熏洗、坐浴、换药或肛门内塞入痔疮栓治疗;④酌情应用抗生素、止痛药。

(4)并发症及处理:①出血:早期出血多因缝合不全、止血不彻底或结扎线过早脱落所致。术后晚期(7~10天)出血可能由结扎处感染引起,此时由于括约肌收缩,出血可能不表现为便血,而仅有肛门下坠感、小腹隐痛、心慌等症状。处理措施包括使用油纱布或气囊压迫止血,必要时需再次手术止血。②尿潴留:主要由术后疼痛引起的内括约肌痉挛反射性导致尿道括约肌痉挛,或因麻醉作用导致膀胱收缩无力,以及前列腺肥大等因素引起。处理时,可尝试冷热敷交替以缓解痉挛,若术后8小时膀胱充盈仍无法自行排尿,可肌内注射新斯的明1mg,观察45分钟后是否能排尿,通常无须立即留置导尿,除非症状持续不缓解。

(二)血栓性外痔的手术治疗

血栓性外痔患者需充分休息,禁食辛辣食物并避免饮酒。若发生便秘,可口服麻仁丸等通便药物,以保持排便通畅。排便后,使用硝硼散洗剂进行熏洗,有助于括约肌松弛,减轻疼痛。对于血栓较小,直径不超过0.5cm的患者,通常在48小时内肿块张力会减小,肿块逐渐缩小,随后血栓会被吸收消散。而对于直径超过0.5cm的患者,血栓可能在1周内溶解吸收,从而达到治愈效果。若经过非手术治疗1周后,血栓仍未溶解和吸收,反而增大且症状加重,患者可及时接受血栓切除术,该手术能迅速缓解疼痛。血栓性外痔的摘除术主要包括手指挤压摘除术和分离摘除术两种方法。

1.手指挤压摘除术

手指挤压摘除术适用于血栓单纯孤立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者。操作方法:局麻生效后,在血栓痔体的正中部位做一个梭形小切口,随后用剪刀切开血栓顶部的皮肤,即可显露暗紫色的血栓;用手指从切口两侧挤压血栓,促使其排出;切口处用凡士林纱条覆盖,并以无菌纱布进行压迫包扎。

2.分离摘除术

分离摘除术适用于血栓较大且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或多个血栓存在的患者。

(1)操作方法:①在进行常规消毒并确保局麻生效后,于痔体的正中部做梭形切口,剪开血栓表面的皮肤;②用组织钳提起创缘皮肤,利用尖剪刀或小弯钳沿皮下血栓的外包膜四周进行分离,直至完整游离出血栓;③摘除血栓后,需修剪创缘皮肤,使其形成梭形创口,以避免术后遗留皮垂;④将油纱条嵌入创口,并外敷纱布进行包扎。

(2)术中注意事项:①分离血栓时勿夹持栓体,以免包膜破裂,导致血栓剥出不全;②若血栓较大且皮赘较多,可切除部分皮肤,以免术后遗留皮赘;③术中必须仔细操作,特别对小血栓更不能遗漏,以防复发。

(3)术后处理:①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②每次便后熏洗、坐浴、换药。

(三)结缔组织性外痔的手术治疗

无明显症状时无须治疗,保持肛门卫生,便后用温盐水洗浴,防止反复感染。防止便秘可多吃地瓜、水果、蔬菜,必要时可口服麻仁丸等通便药。如有炎症应局部热敷,便后、睡前用硝硼散洗剂熏洗,外敷消炎软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

1.外痔切除术

外痔切除术适用于结缔组织性外痔、炎性外痔及无合并内痔的静脉曲张性外痔。对于合并感染的血栓性外痔,则属于手术禁忌。

(1)操作方法:①对于结缔组织性外痔,使用钳夹轻轻提起外痔皮肤,做一“V”形切口,再用剪刀沿外痔基底部连同增生的结缔组织在钳下一并剪除;撤去钳夹后,仔细观察创面有无出血,并保持创面开放。对于较小的外痔,可直接进行剪除处理。②对于静脉曲张性外痔,则用血管钳夹住外痔外侧皮肤做一“V”形切口后,提起痔块,沿两侧切口向上剥离曲张的静脉丛;剥离至肛管时,需缩小切口,并尽量保留肛管移行皮肤;剥离至齿状线附近时,用钳夹住并于钳下以丝线结扎,以防止出血;修整皮缘,使整个创口呈“V”形,以利于引流;最后,将油纱条嵌入创腔,并外敷纱布进行包扎固定。

(2)术中注意事项:①对于多发性外痔,在切口之间要保留足够的皮桥,宽约0.5cm,以确保切口不在同一平面上,从而避免形成环状瘢痕而导致肛门狭窄;②在使用剪刀分离痔组织时,要注意不要分离得过深,避免损伤括约肌。

(3)术后处理:①每次排便后,应进行熏洗坐浴并及时换药;②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预防便秘的发生。

2.外痔切除缝合术

外痔切除缝合术适用于静脉曲张性外痔与结缔组织性外痔。

(1)操作方法:①对于静脉曲张性外痔,先进行指法扩肛,使肛门松弛,再仔细检查外痔的大小、数量和分布范围,设计切口部位;沿静脉曲张的外缘做弧形切口至皮下,用尖剪刀沿切口向肛管方向潜行剥离曲张的痔静脉丛,并将其完全剔除;随后进行电凝、钳夹或结扎以止血;修剪切口皮肤后,使用4号丝线进行间断缝合,以同样方法处理另一侧的静脉曲张性外痔;使用无菌敷料进行加压包扎。②对于结缔组织性外痔,使用钳夹轻轻提起痔块,然后用剪刀沿皮赘基底平行方向将其剪除;修剪两侧创缘,使其呈梭形,并使用丝线对全层进行间断缝合;最后进行加压包扎。

(2)术中注意事项:①术中操作要仔细,确保剥净痔静脉丛,以防术后复发;②止血必须彻底,避免形成血肿;③在缝合切口时,应将皮肤和皮下组织一起缝合,确保不留无效腔;④尽量保护正常皮肤组织,避免切除过多;⑤在剪除皮赘时,应与基底平行进行,避免剪除过深。

(3)术后处理:①术后第1天给予流食,第2天给予半流食,以后改为普通膳食。②控制大便2天,必要时可服用麻仁丸等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并在便后进行熏洗坐浴。③常规换药,保持创面干燥,通常在术后5~7天拆线。④术后需口服抗生素3天,预防感染。

(四)混合痔的手术治疗

内外痔融合形成混合痔时,由于内外药物治法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或多发的混合痔,可采用外剥内扎术。环形混合痔是最难治疗的一种类型,在选择手术治疗时,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环形混合痔分段结扎术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1.外剥内扎术

外剥内扎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混合痔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它是在Milligan-Morgan外剥内扎术和中医内痔结扎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该术式既是混合痔的经典治疗方法,又是中西医结合手术的典范。其适用于单发或多发性混合痔的治疗。

(1)操作方法:①常规消毒铺巾后,使用指法或分叶肛镜进行扩肛,将混合痔的内痔部分翻出肛门外。②在外痔边缘处做“V”字形皮肤切口,然后在皮下静脉丛与括约肌之间剥离曲张的静脉团和增生的结缔组织,至齿状线下约0.3cm处;若外痔部分为结缔组织且无须剥离,则可直接切开至齿状线处,称为外切内扎术。③使用弯止血钳夹住内痔的基底部,并在钳下用7号丝线进行双重结扎或“8”字贯穿结扎。④将外痔连同已被结扎的内痔残端一并切除;按照同样的方法处理其他2至3个痔块。⑤对于多发混合痔,在两外切口间的皮桥下方使用止血钳进行钝性分离,使之相通,并摘除曲张的痔静脉丛,防止术后发生水肿。⑥在处理3个以上痔块时,可在肛后部的外痔切口内挑出部分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并进行切断;如有出血情况,应立即进行结扎止血或使用止血纱布进行压迫止血。⑦在内痔结扎线下方及切口边缘注射亚甲蓝长效止痛药;切口保持开放状态,外敷塔形纱布进行压迫,并使用丁字带进行固定。

(2)术中注意事项:①在每个外剥内扎的切口之间,应保留足够的黏膜和皮桥,长度为0.5~1.0cm,以防术后发生肛门狭窄。②结扎后应避免所有残端位于同一平面上,以减少术后肛门不适和并发症的风险。③手术过程中,切勿结扎过多的黏膜或切除健康的皮肤组织,以免对肛门功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④在对外痔进行剪切剥离时,剥离深度不应超过齿状线,最好控制在齿状线下0.3cm处;过深的剥离可能导致残端出血,同时,也应避免结扎过多的肛管皮肤,否则术后易引起剧烈疼痛。

(3)术后处理:①术后初期,患者应进食半流质食物2~3天,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肠道恢复。②为预防感染,术后应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③每次排便后,患者应进行熏洗坐浴,并按时换药,直至伤口愈合。④术后应保持大便通畅,可口服润肠通便药物,如麻仁丸等,以减轻排便时的疼痛和不适感。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术式是目前治疗混合痔最流行的成熟术式之一,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如果发现两痔中间皮下有曲张静脉存在,应进行潜行剥离并切除,以防术后发生水肿。

2.环形混合痔分段结扎术

(1)操作方法:①准备:常规消毒术区,铺无菌巾。嘱患者努挣增加腹压,使痔核全部脱出肛外。若痔核未能脱出,可用肛镜扩肛以松弛括约肌,再用4把组织钳夹住肛缘,使痔核外翻,充分显露母痔、子痔的部位、大小及数目,以便设计分段切除方案。②分段:以母痔为中心,将环形痔分为3~4段。在各段之间的皮肤和黏膜处,用两把血管钳分别夹住,内侧钳夹至健康黏膜,外侧钳夹至健康皮肤。在两钳之间切开皮肤和黏膜至钳尖,再将黏膜和皮肤缝合1针。同法处理其他分段,使环形相连的痔核分割为3~4个孤立的痔块。③结扎:左手牵起孤立痔块及两侧血管钳并向外翻,若内痔较大,可用血管钳夹住内痔基底部向外牵出。右手持大弯血管钳,横行钳夹内外痔基底部,移除两侧血管钳。在大弯血管钳下方行“8”字贯穿缝合结扎,必要时可加双重结扎。其他各段同法缝扎。残端压缩后,剪除多余部分,注意残端不宜过短,应呈半球状,以免结扎线滑脱导致出血。若在门诊手术中担心结扎线脱落出血,可不切除部分残端,但需注意结扎过紧可能导致动脉血通过而静脉血回流受阻,从而引起淤血、肿胀,甚至因痔块张力过大导致结扎线松动而延迟脱落。④松解括约肌:在肛门后部偏向一侧的分段处,延长皮肤切口约2cm,经此切口挑出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进行松解。⑤注射止痛药:重新消毒术区后,牵起残端,在各段痔结扎线的黏膜下注射亚甲蓝长效止痛药。创腔填塞止血纱布,外用丁字带加压固定。

(2)术中注意事项:①横行钳夹时,血管钳多夹内痔,少夹外痔下健康皮肤;血管钳应外翻,使内痔向外翻出并夹住内外痔的基底部,以免术后黏膜外翻。②松解括约肌应充分,以肛门能容纳两横指为度,以免术后瘢痕挛缩而致肛门狭窄。③结扎痔块时,保留的残端不应过短,且应在全部结扎完后再行剪除,否则结扎线易滑脱。

(3)术后处理:①术后3天进半流食;②使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③多食用蔬菜和水果,适当选用润肠通便药物,以促进排便;④每次排便后应熏洗坐浴并换药,痔核通常在10天左右逐个脱落;⑤术后7~10天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大便干燥,以免痔核脱落导致继发性大出血;⑥术后10天左右进行指检,如发现肛管狭窄,应定期扩肛;⑦分段处的皮肤黏膜缝线如不能自行脱落,可予以拆除。

(4)术式特点:本术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仅结扎痔块,不损伤正常皮肤和黏膜,术中出血量极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较少且较轻。这是因为本术式不切除痔块,不使用肠线连续缝合,仅结扎混合痔的基底部,不损伤联合纵肌纤维,因此不会导致黏膜外翻和脱垂。由于只松解部分括约肌,因此术后肛门狭窄的发生率较低。但对于严重病例,痔核脱落后创面较大,愈合较慢,瘢痕较硬且范围较大。经随诊观察,瘢痕通常在5~7年逐渐吸收软化,术后时间越长,恢复效果越好。肛门功能可恢复正常,结扎彻底,复发率极低。

现有研究表明,完全结扎齿状线及肛垫结构可能不符合肛门控便的生理需求。本术式将分段切除术进行改良,以结扎替代切除,相较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肛管解剖结构,显著降低术后直肠敏感度异常等并发症风险。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分段切除术还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术中均需切除齿状线区域,而分段结扎术通过结扎替代切除,在达到相同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了黏膜环切导致的不可逆损伤。因此,在环形混合痔治疗中,分段结扎术对齿状线的处理具备明确的病理生理学依据和临床可行性。 TfQU7v3vE35lnf4G763GjLRPMZL0f1QmsyTkD8WthmsPIuPqXaEP+xre1xRskoh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