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乌龟洞遗址古人类化石(属于更新世晚期后一阶段)的发现,证实了十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生活。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现代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杭州在夏商周时期属“扬州之域”。相传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夏禹南巡时到会稽(今绍兴)会见诸侯,曾乘舟航行经过此地,并把他的杭(“杭”是方舟)留在此处,所以得名“余杭”。另有说法是,禹在此地造舟来渡河,所以越人就称此地为“禹杭”,后来就把“禹”传成了“余”,于是得名“余杭”。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吴国、越国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国,后属吴国,越灭吴后,复属越国。战国时,楚国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约2200年前,秦在灵隐山麓武林一带设县治,史称“钱唐”,属会稽郡。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杭州仍旧称为钱唐。新莽时曾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又重新恢复为钱唐县,属吴郡。三国、两晋时期,杭州属吴郡,归古扬州管辖。公元549年(梁太清三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
公元589年(陈祯明元年、隋开皇七年),隋朝废郡设州,“杭州”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公元591年(隋开皇九年),杭州在凤凰山建筑城池,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重设为余杭郡。公元609年(隋大业六年),江南运河开通(镇江至杭州),全长400多公里,从此,杭州成为咽喉之地、交通要道,运河也开启了杭州的繁荣时代。
唐代设置杭州郡,后来又改为余杭郡,治所设在钱唐,因避讳国号,改“钱唐”为“钱塘”。后来名称又在“杭州”和“余杭”之间几度变更。到了唐后期,杭州已经繁华到“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每年从杭州征收的商税,占到全国财政总收入的4%。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建都杭州,其后,杭州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繁荣之地。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路治。北宋末年,中原失守,宋高宗赵构南逃,于1129年抵达杭州,设立行宫,把杭州改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并于1138年正式把临安府设为国都,临安作为南宋国都长达150年之久。杭州也由此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设两浙大都督府,又改设安抚司,1278年升为杭州路,为江浙行省省会。明代改杭州路为杭州府,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治所。1645年(清顺治二年),置浙江巡抚,驻杭州。1662年(清康熙元年),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浙江行省,杭州为省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放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开辟为日本租界,而后,杭州近代工业开始发展。
1912年(民国元年),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1927年(民国十六年),废道制,把杭县城区设为杭州市,直属浙江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杭州被日本侵略者占领长达8年之久,整座城市遭到巨大破坏。
1949年5月3日,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50年代,杭州把原有的八个城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后来,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江干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1994年,杭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1996年,原属余杭市(今杭州余杭区)的九堡镇、下沙乡划归江干区管辖,将原萧山市浦沿、长河、西兴镇和原余杭市(今杭州余杭区)三墩镇划归西湖区管辖,将西兴镇的东湘、杜湖、湖头陈3个行政村从西湖区划出,归属萧山市(今杭州萧山区)城厢镇管辖。余杭蒋村归西湖区。杭州市新设立滨江区,由西兴、长河、浦沿三镇组成。2001年,撤销萧山市和余杭市,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2014年,撤销富阳市,设立富阳区。2016年10月1日,杭州市人民政府由老城中心迁往新城中心钱江新城。杭州完成了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的千年跨越。2017年,撤销县级临安市,设立杭州市临安区。自此,杭州的行政区格局调整为10区2县1市。2021年4月,撤销原杭州市上城区、江干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上城区;撤销原杭州市下城区、拱墅区,设立新的杭州市拱墅区;撤销原杭州市余杭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余杭区;设立杭州市临平区;设立杭州市钱塘区。自此,杭州市下辖10个区(上城区、西湖区、拱墅区、滨江区、余杭区、临平区、萧山区、富阳区、临安区、钱塘区)、2个县(桐庐县、淳安县),代管1个县级市(建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