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它首先探讨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如外部因素风、寒、暑、湿等,内部因素情志不和、饮食不当等,并研究了疾病是如何在人体内产生和如何发展演变的,包括气血津液的变化、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等方面。杭州医学家对病因病机的研究也较为深入,如“钱塘医派”中的代表性人物高世栻在《医学真传·原病》中说:“人身本无病也,凡有所病,皆自取之。或耗其精,或劳其神,或夺其气,种种皆致病之由。惟五脏充足,六腑调和,经脉强盛,虽有所伤,亦不为病。若脏腑经脉原有不足,又不知持重调摄,而放纵无常,焉得无病。”高度概括了致病的原因,并从脏腑经络来进行划分,如“脏气不足,病在脏;腑气不足,病在腑;经脉不足,病在经脉。阴血虚而不为阳气之守,则阳病;阳气虚而不为阴血之使,则阴病。且正气内虚,而淫邪猖獗,则六淫为病。是病皆从内生,岂由外至?其有外至者,惟暴寒暴热,骤风骤雨,伤人皮腠,乍而为病,则脏腑经脉运转如常,发之散之,一剂可痊。若先脏腑经脉不足,而复外邪乘之,则治之又有法,必先调其脏腑,和其经脉,正气足而邪气自退,即所以散之发之也”,说明由于病邪种类、受病条件、受邪部位不同,加之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必然导致临床证候的千变万化,在病理上也各有其特殊规律,指出了明确病因病机在中医临床上的重要性。

一、认为六淫非外感

所谓的中医六淫之邪,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因此,一般都认为六淫致病为外感之病,但杭州医家中的高世栻则认为不是。他在《医学真传·六淫外感》中说:“盖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曰六气,风、热、湿、火、燥、寒曰六淫,天有之,人亦有之。故居其内以通脏腑者,六气也;居其外以通于天者,六淫也。天之六淫与人之六淫,无时不感,讵必病也?”他引《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谓“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为证,认为文中所谓“本”,即“六元”。以此为例,则“三阴三阳之六气,在下为标,下即内也;而风热湿火燥寒之六淫,在上为本,上即外也。六淫在上而在外,故曰外感,感犹通也”。故提出“外感之说,其义有二:一言六淫外通于天,一言六淫主外通于六气。义虽有二,总谓六淫在人而不在天,凡有所病,皆本人身之六淫,而非天之六淫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他又引《伤寒论》“中风”“伤寒”的条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和“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认为“中风”和“伤寒”之名,“从人身而定也,非外至也。若果外至,胡不曰六淫外中、六淫外伤,而必曰外感也?”因此,他感叹道:“世多不知此义,一遇病辄云外感,岂无病时遂不感耶?甚矣其聩聩也!”其实,所谓“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的反常变化。在正常情况下,六气随春、夏、秋、冬四季转换而有规律的变化,起到化育万物的作用,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亦即《素问·天元记大论》所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的道理。所以,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不会使人致病的,故称为六气,即言六种正常的气候。当六气反常,超过人体适应和抗御能力,并侵犯人体引起疾病时,则称之为六淫。六淫既是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可以说是一切外因性致病因素的总称。如果外感疾病离开六淫的属性,那么无论是对于病邪的认识还是疾病的辨证治疗,都将难以入手。

二、强调心神为主

人体的精神活动,是人脑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时候,进行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功能活动,包括喜、怒、忧、悲、思、恐、惊七情。七情这种精神活动属于中医病因病机学范畴,能直接影响人体脏腑气血运行。杭州医家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如“钱塘医派”中的代表性人物高世栻在《医学真传·七情内伤》中说:“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忧通肺,悲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与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这种情感过程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脏腑气血变化。

七情虽与五脏均有关系,但主要与心关系密切。杭州医家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本神》中谓:“地之万物,皆吾心之所任。心有所忆者,意也;意之所存者,志也;志有所变者,思也;思有所慕者,虑也;虑有所处着,智也。此皆心神之运用。”认为“思虑志意皆心之所生,是以思虑喜怒忧悲恐惧,皆伤其心脏之神气”。说明心神在防御七情致病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阐释时气发病

时气病,又名时行病、时令病,指感冒四时不正之气所致的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瘟疫等,即《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之言。杭州医家对此也有所论述,如“钱塘医派”代表性人物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卷上》中指出:“东方生风,春之气也;中央生湿,土之气也,主于夏秋之交,故曰秋伤于湿。夫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喉主天气,嗌主地气,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风乃阳邪,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湿乃阴邪,故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因此,认为此是“天地阴阳之邪随人气之上下升降者也”。其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言,故张志聪又明确指出时气发病的机理:“温病疟病,皆邪伏于内,而后发者。寒乃阴邪,冬时阳气内盛,故邪伏于在外皮肤之间。冬至一阳始生,至春阳气盛长,外伏之阴邪,与阳相遇,邪正相搏,寒已化热,故春发为温病也。暑乃阳邪,夏时阳气在外,里气虚寒,故邪伏于里阴募原之内。夏至一阴始生,至秋阴气盛长,内伏之阳邪与阴相遇,邪正相持,故发为往来寒热之痎疟(痎疟阴疟也,阴邪发阳病,阳邪发阴病,皆人气之所化)。此天地阴阳之邪,随人气之外内出入者也。夫《内经》首重天地阴阳之气,寒暑往来,升降出入。人居天地气交之中,随四时之寒暑往来,而四时之风寒暑湿,又随人气之升降出入。”他据此反对其他医家诸如李东垣、王安道等所谓时气发病的观点。

四、饮酒损伤脾肺

酒性大热,少饮可以帮助起到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作用。酒能够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帮助起到驱寒的效果,但如果大量饮服或者是经常饮服就可能会导致体内火气旺盛,从而引起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因为酒精是经过肝脏代谢,因此一般都认为饮酒最易伤肝,会出现爪甲不荣、手足震颤、视物昏花等症状。但杭州医家却认为“饮酒损伤脾肺”。“钱塘医派”代表性人物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饮酒伤脾辩》中说:“是入胃之饮,从在内之脾肺,四布于皮毛,下输于决渎,而为津为溺,乃从内而外也。”而“酒入于胃,随卫气而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卫气已平,转入于经,而经脉大盛,是反从外而内也”,这是因为“酒者,水谷之悍液;卫者,水谷之悍气,故随卫气而先行皮肤。是以饮酒者,面即赤,而小便独先下,乃先通调于外而下输也。其充满于经脉者,复归于脾肺,是以醉饱入房,多成中满、噎膈、咳嗽、吞酸之病。盖留积于内,复通调于外,致伤脾肺故尔”。明确指出饮酒可伤脾肺,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喝酒后肺部摄取一氧化碳的能力会受到酒精对细胞色素的影响,导致一氧化碳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值升高,同时也会因酒精引起静脉扩张,减少肺部毛细血管血容量,出现胸闷等症状,甚至发生喘鸣,且酒精的代谢过程及挥发性使得气道上皮处于高酒精浓度下,造成气道上皮损伤和肺组织重构,而导致酒精相关性肺病。饮酒伤脾,可引起脾胃不和、肝硬化、脾肿大等症状,尤其是空腹喝酒时,会刺激到胃部的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严重时还会导致胃溃疡,甚至胃出血。这些都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五、正虚邪实发病

《内经》有“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之说,这里所指的都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正邪对立双方的斗争情况及其力量差异,才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杭州医家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如“钱塘医派”代表性人物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邪正虚实辩》中援引《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认为“是凡病未有不为邪气所伤,而即为正气虚脱者也。是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皆因外感风寒,内伤五志之所致。故凡病当先却其邪,调其血气,顺其所逆,通其所稽,则阴阳和平,而正气自复。若止知补虚,而不清理其病,邪病一日不去,正气一日不复,渐积至久而成不救之虚脱矣……审辩邪正虚实,临证要紧关头,名医之门多疾,若能分别救治,庶几其有瘳乎!”

六、阴证本质阳虚

由于人体阴阳有偏盛偏衰,故证有阴虚、阳虚之分。但杭州医家认为,阴证的本质就是阳虚。因为阴证的根源是虚证,如“钱塘医派”代表性人物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阴证本于阳虚辩》中说:“人之三阳,犹外之重门;人之三阴,犹内之堂室。邪中于阴而为阴证者,乃重门不固本阳虚也。虽然,外城已破,内城尚可固守,盖阳生于阴,里气实者,犹能外御其侮。若表气微虚,里气不守,则使邪中于阴矣。”说明阴证本于阳虚,并举例说:“有一方士,华舆盛服,昂昂然至病者之家,审其脉证虚寒,曰此阴证也。病者曰不然,子保养数月矣。病者之妻,亦大愠于侧,佯哂而讥之。方土赧言语涩,遂不敢用温热之药,贸贸然而出,若有所失。”考之《伤寒论》少阴病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就是人体阳气虚弱,机体功能沉衰,故表现为精神状态差、目瞑倦卧等。杭州医家张开之说:“阴阳之道,阳密为要。如阳气不固,则邪不以次入。忧、恐、悲、喜、怒皆伤五脏,邪即随所伤之脏二乘之,又非独肾精之能固守也。”说明导致阴证的关键在“阳气虚”。

七、辨别阴阳虚脱

阴阳虚脱发病突然,病情复杂,其发生的根本机制,就是阳气不能温煦与固摄精血津液,精血津液亦同时不能承载与涵敛阳气,以致二者由部分脱离到完全脱离。“钱塘医派”代表性人物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阳脱阴脱辩》中认为,造成阴阳虚脱的原因有外因合内因之分。外因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阴盛而生阳之气欲绝于内,如邪中于阴,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二是阴盛于内而阳欲脱于外,如欲冷饮,欲卧凉地,揭去衣被,躁而不安。此二者都宜用参、附、姜、桂急救之。三是阳盛而阴绝于内,如发汗不解,身反大热。四是阳盛于内而阴液外脱,如阳明病,发热汗多者,宜用大承气汤急下之。内因就是阳脱于阴或阴脱于阳,因为“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者,阳气生于阴精也;阴生于阳者,阴精之生于阳化也。阳化者,阳气化水谷之精微而生此精也。阴阳和合,交相生化,是为平人。如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此阴阳之生机欲绝于内也”。因此,张志聪提出:“夫阳脱之患,多有本于阴虚。如年老之人,足膝寒冷,此元阳之气渐衰,而欲绝于下,宜用参附、半硫之类,以助生阳。或因脾胃虚而谷精不生,或入房甚而肾精日损,或忧恐而藏精渐消,或烦劳而精神日耗,以致阴气日衰,而阳将外脱矣。故治未病者,见阴精有亏,乃阳脱之渐,预培养其阴焉。若待阳气外脱,用桂、附而欲其引火归原,不知阴精者,阳气之生原也,其原已绝,又安所归乎?故阳脱而用桂、附救之者,外因之脱也;治内因而用桂、附者,助阳气之衰于下也。故曰阴阳虚脱,有外因、内因之分,有偏胜、偏绝之别。”明确提出阴阳虚脱可以分别由人体本身的阴竭和阳衰导致,但不论始自阴精枯竭还是始自阳气衰竭,都必在阳气离根出现时才真正进入“虚脱”阶段。

八、重视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五运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对气候有影响的自然现象;六气是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六种形成气候变化的因素。运气学说认为自然界有五运六气的变化,人体也有五脏之气和三阴三阳六经之气的运动。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内外相互通应的,因而自然界的五运六气,可以影响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生理、病理。杭州医家十分重视运气学说,尤其对其中的“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理解特别有体会。如“钱塘医派”代表性人物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中说:“此论地之六节,以应四时之六气也。天道左旋,地道右转,故曰显明之右。显明者,寅正之时,日方显而明,故曰显明,乃厥阴风木所主之时也。君火之位,乃二之气,少阴所主之六十日也;相火之位,乃三之气,少阳所主之六十日也;土气之位,乃四之气,太阴所主之六十日也;金气之位,乃五之气,阳明所主之六十日也;水气之位,乃终之气,太阳所主之六十日也。复行一步,木气治之者,周而复始也。步者,六十日为一步,以主时之气纪步也。治,主也;承者,下承上也。盖以主时之气在上,而行过之气在下也。如四之气,太阴湿土主气,而无承制,则土亢矣,少生气则不及矣。有木制火生于下,则土化而和平矣。又如初之气,乃厥阴风木主气,如无承制,则木盛矣,少生气则不及矣。有金制水生于前,则木化而和平矣。化者即天地阴阳之造化,若太过不及,则有灾眚之变,而不能化生万物,故曰制生则化,谓有制而有生则化矣。”所谓的“亢”,代表机体功能亢进,而在某些功能太过的同时,必有某些功能的相对不足,这是五行间盛衰盈虚变化规律的反映。“亢”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生理到病理状态的演变过程。而所谓的“制”就是对人体自身调节现象的概括,在调节生命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还具有定位的特征。正因为有这种定位定向环环相扣的承制机制,才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呈现出稳定状态。张志聪对“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的阐发,概括了人体的自身稳定现象及其内在机理,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认识到人体生命和疾病运动变化的本质,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dZIs48UIcq1NMe7/trmEvmW3fThDVObaiHb6lmHbPdYchh411coTXa8S5dFYdK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