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内容,在这方面当以“钱塘医派”的张志聪(字隐庵)和高世栻为代表,他们所著的《侣山堂类辩》和《医学真传》二书,专门讨论中医基础问题,不但为初学者提供入门之阶梯、升堂之津梁,而且为深入研究中医理论的精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其内容包括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及无限可分等。如《内经》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在生理上有以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经脉为阴,络脉为阳等阴阳属性分类。杭州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承袭明代“温补学派”的学术思想,对阴阳从属的认识,提倡阳重于阴。如“钱塘医派”中的代表性人物高世栻就指出:“以大体言之,则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在天地,则天为阳,地为阴,而天则包乎地之外;在人身,则气为阳,血为阴,而气实统乎血之先。一岁三百六十日,天日光明,则三百日而有余。夫光明者阳也,雨湿者阴也,阳有余而阴不足,此其征也。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亦当阳气有余。盖阳主气而阴主血,如人阴血暴脱,阳气犹存,不致殒命;如阳气一脱,阴血虽充,难延旦夕。苟能于阴阳之中,而知阳重于阴,则遇病施治,自有生机。凉泻杀人,吾知免夫。”(《医学真传·阴阳》)明确说明了在阴阳学说之中,应该是阳要重于阴的缘由。为进一步说明理由,高世栻又举“水火”为例,他说:“水为阴,火为阳,水火之中,火尤重焉。盖水者阴也,阴不能生人,必藉火之阳而后能生,故水必藉火而后可饮,谷必藉火而后可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在地为火,在天为热。阳热之气,能生万物;若遇阴寒,物必杀矣。医者于水火之中,而知重轻之理,则生者多而杀者少也。”(《医学真传·水火》)虽然在此之前,明代的“温补学派”也曾倡导过类似观点,杭州医家只不过加以详细解释而已,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国古代是以太阳出没及在黄道上运行的周期来计时的,称为“太阳历系”。阴阳学说的起源也是根据太阳的照射而确定的,如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为阳,而其背面为阴等。阴阳学说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虽然有其对立统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面,但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阳气的重要作用,如温煦以保持体温,推动加速血液循环等。这些都充分说明阴阳学说中的阴阳两者的从属问题,因此,杭州医家提倡阳重于阴,在临床上有其一定的指导意义。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它们来源于脏腑,运行于经络,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且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杭州医家十分重视中医的气血理论。如“钱塘医派”中的代表性人物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辨血》中说:“人秉阴阳水火而生,总属一气血耳。”另一代表性人物高世栻在《医学真传·气血》中指出:“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又说:“肺主气,乃周身毛皮之大气,如天之无不覆也。《经》云:宗气上出于肺,以司呼吸,一呼一吸,内通于脏。故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又三焦出气,以温肌肉,膀胱津液,随气化而出于皮毛,故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又五脏六腑为十二经脉,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由此观之,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上下内外,游行环绕,无非一气周流而健行不息,此人之所以生也。”由于气和血是相互依存的,气是动力,血是养分,血在气的推动下,运行各处,人体才有营养支撑,二者实际密不可分。气的运行需要血的滋养,而血的流动又需要气的推动。故杭州医家认为气与血犹如阴与阳,相互依存。如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辨血》中有言:“学者先当审其血气生始出入之源流,分别表里受病之因证,或补或清,以各经所主之药治之,未有不中于窍郤者矣。”
虽然《内经》对脏腑经络已有详细论述,但内容较为散乱,缺乏统一完整的表述。对此,杭州医家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于从医者掌握。如“钱塘医派”代表性人物高世栻曾专门进行了编写,他在其所著的《医学真传》中设立“脏腑经络”一节,将《内经》中相关脏腑经络的内容集中起来,以脏腑为例,书中说:“五脏者,三阴之所主也。厥阴主肝,少阴主心肾,太阴主肺脾。肝、心、脾、肺、肾,木、火、土、金、水也。肝木为风,心火为热,脾土为湿,肺金为燥,肾水为寒,是五脏合五运,即有风、火、热、湿、燥、寒之六气。夫六气与五运合者,以少阴、少阳二火而合五运也。夫五脏有形,形中有气,其气通于六腑而行于经隧。行于经隧,则皮肌脉筋骨为五脏之外合,如肺合皮、脾合肌、心合脉、肝合筋、肾合骨者是也。通于六腑,则五脏与六腑相为表里,如肺与大肠为表里、脾与胃为表里、心与小肠为表里、肝与胆为表里、肾与膀胱为表里者是也。此五脏之大概也。若六腑,则三阳之所主也。少阳主胆与三焦,阳明主胃与大肠,太阳主膀胱与小肠。夫胆与三焦,少阳木火之气也;胃与大肠,阳明土金之气也;膀胱小肠,太阳水火之气也。此木火、土金、水火之气,乃合三阳而主六腑也。夫六腑亦有形,而形中亦各有气,其气则内通五脏,外行经脉,所谓五脏有俞而六腑亦各有俞、五脏有合而六腑亦各有合者是也。此六腑之大概也。”再如经络:“夫三阴主五脏,而厥阴不但主肝,又主心包,是手足三阴三阳为十二经脉。”十二经脉走向为胸走手而手走头,头走足而足走胸,其气内通脏腑,外通络脉,环周于身。外通络脉,则合孙络而渗皮毛;内通脏腑,则合经血而行荣卫。即所谓气煦血濡,流行不息者。但“今人不知皮肌经脉之浅深,有卒病寒热而涉于经脉者,概以气分之药投之,鲜克有效。盖经脉十二,有三百六十五穴会、三百六十五经络,《素问》详言之,此经脉之大概也”,“经脉之外,更有络脉;络脉之外,复有孙络。经脉为阴,络脉为阳。径直而周于身者为经,横行而左右环透者为络。十二经脉之外,复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又有任脉之尾闾,督脉之长强,合为十五大络。此大络者,出于经脉之外,而有左右相注之奇病。奇病者,左病注右,右病注左,乃络脉病。络脉之病,《素问》有缪刺之法以治之。络脉之外,又有孙络,孙络与皮肤相连,在通体毛窍之内,而胞中之血,充肤热肉,澹渗皮毛”。对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他又概约言之:“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横出腋下,循臂内,出手大指次指,而交于手阳明之大肠。大肠之脉,起于手大指之次指,循臂外,入缺盆,上面,挟鼻孔,而交于足阳明胃脉。胃脉起于鼻頞中,至额颅,循喉咙,下膈,挟脐,入膝膑,下足跗,出足大指,而交于足太阴之脾脉。脾脉起于足大指,上膝股之前,入腹,上膈,连舌本,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之心脉。心脉起于心中,上肺,挟咽,出腋,下循臑内,抵掌骨,出小指之内,而交于手太阳之小肠。小肠之脉,起于手小指,出手腕,循臑外,交肩上,入耳中,至目内眦,而交于足太阳之膀胱。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头,下项脊,循背膂,下腿后,至足小指外侧,而交于足少阴之肾脉。肾脉起于足小指,循足心,上腘股,贯脊,上贯肝膈,入肺,挟舌本,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阴之心包。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循胸出胁,入肘循臂,过掌中,循小指之次指,而交于手少阳之三焦。三焦起于手小指之次指,循手臂,出臂外,贯肘上肩,入耳中,出耳前后,至目锐眦,而交于足少阳之胆脉。胆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至肩,合缺盆,下胸中,过季胁,出膝,循足跗,出足大指,而交于足厥阴之肝脉。肝脉起于足大指丛毛之际,从腘股而上,过阴器,抵小腹,上入胸中,而交于手太阴之肺脉。是为十二经脉一周,乃头面、胸背、手足各有所属,而为周身之部位也。”用数百字将复杂的脏腑、经络所处及循行部位交代得十分清楚,使后人能够十分便利地了解和掌握。
自赵献可提出命门学说以来,有许多医家顺从其说,尤其在桐乡吕留良倡导后,该学说风靡一时。杭州医家却没有跟风而受其影响,反而直斥为“此不经之语耳”。如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辨两肾》中说:“夫医道始于黄、岐,脏腑血气之生始出入,非生知之圣,孰能究其精微?奈何后学不体认圣经,反好为异说。夫人之始结胚胎,犹太极耳;三月而成形,先生两肾,犹太极而生两仪。天一之水生木,木生火;地二之火生土,土生金。是先天止有水火,后天始备五行。五行之中有二火,合而为三阴三阳,以配六脏六腑。”他依据《灵枢·本输》所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认为“少阳乃三焦之生气发于右肾,上合包络为相火之原,左肾属水,上连于肺,故为两脏也”;再依据《灵枢·本脏》所说“肾合三焦、膀胱”,认为“盖右肾之气,上合于心主包络,而为一脏”;又引《素问·咳论》所言“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说明《内经》只有“肾”,而原无“命门”之名,这是以“一肾合三焦,一肾合膀胱,而为两脏配合两腑之故”。故提出了“人秉阴阳水火而生,若以两肾象坎中之满,又将何脏以象离中之虚乎”的质疑。因此,杭州医家提出当“潜心圣经,自不为前人所惑”,明确反对所谓“命门学说”。此外,针对部分医家所谓“左肾主水,右肾主火”的说法,张志聪也认为是错误的。他说:“非此之谓也。夫天地阴阳之道,在无形之气,曰阴曰阳;有形之征,曰水曰火;在人之元神,曰气曰精。天一生水,地二生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两肾之气,交相贯通,左右之皆有精有气。水即是精,火即是气,阴阳水火,互相资生,否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矣。夫藏精系胞之说,亦不过分别男女而言。然在女子未尝不藏精,在男子亦可以结胎者也。胞之所系,盖言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系于右,乃气之所感,非胞之连络于右肾也。如云日月星辰系焉,亦大气之所载,日月运行,星移斗转,又何尝有所系带乎?”对于命门究竟属何,“钱塘医派”另一代表性人物高世栻在《医学真传》中专门立章说:“五脏六腑,合手厥阴心包,则六脏六腑,是为十二经脉,其中并无命门之脏腑,前人妄以三焦属命门,谬矣。考之铜人图,有命门穴,在脊十四椎肾俞间。《灵枢·根结论》有云,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由此说推之,则目之中央,是为命门,乃足太阳膀胱经脉之所结也。肾俞中央,是为命门穴,乃足少阴肾脏之所通也。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而命门则通于水脏水腑之经脉焉。”(《医学真传·命门》)认为命门只是穴位和部位名称,而与肾、膀胱关系较为密切。
三焦是中医特有的名称,作为六腑之一,其形态和位置历来有争议。如王冰注《金匮真言论》时引《正理论》谓:“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于手心主,下合于右肾。”《太平圣惠方》称“三焦有位而无形”。对于三焦的“有形无形”之争,杭州医家也尝试进行了探讨。如“钱塘医派”中的代表性人物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中针对三焦“有形无形”说:“有形、无形皆是也,但各偏执一见,而不能通贯耳……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也。盖三焦乃少阳相火,即精水中所生之元阳,游行于上中下之间,通会于腠理之内,实无形之气也。若游行之气,不应属一腑而有经穴矣……三焦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下焦者别回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是三焦之气,发原于肾脏,归着于中胃上下之间。《灵枢经》所论之出处,即《平脉论》所归之部署也。有有形之部署,则有经脉气穴,而为一腑矣。脏腑血气之生始出入,先圣贤多详论于诸经之中,奈何后人不能博览群经,又不能贯通会悟,是以各执一见,而为一偏之辞。嗟嗟!三焦之理,数千年以来,尚议论纷纭,无惑乎诸君之折辩也。”这就从部位和形态上解决了三焦的归属问题。以后高世栻在《医学真传·三焦》中也指出:“三焦者,上中下少阳之气所主也。五脏合五腑,三焦一腑,无脏与合,故曰是孤之腑也。不但无脏与合,而三焦之腑且将两脏;将,犹偕也,是以腑而并脏也。不但将两脏,而六腑之气俱合三焦,故又曰是六腑之所与合者。是三焦之气,合脏合腑,彻上彻下,彻外彻内,人身莫大之腑也。证之经论,其理自明。”驳斥那些“谓三焦无脏空有名,或谓三焦属命门有脏有名”之人,各执臆说,聚论不休,实无必要。他根据《内经》所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之旨,提出三焦“属膀胱,是孤之腑,是六腑之所与合者”。即三焦为中渎腑,属膀胱而出水道。再根据《金匮要略》“腠理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的说法和《灵枢经》所谓“上焦出胃上口、中焦并胃中、下焦别迴肠注于膀胱而渗入者”之意,认为“三焦虽无有形之腑,实有所出所归之部”,尝试探讨了三焦的形态。
心包络是一个中医的概念,主要是指附于心包以及心脏表面上的络脉,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和代心受邪的作用。自《难经》首次提出“心包络”的概念后,后人即有纷争。如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右肾在右手尺中,属手厥阴(心包)经,与三焦手少阳经合。”刘完素进一步提出:“右肾命门为小心,乃手厥阴相火包络之脏。”至李东垣更有“相火,下焦包络之火”之说,把心包络与相火、下焦概念糅合而为一。杭州医家认为这是错误的。如“钱塘医派”中的张志聪在《侣山堂类辩·辨包络》中说:“少阳三焦之气,生于肾脏,即相火也。相火者,先天所生之元阳也;包络者,包络于心下,多血而主脉,为君主之相。其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是包络在膈上,三焦在膈下,皆属有形之脏腑也。但包络三焦之气,并出于肾,一游行于上中下,而各有所归之部署;一入于心下包络,而为君主之相,犹肾与膀胱,太阳与君火,标本之相合也。肾中之元阳,先天之水火也;君火与包络,后天之二火也。包络、三焦,皆以有形、无形之间求之,则得矣。”明确指出包络的部位、功能与心密切相关。之后,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提出了在温病演变过程中会出现“逆传心包”证,就是受到了此说的影响。
此外,杭州医家还对督脉进行了探讨。一般都认为督脉循于背,总督一身之阳。但“钱塘医派”中的张志聪认为这是错误的。他引《灵枢·根结》所说:“督脉之从上而下者,起于太阳之命门,上额交颠络脑,出项循肩,抵腰下膂络肾,是起于阳者,出于上之命门,而入于下之命门也。盖太阳与督脉,乃阴中之生阳,本于先天之水火,为性命始生之门,故上下出入之处,皆名命门。上节曰贯脊属肾,此节曰循膂络肾,犹脏脉之属脏络腑,腑脉之属腑络脏。督脉之从下而上,从上而下,皆从命门而入,属络于两肾者也,出于庭孔者起于阴,而贯脊属于右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者起于阳,而下膂络于左肾。是以阴属阳,以阳络阴,阴阳交互之妙用也。”从而提出“此言督脉循阴器之下,从后臀贯脊在十四椎之间,从命门而入内,属肾,盖命门乃督脉所入之门,故越人以右肾名为命门,谓督脉主阳,而右肾属火也”。以此辨别督脉的归属问题,确给人以启发。
九窍指的是位于头部的九个孔窍,分别是两目、两鼻孔、一口、两耳。人体中的七门,即《难经》所谓:“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阑尾为阑门,肛门为魄门。”是人体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七冲门)。关于人体九窍七门的功能,“钱塘医派”中的张志聪认为人体的九窍与外界相通,而体内五脏的精气会分别到达九窍,五脏出现的病变,可从九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他说:“九窍为水注之气,是脏腑之津液,外注于九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互,上下和平。水随气而运行于外,是天地交而九窍通。若阴阳不和,则九窍闭塞,水道不行,则形气消索。”而七门中又以会厌吸门最为重要。他指出:“人但知饮食从飞门而入,糟粕从魄门而出,不知所谓门者,有开有阖,有旋转之枢,神气之有出有入,皆由此门。如曰吸门,必先呼出而后能吸入,有如辘轳之有升有降也。夫人之所以养生者,莫先乎饮食,如饮食不下,二便闭癃,多有因于气机不转。人但知降下,而不知升提,有如辘轳之绳,西不能下,因东之碍而不升,故曰:将欲下之,必先举之,此之谓也”。说明七门是食物进入人体的必经通道,也是保健的关键部位,形形色色的胃肠病基本和这七道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