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是个人文历史丰富的城市,从北宋时就有“东南第一州”之誉,当时杭州城人口有20多万户,是江南人口较多的州郡之一,经济繁荣,贸易发达,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之名句。北宋词人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诗句,描写的正是这一时期的杭州。
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更是经历了鼎盛时期,南宋文化已经和杭州融为一体,成为杭州鲜明的文化标签。正是由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杭州涌现出了很多文人墨客,如苏轼、范仲淹、沈括、岳飞、陆游等名人,把宋代的文化、艺术、科技以及军事等推上了当时的巅峰。南宋时期,杭州的居民总数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县),其中城区人口也达到了43万余人。
元末时期,农民起义四起,杭州遭受战乱摧残,成为一片废墟,人烟稀少,不少地方甚至荒草过膝、野兔成群,发展迟迟得不到恢复。明朝定都南京以后,将杭州改为府,作为浙江的省会。同时,朝廷采取减免税收、休养生息的国策,杭州得以逐渐复苏。直到明朝中期,杭州才重新焕发活力,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其经济、文化水平一直居全国前列。韩大成的《明代城市研究》一书引用万历《杭州府志》说:“(杭州)城有四十里之围,居有数百万之众。”当时杭州城里有近一半以上的居民从事经商活动,商人往来频繁,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产品——“五杭”,即杭扇(王星记)、杭粉(孔凤春)、杭剪(张小泉)、杭线(张允升)、杭烟。明清时期,杭州虽然不再拥有南宋时的政治地位,但作为“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的江浙名城,杭州依然富甲天下、人才辈出,逐渐成为江南的经济中心之一。同时杭州还建构了以旅游消费为特色的经济结构,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全国各地的文人、士大夫都前来杭州游玩访学。西湖上每天有数百艘画舫,头尾相接,犹如水中浮桥。清朝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人们也争相去楼外楼、山外山、天外天等各个名菜馆,西湖醋鱼、西湖莼菜汤、龙井虾仁等杭帮菜更是远近闻名。1860年、1861年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至1864年初在清军围攻下撤出,杭州在连年战乱中损失惨重。战前杭州府有370余万人,战后的同治四年(1865)全府损失人口300万,高达八成。杭州的名胜古迹和图书文物也受到很大破坏,著名的文澜阁被焚毁,收藏于阁中的《四库全书》大多散佚缺损。中日甲午战争后,杭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日本在宝石山麓设立领事馆,拱宸桥地区被开辟为租界。
到了民国时期,上海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南京成为中国政治中心,由于杭州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沪、宁二地,成了除此以外的辅助中心,又再次呈现了兴旺发达的态势。当时的国民党要人多为浙江籍,民间素有“湖南人当兵,广东人出钱,浙江人做官”之说。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当时人口只有53万,城市也破旧不堪,生产和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尽快地恢复了正常生活,并积极探索杭州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1953年,杭州市的城市性质被确定为以游览、休养、文化为主,适当发展轻工业的风景城市。之后,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起步,杭州充分利用了自然人文景观优势,实现了旅游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自然、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杭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所有这些探索给杭州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把杭州建设成为美丽、清洁、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风景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在发展上,杭州恢复了旅游环境资源的优势,将发展旅游业放在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重视经济、文化与旅游的协调,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要求“在保护建设好西湖风景区的基础上,将发展经济与发展旅游事业统一起来,使旅游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提出,“不但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保证”。
1982年以后,杭州利用其“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优势,将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进一步明确定位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政治、文化中心”。1992年以后,杭州紧紧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挖掘杭州的环境和文化优势、积极推进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杭州实施了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加快城市化发展三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杭州的城市定位确立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02年,杭州市启动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和生态城市建设,兼顾杭州的地域特色、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强化了自然与文化的结合。党的十六大后,杭州市依托独特的区位特色和资源优势,立足自身文化沉淀和城市特色,提出了“和谐创业”的“杭州模式”,有别于“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业功能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培育”“综合交通建设”“新城区建设”“生态市建设”“休闲之都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文化名城建设”“民生保障”等新一轮“十大工程”。2008年又对杭州城市定位进行了完善,将其定位为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2022年,杭州市委文化工作会议下发的《中共杭州市委关于高水平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高质量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杭州市要全面构建文化建设“158体系”。其中,“1”是建设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的一流历史文化名城,“5”是统筹推进文化铸魂、文化塑形、文化赋能、文化惠民、文化兴业五大任务,“8”是重点实施创新理论引领、历史文脉赓续、主流舆论聚力、文明典范创建、文艺创作攀峰、文化服务优享、文化产业提质和文旅融合深化等八大行动。文件中还提出了新目标:到2035年,杭州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达到新高度,充分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成为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的先行高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