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原则

翻译工作不仅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符号,更是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活动。在此过程中,译者承担着重要角色,既要促进不同国家及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也要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支持。译者需应对如何跨越语言文化鸿沟、克服相关障碍的挑战。翻译时,译者在忠实还原原文语义信息与文体风格的同时,须准确传递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尤其在处理中西医术语翻译时,因中西方医学思维模式及语言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译者必须兼顾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与语言偏好。因此,中医译者应遵循基本的中医翻译原则,以跨越语言文化差异,达成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一、对应性原则

对应性原则是指译名应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意。该原则虽强调“对等”翻译理念,但在措辞、文体、文化信息重构及翻译效果评估方面具有独特性。在词汇层面,中医药术语较难找到贴切自然的英语对应词,这给翻译工作带来挑战。在文体层面,中西医学体系差异导致术语命名理念迥异,进一步增加翻译复杂性。若采用归化策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习惯,可能导致中医药译文偏离原意,影响准确性;若保留原文特点,则易使译名艰涩难懂,不利目标读者理解。因此,翻译中医药术语时需在忠实原文与适应目标语言间寻求平衡。

在对术语进行分类时,可以根据其形态结构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单词型术语和多词型术语。单词型术语通常由单一的词汇构成,它们在中英文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表现在术语的成分上,即每个单词型术语的成分在中文和英文之间能够找到直接的词义对应关系。而多词型术语则相对复杂,它们的对应关系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多词型术语的各个成分在中英文之间同样存在词义上的对应关系;其次,这些成分在体例、结构及逻辑关系方面也应当保持一致,以确保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一)词义对应性

1.翻译单位

术语可根据形态进行切分,探讨中医药术语词义的对应性时,需要选定合适的术语翻译单位作为基础。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应当注意术语的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简单转换,而是涉及对术语深层含义的理解与表达。因此,选择正确的翻译单位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单位”通常指源语言文本中可翻译的最小语言成分。在语言学界,不同学派对翻译单位的划分存在共识,即翻译单位与意义单位直接相关。翻译单位应建立在意义的基础上,因此在分析中医药术语时,应遵循以意义为核心的原则。从字、词、词素、语素、术语元素及术语成分等层面,探讨术语英文规范的翻译单位。术语翻译单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表层含义的术语成分;二是基于深层含义的词素。术语成分翻译侧重传达术语词汇层面的含义,而词素翻译则倾向于揭示术语中隐含的内容。其中,词和术语成分是介于词素与术语之间的意群,侧重被划分对象的表层含义;词素、术语元素则侧重对被划分对象深层含义的解析。因此,中医药名词术语英文规范应以术语成分——词作为基本翻译单位,从而保持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补偿方法

在中医药术语的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术语简洁性要求,对表层含义的术语成分进行翻译具有可行性。然而,这种翻译方式常伴随语义损失。为弥补此类损失,可采用文外补偿、文内补偿、归化补偿及仿译补偿等策略。

文外补偿是通过附加注释或脚注的形式,为读者提供术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或专业背景,保障翻译的准确性。文内补偿可在译文中直接融入必要的解释性信息,使译文在保持简洁的同时传递术语的完整意义。归化补偿是将中医药术语中的特定概念或表达转化为目标语言文化中易于理解的表述,以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仿译补偿通过模仿中医药术语的构词特点,在目标语言中创造新的表达方式,以保留术语的原意和特色。这些补偿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需根据具体翻译情境和目的灵活调整,从而保障中医药术语英文翻译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二)结构对应性

1.体例对应性

在中医药术语中,一些疾病名与症状名存在同名现象。为使计算机系统准确识别两者层级关系,中文规范处理时在病名后方括号内补充“病”字。例如传统文献中“咳嗽”既可为病名亦可为症状名,经规范后该术语保留症状名属性,病名则调整为“咳嗽[病]”。英文规范采用相同体例,症状名保留原词cough,病名则补充方括号标注为cough[disease]。

疾病证候名的翻译体例有两种类型,体例一为“病名+with pattern of+证候”,体例二为“病名+with+证候+pattern”。证候译文由超过3个单词构成时采用体例一,如“鼻窒-肺经蕴热证”译为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heat accumulation in lung meridian。证候译文由3个或3个以下单词构成时采用体例二,如“乳蛾-肺肾阴虚证”译为tonsillitis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

2.逻辑对应性

中医药双成分术语的构成通常遵循“形容词+名词”或“名词+名词”的模式。例如,中医术语“热盛伤津”指因热邪亢盛而耗伤体内津液,其中“热盛”为因,“伤津”为果;中医术语“肝郁气滞”指因肝气郁结而致气机不畅,其中“肝郁”为因,“气滞”为果,表示肝气不疏、气机郁滞。在翻译此类中医术语时,若构成成分间存在明显因果关系,通常采用“due to”表达逻辑关联。这种译法既保持原文的逻辑对应性,又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与通顺性。

逻辑对应性不仅体现在术语内部成分的翻译,还体现在术语之间的关系方面。中医药术语之间往往存在复杂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因果、递进等。翻译时需准确识别这些逻辑关系,并选用合适的连接词或短语表达。例如,当两个术语存在并列关系时,可使用“and”或“as well as”等连接词;存在因果关系时,除使用“due to”外,也可用“resulting from”“because of”等短语表达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存在递进关系时,则可用“furthermore”“moreover”等词加强语义递进。准确翻译术语间的逻辑关系可使译文条理清晰,更易理解。

二、简洁性原则

中医用语的表达方式通常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其翻译工作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以确保翻译后的用语能够准确且高效地传达原意。然而,目前仍有部分中医术语的英文翻译存在冗长复杂的现象,这不仅影响翻译的实用性,也不利于中医术语的实际应用与传播。

在进行术语翻译时,简洁性原则要求在确保信息传递准确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每条术语翻译后的对应词数量。因为只有当翻译后的术语保持较高对应率时,才能确保其实用性和便于广泛推广。一方面,简洁性原则是针对解释性翻译中可能出现的冗长问题而提出的。解释性翻译的主要缺陷在于译文往往过于冗长,虽然它能详细阐释术语的深层含义,但并不适合直接翻译术语;另一方面,简洁性原则也强调,在采用仿译法进行翻译时,译者应当通过适当语法调整,尽量减少译名中的词汇数量。为保持中医理论和用语的传统特色,中医药术语的英文翻译应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做到简洁明了,以促进中医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为了达到中医药术语英译的简洁性,译者可以采取多种翻译策略。首先,省略虚词有助于去除冗余语言成分,使译文更加精练。其次,使用名词性定语可将多个词汇合并,从而降低句式复杂度。此外,连字符的恰当运用能够连接相关词汇,形成紧凑表达。最后,避免赘译可减少重复解释,确保翻译的准确性。通过这些方法,译者能够将中医药术语以清晰、简洁的方式呈现给英语读者,促进跨文化交流。

(一)省略虚词

为实现中医药术语英译的简洁性,可采用省略介词的名词修饰结构替代传统介词结构。例如“脾虚”译为“spleen deficiency”而非“deficiency of the spleen”,“胃痛”译为“stomach pain”而非“pain in the stomach”。关于介词“of”表所属关系、“in”表处所的使用规则,需依据具体语境确定,总体原则是译名应避免生硬。如“外感风寒”规范译作“external contraction of wind-cold”而非“wind-cold external contraction”,以保持译名自然;“肝胆湿热”“肺经伏热”“胆腑郁热”等术语多译为“dampness-heat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latent heat in lung meridan”“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随着国外读者对中医药术语英文表达熟悉度的提升,部分国内学者建议省略介词,采用“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lung meridian latent heat”“gallbladder heat stagnation”等译法以增强简洁性。因此,此类术语翻译需在保证译文风格统一的同时兼顾可读性等因素。

(二)使用名词性定语

在省略虚词后,常会遇到名词修饰名词的结构。在此类结构中,修饰语名词的功能与对应同根形容词相似。从英语文体学角度看,术语多属正式用语,其结构较通用语更为严谨,而名词的文体色彩较形容词更为正式。因此,名词修饰名词结构逐渐成为科技术语文体的显著特征。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顺应此趋势,广泛采用名词修饰名词结构。例如“肾虚”译为“kidney deficiency”,“胃津”译为“stomach fluid”。以中医术语“热郁”为例,虽“heat stagnation”与“stagnated heat”均可接受,但在确定英文规范用语时,通常选择名词作定语的“heat stagnation”而非“stagnated heat”,以使译文文体更符合科技术语规范。

(三)采用连字符

采用连字符“-”替代“and”或“as well as”等并列连词,或连接结构密切关联的名词,能够提高译文的简洁性。连字符可用于脏腑之间,如“肝肾”在“肝肾同源”一词中译为“liver-kidney”,而不用“liver and kidney”;连字符也可用于病因之间,如“痰热”在“痰热壅肺”一词中译为“phlegm-heat”,而不用“phlegm and heat”;连字符还可用于脏腑和病因之间,如“肾阳”在“肾阳虚”一词中译为“Kidney-Yang”,而不用“Yang of Kidney”。

此外,连字符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具有规范化和统一化的作用。由于中医术语涉及众多脏腑、病因、病理等概念,其英文翻译常存在多样性及不一致性。通过采用连字符连接相关词汇,有助于形成固定的翻译模式,从而提升术语的准确性与可读性。例如,“心火亢盛”可译为“heart-fire hyperactivity”,该译法兼具简洁性与明晰性。

同时,连字符的使用也体现了中医术语翻译的灵活性。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中医术语时,译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是否使用连字符,以提升翻译效果。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更准确地表达中医术语的含义,可能需要将多个词汇组合在一起进行翻译,此时连字符就起到了连接和整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连字符“-”替代并列连词或连接结构密切关联的名词,在中医术语翻译中具有诸多优势。它不仅能够提高译文的简洁性,还能够突出被连接成分的结构整体性,起到规范化和统一化的作用,同时体现中医术语翻译的灵活性。

(四)避免赘译

在进行中医药术语的英文翻译时,译者应注重避免不必要的赘述,以保持译文的简洁性。翻译过程中处理冗余信息需关注两方面:首先,针对中文术语本身,虽然中医药语言风格通常简明,但偶现重复词汇。例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述“肝,其华在爪”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揭示肝脏与爪甲的密切联系,其中“其”字实际指代“肝”;“汗而发之”是表证辨证治疗的重要原则,即通过发汗使病邪发散或解除。其次,译者可能因担忧译文清晰度而重复或添加信息。为保持术语翻译的简洁性,译者应在深入理解源语言内容的基础上,主动规避赘述。例如将“牙痛-虚火牙痛”译为“toothache with deficiency-fire pattern”已准确传达含义,无须重复使用“toothache”;又如“胃主受纳”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功能,英文翻译可用“reception”概括,直接译为“stomach governing reception”。

此外,避免赘译还需注意文化语境的差异。中医药术语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英译时应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认知背景。有些在中文中看似必要的解释性词汇,在英文中直接翻译可能会显得冗余。例如,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多种类型。中医学认为,感冒是由于人体感受外邪引起的,这些外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感冒的发生与人体正气强弱、外邪性质及环境因素等有关。而西医学认为感冒是由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通常将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中医术语“风寒感冒”是指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等症状。对于不熟悉中医理论的英文读者而言,若将“风寒感冒”直译为“cold caused by wind-cold”,其中的“wind-cold”易被视为冗余表达,因为英文中缺乏对应概念。此时可改译为“common cold due to wind-cold invasion”,既保留中医特色,又避免赘译。

综上所述,避免赘译是中医药术语英译中的重要原则。译者应在充分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的特点与文化语境,灵活处理冗余信息,使译文达到准确性与简洁性的平衡。

三、同一性原则

在中医术语的翻译及标准化过程中,由于不同译者对原文含义的解读存在差异,在翻译方法与选词方面易出现偏差,导致中医概念和术语的译文难以规范统一,尤其是针对结构特殊、含义深刻的概念和术语。

同一性原则是指对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在结构和内涵上加以明确限定,从而解决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时形式上的不统一和内涵上的不对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同一词对译同一概念的名词可保证其内涵的一致性,从而消除误解。

例如,“阴阳”一词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英文中并无完全对应的词汇。若不同译者分别将其译为“Yin and Yang”“male and female principles”或“opposite yet interdependent forces”,则会导致读者理解偏差。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确立统一译法,可采用学界广泛接受的“Yin and Yang”译名,以保障中医术语的系统性与规范性。

在遵循同一性原则的基础上,中医译者还需区分中医术语的深刻内涵。由于中医历史悠久,其术语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解释和应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深入研究中医术语的深刻内涵,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例如,中医的“气”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它既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是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多种生理功能的载体。此外,中医的“气”作为涵盖广泛且深刻的概念,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动力。在翻译“气”这一术语时,译者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恰当的译文,如译为“Qi”“vital energy”或“life force”等,以准确传达其内涵。

综上所述,同一性原则在中医术语翻译及其标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明确中医术语的结构与内涵,能够保证译文的规范统一和内涵一致性,从而减少理解偏差,推动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学术交流。

四、回译性原则

回译性原则是指在进行英译时,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应当保持与中文原文在结构上的相似性。这种做法有助于确保信息在不同语言间传递时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例如,将“肺气不足”这一术语翻译为“insufficiency of lung Qi”,保持了中文术语的结构特点。同样,“活血化瘀”被译为“activating blood to resolve stasis”,这样的翻译不仅在字面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而且在结构上也与中文术语的动宾结构相吻合。再如,“湿热”这一概念被译为“damp-heat”,这种翻译方式同样保留了中文术语的简洁性和直观性。通过这样的翻译方法,译文在结构上和字面意义上都与原文保持了较高的相似度,从而使从英文回译到中文时,能够较为容易地还原出原始的中医术语,确保了翻译的回译性。

在进行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工作时,遵循回译性原则具有重要意义。原因:首先,具备回译性的译文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精确地传递中医的专业信息,使中医领域的专业人士更好地、更迅速地掌握中医英语,从而促进中医学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其次,当译文具备回译性时,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原文所包含的丰富信息,有助于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减少信息的损失或扭曲;最后,强调译文的回译性对于提高翻译工作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能够避免翻译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准确性,从而减少滥译现象的发生,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遵循中医基本概念和术语英译的回译性原则,应以不影响原文基本信息的再现为前提。部分中医概念和术语因其独特的理念、思维和结构特征,回译性翻译可能产生实际意义的偏差。例如“开鬼门”作为中医治疗学概念,指运用发汗的治疗方法。其中“鬼门”特指汗孔,若机械遵循回译原则译为“opening the ghost door”,既未能准确表意又易引发歧义。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医学体系中存在类似疗法diaphoresis(发汗疗法),因此将“开鬼门”译为“diaphoresis”或“sweating method”更能体现其医学内涵。

五、民族性原则

许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医药术语不仅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同时蕴含人文社会学科的深刻内涵。例如,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等概念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独特的科学知识及特有的思维模式。在将这些术语翻译成英语时,若未深入理解其内涵而仅寻求近似词汇对应,可能导致译文无法准确表达原意,造成文化内涵缺失或误解。因此,此类术语的翻译需综合考虑多重因素,根据传播阶段采取相应策略,确保译文的科学性与文化性。除解剖学术语、症状描述、疾病名称及治疗方法等自然学科对应词汇外,多数中医药术语在英语中缺乏现成对应表达。翻译时既要保证术语准确性,也需兼顾历史性与人文性。在规范译名过程中,民族性原则尤为重要,强调翻译时应充分考量术语承载的中国文化特色及中文科技名词独特性,尽可能采用体现中医特色的英文译法。

在英译中医药专有名词、文化负载词时,常采用音译、双译或多译法等翻译方法。一是采用音译法。例如,中药名、方剂名、中成药名、针灸腧穴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多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二是采用双译或多译法。为尽可能反映中医药名词的人文特色,部分术语采用双译法,如气瘤(Qi tumor/subcutaneous neurofibroma)、髓海(marrow sea/brain)等。中药名英译常采用多译法(拼音名、拉丁名、英文名),如白芷(Bai Zhi/ 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Dahurian Angelica Root)。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还应注重保留中医药术语的精髓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一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术语,如“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等,翻译时应尽量传达其整体概念和哲学意义,而非仅仅局限于字面意思的对应。这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中医药学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遵循民族性原则的同时,鼓励中医译者在翻译中创新,探索新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传达中医药术语的独特内涵。中医译者可结合现代英语表达习惯及医学术语规范,创造具有中医特色的新词汇或表达方式,使中医药术语在英语语境中展现其学术价值。

总之,民族性原则在中医药名词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中医药名词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中文科技名词特性,采用适宜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六、约定俗成原则

所谓约定俗成,是指某一事物的名称是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

在中医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过程中,应遵循“约定俗成”原则,即对一些目前已经通行但并不十分准确的译法可以适当予以接受。以“艾灸”英文moxibustion为例,该译名早在17世纪就由荷兰人提出,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使用。“moxi”来自“moxa”,是日语里“艾”的发音,这一译法是艾灸传入西方时,西方医生按照日本医生的发音用拉丁语记录的。我国学者曾提出用汉语拼音“ai”来替换“moxi”,将其改为“aibustion”,用以说明艾灸起源于中国。但是,西方字典已收录“moxa(艾绒)”词条,如果改译可能会引起混淆。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呼吁不能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译为西医学的heart、liver、spleen、lung和kidney。因为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不仅是解剖学的概念,而且是功能的概念。中医的心除“主血脉”外,还“主神志”。所以,这些学者主张采用这些名词的音译名。而事实上,早期的翻译工作者从一开始就使用了西医词汇heart、liver、spleen、lung和kidney。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了这些译名。因此,虽然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下,有些中医译名的翻译在语义上可能存在不合理之处,但由于这些译名已在实践中被广泛接受,所以依据语言约定俗成的规律,通常采用约定俗成的译法作为中医术语规范统一的原则之一。

七、规定性原则

规定性原则是指中医术语的译文在内涵上须加以限定且不可作他解,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中医名词术语翻译长期存在的混乱现象,为其规范化与标准化发展奠定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处理“针灸经穴名称”国际标准化问题时,采用规定性原则。例如,将“三焦”译为“triple energizer”,“经脉”译为“meridian”,“冲脉”译为“thoroughfare vessel”。通过这种方式,中医术语的英文译名可与中文原名形成对应关系。尽管部分译名与中文原意存在不完全对应的现象,但规定性原则的应用使这些术语的内涵得到明确界定,从而避免歧义。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名词术语翻译过程中的内涵对等问题。

再如,关于“辨证论治”中的“辨证”这一专业术语,尽管一些学者倾向于将其翻译为“syndrome differentiation”,但这种翻译方式存在争议。有学者提出,中医中的“证”与西医中的“syndrome”存在差异。若从“名”与“实”的辩证关系角度审视,可对“syndrome differentiation”这一翻译进行限定,明确其专指中医特有的“辨证”概念。通过这样的限定,该译名的内涵能更贴近原术语内涵,有助于提升翻译准确性。

在探讨规定性原则的应用时,必须明确认识到该原则并非适用于所有个体。针对部分长期沿用且在社会传播中具有广泛性、同时存在争议的中医药术语翻译问题,相关学术机构需切实履行职责。此类机构应及时组织专家团队,对争议性术语译文开展系统性研讨与论证,通过专业审议形成标准化译法方案,确保中医药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最终由权威部门正式发布标准化方案,推动中医药术语翻译规范化进程。此举不仅有利于提升翻译质量、减少语义分歧,更能有效降低因译法差异引发的争议,为中医药术语的国际传播与学术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tB5nWVAdyyzxK4cUTb0fD1485zG9vKkm60Kn94/CchVw5BjiV/PRlVR10DzUdm5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