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翻译发展史中,古今中外学者和翻译家对翻译标准进行了系统探讨。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翻译标准是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信”“达”“雅”三字原则。此外,鲁迅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方面,一当然求其易解,二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傅雷的“神似”说、钱锺书的“化境”论及许渊冲的“三美论”均为翻译艺术境界的重要体现。西方翻译理论方面,18世纪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影响深远:译文应完整复现原文思想、译文风格应与原文性质一致、译文应具备译入语创作的流畅性。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提出“翻译是用最贴切、自然且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信息”。翻译工作具有渐进性特征,译者需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翻译工作不仅是一项语言转换活动,还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优秀译者需要具备以下素养。
深厚的语言功底不仅体现在对汉、英两种语言的正确理解上,还体现在能够娴熟运用这两种语言的能力上。所谓正确理解,意味着译者需要透彻理解原文的每一个细节,这不仅包括对字面意义的精准把握,还涵盖对字里行间深层含义的洞察,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而娴熟的运用能力,是指译者能够用恰当、地道的英语将原文意义准确传达出来。这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汉、英语言修养,还要求其深刻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源于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审美习惯的不同,这些因素也会影响选词、句式结构乃至整个篇章的布局。因此,译者需自觉克服汉语表达习惯,避免其对英语行文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译者的工作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交流。因此,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意味着除了扎实的语言功底,还需广泛涉猎并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这些文化知识可分为3个层面:首先,译者需深入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进程、地理分布、风土人情、自然风貌、文学艺术及文化传统等。了解得越全面,翻译时便越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蕴。其次,翻译工作者需深刻认知中英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既要觉察差异的存在,更要具备文化传递意识。翻译过程中需考量英语读者对汉语文化的接受度,平衡文化信息的恰当传递与翻译原则的遵循。最后,翻译工作者还应掌握翻译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涵盖语言学各分支、哲学、文学、心理学及美学等领域。这些理论知识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内涵,从而提升翻译的准确性与艺术性。
译德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职业行为准则与规范。译者高度的责任感主要体现在严谨的工作态度及对自身职业定位的准确认知两方面。
首先,译者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确保译文在字面意义准确无误的同时,深入挖掘原文的文化内涵,确保在语境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这不仅涉及对原文的反复推敲,还包括对译文的多次校对和修改,力求达到高标准的专业水平。其次,对译者身份的准确认识意味着译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发挥桥梁作用,将原文的信息和文化精髓有效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最后,翻译道德还体现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格遵守版权法规等方面。通过这些行为准则和规范的践行,译者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还能为整个翻译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而且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的翻译与传播在推动中国文化全球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学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维护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领域的特色优势,已经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为促进中医药学更广泛地走向世界,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中医药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尤为重要。因此,要成为合格的中医翻译工作者,除需具备译者的基本素养外,还应着力加强以下专业素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深受中国古代唯物论、辩证法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其基础理论涵盖阴阳、五行、运气、藏象、经络等学说,这些学说包含病因、病机、诊法、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构成完整的医学理论框架。因此,中医语言在表达理论时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体系,既是医学语言,也是文化语言。中医文本运用比喻、借代、比拟、对偶、排比、互文、衬托、用典、摹状等修辞手法,使文本兼具诗意与哲理。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通过暗喻将阴阳喻为天地运行法则、万物变化规律及生命活动本源。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运用明喻将阳气比作太阳,强调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若中医译者缺乏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则难以准确理解原著本意,影响译文准确性。
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拥有独特的理论基础、诊断技术与治疗策略。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倡导个体化治疗,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及预防为主的原则。其诊断技术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方法,以全面收集病情信息,并综合分析以确定疾病的本质与证候。在治疗方面,中医学注重调整人体的平衡状态,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扶正祛邪,激发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西医学则更侧重于病因病理的深入研究与标准化治疗方案,强调从微观层面分析并治疗疾病。其诊断技术主要借助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通过获取客观数据指标来确诊疾病。在治疗方面,西医学常采用药物、手术等直接针对病因和病变部位的治疗方法。
由于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基础、诊疗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医词汇和西医词汇在表达上具有显著区别,但两者对某些疾病的认识及具体处理方式仍存在共通之处。例如,尽管中医和西医对特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存在不同理解,但其对应的疾病与症状均具有客观性。如中医病证名称“黄疸”“呃逆”“心悸”“水肿”分别与西医术语jaundice、hiccup、palpitation、edema在语义层面基本对应,因此在翻译此类中医病证名称时,可采用相应的西医词汇进行转译。
中医译者不仅要熟悉中医基本理论,还需深入理解中医术语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中医翻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中医译者应掌握中医语言特点、中医翻译原则和中医名词术语翻译原则等内容,以保证翻译过程中术语的准确性与可读性。掌握丰富的中医翻译理论知识有助于中医译者更全面地把握中医翻译的特点与规律,从而在翻译实践中提升专业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在翻译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时代的翻译工作呈现出多种技术特征,这对中医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应用能够帮助中医译者更高效地完成翻译任务。在大数据时代,译者还需具备良好的信息检索能力、利用术语工具解决术语翻译的能力及应用搜索工具和技巧的能力。这些技术能力的掌握既可提升中医翻译效率,也能保障翻译结果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例如,通过使用翻译记忆库和术语管理系统,中医译者可避免重复劳动,确保中医术语使用的统一。此外,熟练运用各类在线资源和数据库,能帮助译者在处理复杂或生僻的中医术语时快速获取可靠参考资料,进而作出更精准的翻译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