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医语言的特点

要深入理解中医翻译的核心,关键在于对中医语言的深刻理解。只有通过严谨而细致的研究,深入挖掘中医语言的独特性,才能真正把握中医原文的精髓,进而翻译出准确的译文。中医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蕴含着丰富的抽象性与模糊性,这要求译者具备高度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同时,中医语言还具有文学性与人文性,其融合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修辞和哲学思想,使翻译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译者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中医语言的韵味和深意,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让目标语言读者理解并欣赏。

一、中医语言的抽象性与模糊性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中医学也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中医学语言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特征,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例如,当提及“阴阳”“五行”“气”等术语时,这些概念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其抽象性特征是医学与哲学交融的产物,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的深度与复杂性。类似术语还有“阴阳交感”“阴阳互根”“孤阳不生”“孤阴不长”等,均蕴含着哲学思想与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西医学基于解剖学定义心、肝、脾、肺、肾等脏器不同,中医学更注重脏腑功能系统的阐释,认为其实质包含生理与病理功能的综合体系。这类抽象的中医概念在英语中缺乏对应词汇,形成翻译难点。因此,翻译此类术语时,译者需兼具中医学专业素养与语言能力,选择既能准确传递本义又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译法,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二、中医语言的文学性与人文性

中医学,这门与人类生命和健康紧密相关的自然科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源于历代的医疗实践,而且与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存在密切联系。在浩瀚的文学典籍中,我们能够发现诸多珍贵的中医药文明成果。例如,《周易·乾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哲理,在中医学中体现为积极主动、防患未然的生命观;《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在中医学中被阐释为天人相应、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此外,卷帙浩繁的中医典籍亦蕴含丰富的文学色彩。以《黄帝内经》为例,这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既强调人的个体性,又注重人与环境、地域的协调关系,构建了独具人文特征的医学理论体系。在阐述医理时,《黄帝内经》大量运用比喻、比拟、摹状、对偶等文学修辞手法,其中比喻形式最为多样,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类型。

下面以明喻这种修辞手法为例进行简要说明。《素问·脉要精微论》载:“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此句中,“精明五色”为本体,而“白裹朱”“鹅羽”“苍璧之泽”“罗裹雄黄”“重漆色”则为喻体,分别指代白绸里裹着的朱砂、鹅的羽毛、润泽的苍璧、丝绸裹着的雄黄、黑漆。通过这种修辞手法,眼睛和面部的色泽被描述得既真实又生动。这种以其他事物作比喻来突出被描述对象的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技巧。再如,《诗经·卫风》对卫庄公夫人庄姜外貌的描绘:“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此诗句以柔荑、凝脂、蝤蛴、瓠犀为喻体,生动刻画了庄姜的外貌特征,凸显了本体与喻体在形态和色泽上的相似性。此类例子在文学作品中常见,既丰富了文学表现力,也展现了中医学蕴含的文学色彩和人文底蕴。 Pjj5QpMTPsU7yYpcp2jqNPUyfKcwpp6gJcIHMEWYBuP7JHgX6OjQLbZMZjiltM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