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方法

一、音译法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一些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体现该语言文化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观念。这些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比如中医基础理论中所提到的“阴”“阳”“气”等概念。在处理这些具有深厚文化特色的词汇翻译时,通常会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事实上,音译作为一种语言借用的手段,早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用以丰富和扩充自身的词汇库。在日常使用的词汇中,就有不少是通过音译从其他语言中借鉴过来的,如logic(逻辑)、lymph(淋巴)、radar(雷达)等。同样,在中医术语的翻译过程中,许多针灸穴位的名称、方剂的名称、中医典籍的名称,以及一些中国文化特色词汇,比如“阴阳”“太阳”等,都是通过音译处理的。这样做既保留了原词的发音特点,又尽可能地传达了其文化内涵。

音译法能够较大程度地保留中医术语的音韵特点,使这些术语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仍可保持其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当然,音译法的运用需要遵循特定规则与原则,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在音译过程中,需综合考虑目标语言的发音习惯与音韵特点,选择相对接近且便于理解的音译词汇。同时应当注意音译词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含义与接受度,防止产生误解或歧义。总体而言,音译法作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重要方法,为中医术语的翻译与传播提供了有效支持。

二、直译法

直译是既忠实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直译法可分为对等翻译和等效翻译两种。

对等翻译是直译法的一种形式,其追求词汇间的直接对应,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使译文在形式与内容上与原文一致。该翻译方法适用于中西医学文化中存在相似概念或表达的术语,通过直接对应可准确传达原文含义,同时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但由于中西医学文化差异,对等翻译并非始终可行,有时需对译文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其科学性与可读性。

等效翻译是直译法的另一种形式,其强调翻译效果与功能的对等,而非简单的词汇对应。在等效翻译中,译者需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及读者的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使译文在目标语言环境中产生与原文相近的表达效果。该方法注重读者的接受度与理解度,适用于中西医文化差异较大或难以直接对应的术语翻译。通过等效翻译,可确保中医术语在翻译过程中既能准确传递内涵,又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与文化背景。

(一)对等翻译

当中医和西医术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时,可直接使用对应的术语,如“疳积”译为“infantile malnutrition(小儿营养不良)”,“体倦乏力”译为“fatigue(疲劳)”等,这些术语的英译采用对等翻译方法。

此外,对等翻译也适用于部分中医特有的疾病名称或症状描述,若这些名称或描述在西医体系中存在相应表达。例如,“风寒感冒”可译为“common cold due to windcold invasion”,“失眠”则译为“insomnia”。这些翻译既准确传达中医术语内涵,也便于西医读者理解接受。但需注意,对等翻译并非机械性词汇替换,而是需要译者深入理解原文含义,并在目标语言中寻找较为贴切的对应表达。

(二)等效翻译

当中医和西医术语概念不相对应,或者中西医术语的含义存在较大差异时,可采用等效翻译,即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以使译文在目标语言环境中产生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因果关系

当中医四字格术语中前两个字的症状由后两个字引起时,可采用“noun phrase +due to”或“noun phrase+caused by”的句式。例如,“肝郁不舒”是因肝气郁结引起肝郁的症状,可译为“uncomfortable feeling caused by liver congestion”。

2.并列关系

两种功效并列的四字术语,包括两个并列的动词短语和两个前后症状作用相同的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可采用“V-ing+(n.)+and+V-ing+(n.)”的句式,其含义为两种功效互为补充,前一个功效可能是后一个功效的条件。例如,中医术语“宽胸散结”是针对胸部不适和情志不畅等症状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药物、针灸等手段调节气血运行,达到舒缓胸闷、疏通气机的目的。“宽胸散结”可采用“V-ing+(n.)+and+V-ing+(n.)”的句式,译为“relieving stuffiness of the chest and dissipating mass”。名词短语可采用“(n.)+and+(n.)”的结构直接表达两种并列的功效或症状。例如,“活血化瘀”是中医针对瘀血病证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阻力等作用缓解疼痛和肿胀,促进身体恢复,故该术语可译为“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这种翻译方式准确传达了术语中两种并列的功效。在等效翻译过程中,需注意保持中医术语的整体性和文化内涵,避免过度简化或误解。

3.修饰关系

若后两个字所表示的症状修饰前两个字,可采用“noun of noun”句式,例如“气血两虚”译为“deficiency of Qi and blood”。这种翻译方式既保留原术语的修饰关系,又能使目标语言读者明确理解中医理论中气血作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该翻译方法,目标语言读者可准确把握“气血两虚”术语的核心内涵,从而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此外,在处理类似具有修饰关系的中医术语时,这种翻译方法提供了有效思路,有助于保持中医术语的准确性与文化特质。

4.带方式状语的动词短语

该类型包含前一种功效引发后一种功效,或后一种功效通过前一种功效实现。这类四字术语可采用“V-ing+(n.)+by+V-ing+(n.)”句式。以中医术语“养心安神”为例,该术语指通过滋养心阴实现镇静安神的作用,可译为“tranquilizing the mind by nourishing the heart”。

5.带目的状语的动词短语

若前一种症状或功效可引发后一种功效,则应采用“V-ing+to+V+(n.)”句式。以中医术语“润肠通便”为例,其中润肠的目的是促进排便,故可译为“moistening intestines to relieve constipation”。该句式结构清晰表达了中医术语中的目的关系,使读者能明确理解症状或功效间的逻辑关联。在处理具有目的关系的中医术语时,采用“V-ing+to+V+(n.)”句式,既可准确传达术语含义,又能保持中医术语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再如,“活血化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其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血改善健康状况,其中活血的目的是消散瘀血,故可译为“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此类翻译既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亦准确传递中医术语内涵。

三、意译法

从古至今,人们在探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阐述特定问题的性质与特征时,往往倾向于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这种倾向在中医的术语和表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且具有独特性。例如,中医将类似于西医学中青光眼的眼部疾病形象地称为“乌风内障”,而将四肢关节走痛、痛不可忍、不得屈伸的疾病称为“白虎历节”。这些术语不仅富有诗意,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然而,若将这些术语直接对应进行翻译可能会导致理解偏差。因此在翻译这些中医术语时,应当采用意译方法,以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准确把握其含义。例如,将“乌风内障”译为“glaucoma”,将“白虎历节”译为“acute arthritis”,此类译法既传达原术语的医学意义,又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有助于读者理解接受。

中医术语中的比喻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跨文化翻译中,若直接保留这些比喻,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障碍。因此,意译法在此类中医术语的翻译中尤为重要。它要求译者深入理解中医术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医学原理,再以更直接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在英语中表达出来。

四、简化法

尽管意译法在中医术语翻译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被众多中医翻译工作者广泛采用,但这种方法仍存在若干不足之处。首先,它与现代科学技术领域术语要求的简洁性及内涵明确性存在差距;其次,翻译产生的术语常显冗长,影响其在国际交流中的实际交际功能;最后,这种方式不利于中医名词术语英文翻译的标准化与规范化。鉴于此,对于过于冗长的中医术语英文表达形式,有必要进行简化处理。采用简化法既可提升中医术语英文翻译的简洁性与交流效率,又能促进中医术语在国际范围内的标准化进程。通过简化复杂的中医术语英文表达,可使其更贴近现代科学技术术语的表述习惯,有助于国际医学界同行的理解与接受。同时,简化法的应用能推动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使海外人士更便捷地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需注意的是,在实践简化法时,必须确保简化后的术语仍能准确传达原术语的医学内涵与文化意义,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3sJwkLvfq8wryQm90fn+BLF82ZKwgE93PjehSEa0L90L6HZmaOOGCmXTEFp90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