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嗽是因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症的一种肺系病证。它既为症状表现,又可单独命名疾病。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临床上多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咳嗽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记载:“五气所病……肺为咳……”依据五脏六腑辨证论治咳嗽。《素问·咳论》提出:“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黄帝内经》强调外感与内伤两类咳嗽的病因,即邪可从外而入,也可自内而发,二者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嗽。咳嗽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各异,既有寒、热、燥之异,又有痰湿、痰热、肝火、阴亏之别,外感和内伤咳嗽之间错综复杂,互为关联,因此有时难以截然区分。咳嗽总的治疗原则关键在于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属邪实,治疗应当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治疗应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我在治疗慢性咳嗽时,多以络病理论为基础来指导临床用药,并注重益气养阴药和疏肝解郁药的配伍使用。
案例一:徐某,男,45岁。
初诊(2020年12月2日): 主诉“咳嗽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1周前,因感冒受凉之后咳嗽加重,干咳,遇异味及冷空气刺激后,时有阵咳,偶有痰,胸闷不舒,晨起口干口苦,身有微热,大便溏,每日4~5次,小便正常,夜寐尚可,舌质淡,苔薄黄,伴齿痕,脉沉弦。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西医诊断:慢性咳嗽。中医诊断:咳嗽,从少阳论治。
处方:柴胡10g,黄芩15g,法半夏10g,紫苏子15g,蜜麻黄10g,紫苏叶15g,牛蒡子10g,五味子10g,僵蚕15g,蝉蜕15g,地龙15g,荆芥10g,防风10g,杏仁10g,桔梗15g,薏苡仁25g,茯苓15g,山药25g,白芍25g,甘草15g。7剂,水煎服,早中晚3次分服。
二诊(2020年12月9日) :患者仍有咳嗽,咳痰,痰色略黄,口干涩,口苦,舌质淡,苔黄,伴齿痕,脉沉。处方:上方加牡丹皮10g,栀子15g,橘红15g。10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三诊(2020年12月23日): 患者咳嗽症状较前减轻,有少量黄痰,偶有口干,偶有口苦,大便溏,舌质淡,苔薄黄,伴齿痕,脉沉。处方:上方加石斛20g,川楝子10g。10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四诊(2021年2月3日): 患者咳嗽、口干、口苦见好转,大便溏,舌质略暗,苔白伴齿痕,脉沉。处方:上方加仙鹤草15g。15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五诊(2021年3月24日): 患者病情好转,舌质淡苔白伴齿痕,脉沉。以代茶饮为处方,组成:西洋参2g,百合2g,麦冬2g,桔梗2g,红枣2枚,陈皮2g,菊花1枚。50剂,代茶饮,每日1剂。
案例二:许某,男,58岁。
初诊(2021年6月16日): 主诉“患者反复咳嗽4余年,加重2周”。现病史:患者2周前因感冒受凉后出现干咳,咽中有痰,难咳,偶有黄痰,怕冷,无汗出。多言后气短,双下肢浮肿,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背部皮肤粗糙,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黄略燥,脉沉弦。既往史:2017年患胸膜炎、胸腔积液,曾行右肾切除术。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西医诊断:慢性咳嗽。中医诊断:咳嗽,证属表寒肺热证。治以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为法。
处方:蜜麻黄10g,石膏25g,杏仁10g,蒲公英35g,连翘15g,竹叶10g,黄芩15g,栀子15g,鱼腥草15g,桔梗15g,牛蒡子15g,枇杷叶15g,法半夏10g,黄芪25g,白术15g,陈皮15g,柴胡10g,枳实15g,白芍25g,川楝子10g,甘草15g。7剂,水煎服,早中晚3次分服。
二诊: 患者干咳症状较前减轻,仍有气短,舌质红,苔黄略燥,脉沉弦。处方:上方加黄芪30g。10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三诊: 患者干咳好转,黄痰减少,偶有气短,舌质红,苔黄燥,脉弦。处方:上方石膏减为15g,加党参25g。10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四诊: 患者肺系症状明显好转。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处方:上方加西洋参10g,减党参。10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哮病是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病名,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哮病的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上述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通过使用平喘药物缓解,或自行缓解。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病的重要临床特征。哮病在古代中医病名中,归属于“喘鸣”“上气”“哮吼”等范畴。关于哮病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景岳全书·喘促》中正式提出了“哮喘”病名,且详细解释哮喘之病因为“喘有夙根,遇寒而发,或遇劳而发”;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记载的“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首次论述了哮病的治疗方法。哮病发生的原因是痰存于肺内,常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被触发而致病。哮病发作时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如果外邪侵袭或他脏的病气上犯于肺,可导致肺失宣肃,气机上逆,引起哮鸣喘息、咳嗽等症状。中医药对哮喘的治疗有独到的特色及优势,治疗主要以实喘泻肺、虚喘培补摄纳为原则。发作期以攻邪治标、祛痰利气为主,缓解期应扶正治本为主。后期预防调护中,应当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的情况,还可根据身体情况,做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穴位贴敷是一种治疗哮喘疾病的传统中医特色疗法,其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在每年农历三伏时节和农历三九时节进行贴敷。穴位贴敷通常选用具有温补脏腑、祛痰化湿、活血行气等功效的药物,选取天突、膻中、定喘、肺俞、膏肓穴位进行贴敷,可极大程度地避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反复发作,并且改善患者的体质。
西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属于慢性气道炎症,容易诱发气道高反应性,以气促、咳嗽及喘息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当前,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并不明确,医学界仅认为和环境、多基因遗传等存在一定关联,临床治疗的关键是平喘止咳、扩张支气管、消炎等,以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其中布地奈德可作用于支气管中各类细胞,从而对气道炎症的扩散进行抑制,同时有效控制气道变态反应,并减少腺体分泌,改善哮喘症状。对于处于发作期的哮喘患者,必要时应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以达到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张某,男,61岁。
初诊(2020年5月27日): 主诉“咳嗽喘促1周”。现病史:咳嗽、喘促1周,活动后加重,痰黄黏稠,量少难咳出,全身时有怕冷,大便干,3日行1次,夜寐尚可,夜尿多,口干口苦,食少纳差,舌质红,无苔,脉弦。既往史:否认既往史。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西医诊断:变异性哮喘。中医诊断:哮病,证属寒热错杂,肺失宣降。治以清肺平喘、宣肺止哮为法。
处方:蜜麻黄10g,制附子9g,细辛5g,射干10g,乌梅15g,黄连10g,黄柏15g,黄芩15g,石膏25g,知母15g,柴胡10g,酒大黄15g,麦冬20g,杏仁10g,桔梗15g,地龙15g,芦根15g,当归15g,沙参15g,川芎15g,炙甘草15g,石斛15g,肉桂15g,莱菔子20g,木香10g。7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二诊(2020年6月3日): 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好转,食欲、排便亦有所好转,舌质红绛,无苔,脉弦。处方:上方加焦山楂10g,赤芍15g。15剂,水煎服,早中晚3次分服。
三诊(2020年6月17日): 怕冷症状有所好转,偶有咳嗽,痰黄黏稠,咳不出来,食少,大便干,3日行1次。处方:上方减酒大黄为5g(酌情用药)。代茶饮:白芍5~10g,桔梗5~10g,枳实5~10g,陈皮10g。
喘证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气机失常,以致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症。喘证的命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肺病者,喘息鼻张”。喘证病因复杂多样,外邪、饮食、情志及过劳、久病均可致喘。喘证有虚实之分,实喘在肺,外邪、痰浊、肝郁等邪实壅塞气道,气机宣降不畅,呼吸不利而致喘;虚喘在肺、肾两脏,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两者共同完成机体的呼吸运动,临床患者常虚实夹杂。根据喘证虚实,张仲景提出治喘十法,其中实喘治疗以“通、宣、降、泻”为要,包括通腑泄热法、通脉肃肺法、活血化瘀法、宣肺散寒法、理气消痰法、清肺降逆法、泻肺行水法7法;虚喘治疗以“补”为要,包括补肺益气法、补肾纳气法、扶阳固脱法3法。喘证常需与气短、哮病等相鉴别。气短症状较轻,不会出现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医学正传》中提出“喘促喉中如水鸡响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由此看出“哮”与“喘”最重要的鉴别在于有无声响。
在西医学中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气胸、肺栓塞等疾病均可见喘的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伴随喘证,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基数庞大,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达13.7%,且死亡率高,居中国疾病死亡原因第三位。随着环境因素及个体因素的暴露,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另一常伴喘证的疾病为肺气种,肺气肿又称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为呼吸系统常见病,其不是一类独立的疾病,是由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等慢性呼吸道疾患共同引起的。因长期咳嗽、呼吸困难等导致肺内压力增高,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肺泡不能回缩,过度充气膨胀后体积增大,进而形成阻塞性肺气肿,气急、气短、咳嗽、呼吸困难、胸闷等都是其常见症状,吸烟、粉尘吸入、环境污染及自身抵抗力弱、劳累等因素均可刺激该病加重。目前国内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及肺减容术、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等物理疗法。
裴某,男,68岁。
初诊(2020年7月22日): 主诉“咳嗽、喘促1年”。现病史:1年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喘促,平素气短,偶有喘促(吸入“布地奈德”1年多)、咳嗽,无痰,经常感冒,着凉后即发病,白天汗多,大便干燥,每日1次。舌质暗,满布瘀斑,苔白略厚,脉沉而无力。肺部CT检查示:肺气肿;右肺上叶后段炎性病变。既往史:高血压,血压140/110mmHg。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西医诊断:肺气肿。中医诊断:喘证,证属阳虚血瘀证。治以温阳助气、活血化瘀。
处方:蜜麻黄8g,制附子10g,细辛5g,黄芪25g,白术15g,陈皮15g,白芍25g,赤芍15g,桂枝10g,桔梗15g,苦杏仁10g,当归15g,枳壳15g,牛膝15g,肉苁蓉25g,郁金15g,木香5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僵蚕15g,蝉蜕15g,苏子10g,甘草15g。7剂,水煎服,浓煎100mL,早中晚3次分服。
二诊(2020年7月29日): 患者畏寒,遇寒即恶心,胃部自觉寒凉,小便尚可,喘促有所好转。舌质暗,伴瘀斑,苔白略厚,脉沉。处方:上方加小茴香5g,干姜5g。10剂,水煎服,浓煎100mL,早晚2次分服。
三诊(2020年8月12日): 畏寒,恶心有所减轻,大便正常。舌质暗红,伴瘀斑,苔白略厚,脉沉。吸入布地奈德改为早1次。处方:上方制附子改为15g,加吴茱萸5g、地龙15g,干姜改为10g。10剂,水煎服,浓煎100mL,早晚2次分服。
四诊(2020年8月26日): 症状均明显减轻。舌暗红,伴瘀斑,苔白,脉沉略有力。处方:上方蜜麻黄改为5g。12剂,水煎服,浓煎100mL,早晚2次分服。
肺痿是指患者以反复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究其缘由,大抵为咳喘日久,肺脏津气损伤,或病久失治,肺脏失于濡养,以致肺叶焦枯,痿弱不用,是一种慢性虚损性疾病。肺痿一病,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记载:“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又言:“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在此对肺痿做出了较为精准的定义。肺痿之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肺气虚、肺阴虚及肺中津气损伤为主,标实则以痰瘀阻络为主。中医在肺痿的治疗方面,以补肺生津为总的治疗原则。辨证时应辨虚寒、虚热。虚热者以润肺生津,滋阴清热为主;虚寒者则以温肺益气为主。古今医家治疗肺痿的临证经验丰富,认为肺痿无论虚寒或虚热,其病久必有瘀血。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五劳虚极羸瘦……内有干血。”即各种原因所致虚极,均可影响血行而致瘀,提示我们在肺痿的治疗方面还可从补虚逐瘀着手。
西医学认为,肺纤维化属于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肺泡出现慢性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多呈隐匿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等,预后差,最后患者多死于呼吸循环衰竭。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ILD的典型代表,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现代中医医家多认为肺纤维化的中医病名应归属于“肺痿”范畴。IPF主要在成年人中发生,男性多于女性,多数患者有吸烟史。关于IPF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IPF是上皮驱动和成纤维细胞激活过程的结果,炎症可能仅为辅助影响因素。吸烟、病毒和细菌感染及胃食管反流等是IPF的危险因素。目前,IPF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抗纤维化药物、肺康复、肺移植、对症治疗及氧疗等。2016版《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该病治疗方面肯定了戒烟和氧疗的重要作用,推荐使用吡非尼酮来延缓用力肺活量下降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死亡率。尼达尼布可显著减少IPF患者用力肺活量(FVC)下降的绝对值,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疾病的进展。
崔某,女,65岁。
初诊(2021年5月25日): 主诉“呼吸困难1月余”。现病史:患者2021年4月15日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院做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口服胺碘酮,每日3片,查肺部CT显示肺间质纤维化伴炎症病变。现房颤已复律。患者术后一个月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痰黏色白,无喘鸣,畏寒,夜寐欠安,口干不苦,二便正常,舌红少津,有细裂纹,脉沉细。既往史: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
西医诊断:肺间质病。中医诊断:肺痿,证属肺气阴两虚,痰瘀伏络证。治以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为法。
处方:丹参15g,地龙15g,沙参20g,麦冬20g,川芎15g,西洋参10g,黄芪25g,党参15g,路路通20g,赤芍10g,柴胡10g,蜜麻黄10g,制附子10g,细辛3g,五味子10g,黄柏20g,桔梗15g,杏仁10g,茯苓15g,白术15g,鸡内金15g,莱菔子15g,鳖甲10g,桑椹25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早中晚3次分服。
二诊(2021年6月2日): 上述症状略有缓解,舌质红,略少津,脉沉细。处方:上方加桃仁10g,10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三诊(2021年6月23日): 上述症状略有缓解,舌质红,略少津,脉沉细。处方:蜜麻黄10g,地龙10g,黄芪25g,沙参15g,川芎15g,麦冬15g,西洋参10g,酸枣仁15g,鳖甲15g,桑椹25g,石菖蒲15g,生龙骨15g,丹参10g,赤芍15g,柴胡10g,生牡蛎15g,红景天15g,路路通20g,蒲公英35g,川楝子10g,莱菔子25g。10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四诊(2021年7月7日): 呼吸困难好转,但偶有气短,口干好转,舌质红,略少津,脉沉细。处方:上方黄芪改为35g,加党参20g,10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五诊(2021年8月4日): 偶有咳嗽,咽咸,有痰,后背凉,无口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处方:7月7日方加杏仁10g,桔梗15g,10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六诊(2021年9月8日): 双肺CT显示仍有间质性改变,但较6月23日肺部CT检查结果明显好转。偶有心慌,食欲下降,呃逆,舌质红,苔白,脉沉弦。处方:上方加甘松15g,红景天20g,木香10g,10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七诊(2021年11月3日): 双肺CT检查结果显示较以前明显好转,偶有呃逆,咳嗽,痰多,舌略暗,苔白,脉沉弦。处方:6月23日方加芥子10g,莱菔子20g,10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八诊(2021年11月24日): 上述症状好转。处予膏方:山药300g,紫河车50g,太子参100g,生地黄150g,茯苓100g,川芎70g,当归150g,白术150g,麦冬200g,丹参70g,五味子50g,苦杏仁100g,桔梗70g,炙甘草100g,柴胡100g,陈皮100g,木香100g,川楝子70g,远志100g,石菖蒲150g,莱菔子100g,白蔹70g,桑椹150g,黄精70g,大枣100g,沙参100g,熟地黄100g,阿胶150g,鹿角胶30g,冰糖100g,蜂蜜100g。35日量,每日1~2次,每次10~20mL。
“肺积”为古代中医病名,属五积之一。《难经·五十六难》最早提出“肺积”病名。《素问·奇病论》说:“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说:“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皮肤寒,秋瘥夏剧,主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时痒,其色白。”以上文献记载了古代中医对肺积的认识,概括性地指出了肺积的症、脉、形、色、神,为后世医家研究和治疗肺积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医肺积病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中医大家们普遍认为,肺积的形成和发展与正气虚衰、邪气侵袭密切相关。对于“正虚”的认识,不同医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多数医家从气虚、阴虚的角度进行探讨。病变早期,邪盛而正气亏虚不明显,可攻邪以扶正。病变后期,则应以扶正为要,辅以祛邪,注意要顾护正气,不可急攻。中医名家朱震亨提出:“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矣。”总之,古人认为,应根据病变发展阶段,详审邪正盛衰,辨清虚实,以及虚实的多少,辨证地使用攻补之法。
中医学中的肺积类似于西医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根据既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肺癌在中国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肺癌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已融入肺癌的综合治疗,在稳定肿瘤病灶、延长肿瘤生存时间、提高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和优势,同时也可减少放疗和化疗的不良反应。
肺癌,全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一种起源于支气管黏膜、腺体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恶性肿瘤。肺癌大致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80%~85%,其余为小细胞肺癌。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肺癌的常见病因包括吸烟、职业和环境污染,以及电离辐射、遗传学、病毒等。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只有在病变早期获得诊断和治疗,才能有较好的疗效。
王某,男,48岁。
初诊(2020年9月16日): 主诉“咽干不适,肺癌术后”。现病史:肺癌术后,咽干不适,无咳嗽,无怕冷怕热,二便正常,舌质暗,苔薄黄,伴齿痕,脉弦。既往史:否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史。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西医诊断:肺癌术后。中医诊断:肺积,证属脾气亏虚、气滞血瘀证。治以疏肝行气、益气生津、活血化瘀为法。
处方: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牡丹皮15g,栀子15g,黄芪20g,白术15g,陈皮15g,党参20g,川芎15g,丹参15g,桔梗15g,川楝子30g,甘草15g,郁金15g,木香5g,沙参15g,麦冬15g,石斛15g,灵芝15g。7剂,水煎服,早中晚3次分服。
二诊(2020年9月23日): 舌质略暗,苔略黄燥,脉沉弦。处方:上方加鳖甲15g,桑椹20g,7剂,水煎服,早中晚3次分服。
三诊(2020年10月14日): 感冒后时有咳嗽,痰白,色量少,舌略暗,伴齿痕,脉沉弦。处方:上方加杏仁10g,桔梗15g,前胡10g,白前15g。10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四诊(2020年10月28日): 偶有荨麻疹,大便尚可,舌质略暗、略燥,伴齿痕,脉弦。处方:上方加橘红10g,蝉蜕10g,15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五诊(2020年11月18日): 症状明显好转,舌脉同前。处方:上方灵芝改为25g,麦冬改为25g,15剂,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
中医理论中指的是由疫疠之邪(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症状重等特点,现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例进行介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多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头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发热及咳嗽是最主要的症状。部分患者会伴随心血管系统(如心律失常、休克等)、消化系统(如恶心、腹痛及厌食等)及泌尿系统(如急性肾损伤等)等肺外系统的异常表现,同时调查发现年龄较大者(65岁或以上)感染风险较高,吸烟会增加感染后病情加重的可能性。
目前针对此次疫毒的西医治疗方案包括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血浆治疗、激素治疗及干细胞治疗等。抗病毒药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利巴韦林、瑞德西韦等RNA聚合酶抑制剂。研究显示瑞德西韦能够显著缩短感染患者恢复时间。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中医学“温病”“瘟疫”的范畴,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可见瘟疫之病所感邪气为“异气”,与传统概念中“风寒暑湿燥邪”六淫之气不同。我国在与疫病斗争的3000多年历史中,中医依据疫病的发病时期、时行地区及病邪性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在疫情期间发挥了独特的治疗优势。针对疫毒感染的病因病机,诸多学者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但都认为病邪的根源在于“湿”,病位在“肺”。马家驹认为此疫毒感染潜伏期较长,为1~14天,与湿邪重浊黏滞的致病特点相吻合,由此推测此疫毒感染的主要致病邪气即为“湿毒”之邪,病邪由口鼻而入,经上焦膜原壅遏于肺,随着疾病发展可逆传心包或横逆肝肾,但以上焦尤其以肺为主。同时始发时间于寒冬未至之时,气温不寒,阴雨连绵,外部环境湿气较重,人体受环境影响易于产生内湿,这种气候变化的异常是邪气产生及发展的基础。此外也有医家认为本次疫毒病邪中有夹燥、夹寒的特点。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指出:“秋伤于燥,冬生咳嗽。”燥邪伤肺,肺津受损,肺失濡润发为干咳,通过对50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观察发现,大多患者都有干咳、口咽部黏膜干燥等表现,进一步说明此次病邪中兼燥邪。
针对此次疫毒感染疫情的防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第九版诊疗方案中,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将感染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3类。针对轻型患者,可通过观察患者舌脉及发热情况等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寒湿郁肺以及湿热蕴肺两种证型,寒湿郁肺者多见咳嗽、咳痰、腹泻呕吐等症状,舌质淡胖,苔白厚,脉濡或滑,推荐处方为寒湿疫方;湿热蕴肺患者多见乏力、肌肉酸痛、头身困重,舌质红、苔白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推荐处方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普通型患者可分为湿毒郁肺、寒湿阻肺、疫毒夹燥3种证型,推荐处方为宣肺败毒方、宣肺润燥解毒方等。重型患者可分为疫毒闭肺、气营两燔2种证型,推荐处方依次为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口服汤药的基础上还可配合针灸、太极等传统特色疗法,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力,起辅助治疗作用。
案例一:何某,女,53岁。
初诊(2022年6月9日): 主诉“头痛、咽痛7日”。现病史:因“头痛、咽痛”于6月9日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收入医院治疗。之后复核呈阳性,伴有咽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结,食欲差,肺部CT示左肺下叶磨玻璃影。体温36.0℃,指脉氧97%,呼吸18次/分,血压135/88mmHg,脉搏100次/分。舌红,舌苔淡黄,脉弦数。过敏史:无过敏史。疫苗接种史:3针(影像学诊断:双肺病毒性肺炎)。
中医诊断:温疫(伤肺期,初期),证属肝郁气滞、郁热伤肺。治以保肺理气,疏肝健脾,泄热生津为法。
处方:柴胡10g,法半夏10g,黄芩15g,杏仁10g,桔梗15g,太子参10g,丹参15g,麦冬15g,炒麦芽20g,薏苡仁30g,鸡矢藤25g,火麻仁15g,厚朴15g,莱菔子20g,鸡内金10g,蒲公英30g,金银花15g,川楝子10g,木香10g,郁金15g,藿香15g,甘草10g。7剂,水煎服,早中晚3次分服。
案例二:王某,女,74岁 。
初诊(2022年6月5日): 主诉“咳嗽3天”。现病史:咳嗽,痰白稠,口干口苦,后背热,寐差,饮食、大小便尚可。查肺部CT,结果显示双肺未见明显异常;核酸阳性。舌质红,苔淡黄,脉滑。既往史:脑梗死、冠心病等疾病。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中医诊断:温疫,证属邪伏膜原,肝郁气滞证。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解郁安神为法。
处方为蜜麻黄8g,杏仁10g,甘草15g,连翘15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桔梗15g,莱菔子15g,黄芩15g,柴胡10g,玉竹15g,麦冬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石斛15g,桃仁10g,石菖蒲15g,厚朴15g,陈皮15g,远志10g,浙贝母15g。7剂,水煎服,早中晚3次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