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医之路

(一)医者初心

中医是一门神圣的学科,中医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自小我便对中医抱有无限的憧憬与热爱,希望能够以一己之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直至1983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书写的笔尖触动了我多年的心愿——学习中医、治病救人。“人之初,性本善”,多年来善良的种子终于在辽宁中医药大学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直至1988年参加工作,我开始了中医道路的求索。

回想当初的学医初心,除却善良之根外,“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是另一个原因。中医药传承千年,从华佗、扁鹊、李时珍、张仲景开始,中医的传承从未间断,其内容博大精深。小时候的我,便想着生于华夏,一定要了解中国的国粹,并深入学习,学透学精,以造福左邻右舍及更多需要的人。这一刻,我的愿望实现了,我开始了学医之路。

中医药作为历史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赢得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认可与支持。吾辈应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擦亮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不断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得以延续传承。

(二)医道求索

1988年我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并留在医院工作,从医师到主治医师,从医务科到急诊科,从心血管内科到呼吸内科,我经历了很多。但唯有一点从未忘记,那就是要时刻读书、时刻学习、时刻进步,于是我继续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全国名老中医马智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学习临床诊疗思路。马老从医、执教40余载,熟谙医理,勤于临证,擅治风温肺热病、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顽固性失眠、眩晕、癫痫、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及慢性结肠炎、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基于数十年中医内科的临证经验及领悟思考,马老提出“气病百病生”“无痰不作病”“久疾无不瘀”的病因病机观点,总结出“化痰瘀、调气血”的内科杂症治疗六字心法。马智教授善用经方、验方、小方化裁组合,常谓:“先人遗留之方,施药精炼,久经临床诊治验证,如明其理法,尊其准绳,运用得当,则疾病应手而解。”吾侍其左右,颇有感触,这也在我今后的临床辨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吾博览众书,结合临床,喟叹圣贤医案之心得之精如下,即以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为则,根据病情不同,将患者可分为未病、将病、已病3类。授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之方为医人之未病;阴阳相搏而不调者,虽阳盛或阴盛而不为病者,抑其病情传变,为医人之将病;又有病症较明者,观其病之所在,病之所状,审脉之浮沉滑涩等,辨其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询其饮食起居、生活近况等,定其病而分其证,而后拟方为医人之已病。如遇病情危急者,则需井井有条,慎思后快下,以解燃眉之急,或遇病之危久者,则更需深思熟虑,以求万全之方。

(三)工作经历

吾本着“求真、求是、求实”的理念,精益求精,深耕肺络理论研究;继往开来,加速临床成果转化,投身于临床与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其中专研于肺病数十载,虽不能望古代先贤之项背,然奋力自学,尽余所能,凡有益于中医药事业之事,定当竭尽全力,精益求精,故对于诊治肺系疾病有些一得之见。多年来,吾潜心修学,阅读经典,参考医案,临床与教学科研并举,体悟中医之理,感悟自然之道,终有所获,吾深知唯有医案可“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

在临床教学时,吾通过传授对患者的舌象、脉象进行的观察分析,更为清晰地向学生们展示病情情况,并细致阐述临证经验,更加精准地概括临证思维及辨证思想,以更加方便地让学生们理解疾病的诊疗情况。正所谓“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而济世”,行医这几十年中,吾深知学与悟二者缺一不可,回首行医之路,吾感触颇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便于走出临床再回观临床,及时修进,为中医药事业贡献微薄之力。同时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学老师,吾以“胸痹”为例,分别用“林黛玉”“胖大嫂”“俄罗斯大叔”来形容胸痹的情志失节、饮食失调、寒邪内侵的病因,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吾将中医知识与临床典型病例相结合,详细讲解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中医处方,进而塑造学生们的临床思维框架,使他们深入了解中医药的临床价值,验证中医药理论。

团队中的骨干力量于2005年着手进行络病理论防治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立辽宁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委员会,筹建络病创新团队,吾作为团队带头人于2009年任主任委员,整合医院肺病科室优势资源,初步建立应用络病理论防治疾病的关键理论体系平台,并进行络病理论创新研究,提出了肺络“病证治”理论体系,并于2011年正式成立络病创新团队,于2012年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中医络病重点学科,吾于2016年当选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肺络病证治体系构建及应用创新团队”于2018年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并且在团队不懈的努力下,于2023年入选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及辽宁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

(四)疫情防控

2022年4月,面对新的疫情,辽宁省迅速响应国家号召,组建了来自3家省属中医医院的200名医护人员的辽宁省援沪医疗队,辽宁省援沪医疗队平均年龄33岁,其中92名为“90后”。队伍中包括11名中医专家和15名护理部领导,专业覆盖中医多个方向,在今后的治疗中医疗队运用中医药特色,实施了全面的中医救治。

秉医者之仁,怀救苦之心,辽宁省援沪医疗队当时整建制接管上海宝山区方舱医院,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防控疫毒感染的治疗经验。医疗队充分发挥中药和中医特色技术的优势,实现中医药干预治疗全覆盖,以达到尽快消除症状、截断病情,尽早转阴的目的。针对儿童、高龄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专家会诊组确立“扶正固本”的治疗原则,结合“三因制宜”,根据季节特点、地域特点、患者自身体质特点,四诊合参,辨证论治,采用“一人一策一方”,为每个患者开出他们专属的中医处方。

我在临床大量病例观察的基础上,以中医“五运六气”“体质学说”“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等理论为支撑,遵循应服尽服原则,根据不同的人群按照一人一策一方、一人一时一方进行特色用药,同时增加普适方及代茶饮的治疗方式,充分发挥了中医药诊疗的重大作用。 9qLJIrg2YeaR06z1PQNGdpW7CXSOJOCY/xHBPkzxPOLdQa2Kztn/xl1G+AKdQS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