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学的长河中,我已扬帆远航40载,心怀对中医的热爱与虔诚,这份初心始终如一。我感激一路上遇到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智慧和支持是我不断前行的力量。中医学,这门古老而深邃的学问,其生命力在于临床实践的一次次验证。要博采众家之长,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学,以开放的心态,促进中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这是一名中医人的使命。作为中医人要发挥中医在预防和治疗上的独特价值,发挥中医的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优势。
杏林之路,世代相传。我深受前辈的教诲和榜样的激励,我也对年轻学子充满期待。每一位中医学子都当立志高远,要以名中医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努力继承的基础上,应该加大创新力度,否则就很难成为一代名医,这是历史的规律,也是现在的定律。此外,中医的东西,尤其是老前辈们的东西大家不要先去争论,应当先把它接受下来,接受下来之后再去实践、去求证,即“不争论,多实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多的研究工具和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再来深入研究和阐释中医药的深层机制。
我期望年轻一代的中医人,能够在继承和发扬中医精髓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探索中医药的现代化道路,让这份古老智慧焕发新的光彩,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刘良徛)
 
    吕晓东
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汉族,1966年1月生,鞍山海城,中共党员,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辽宁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校委员,第七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辽宁省名中医,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辽宁省学术头雁,第六届沈阳市优秀专家。
现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呼吸病、肺康复委员会副会长,辽宁中医药学会络病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和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全国博士后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担任《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等期刊编委, Medical Science Monitor 、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审稿专家。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SCI论文5篇,主编著作9部,主编“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1部,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以及其他奖项共20余项。曾荣获辽宁省巾帼建功标兵,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省三八红旗手,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劳模、十大杰出青年创新人才、五四奖章和红旗手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