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缺乏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治疗药物,中医药疗法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疗效,但缺乏评价证据;团队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了温肺化纤方联合基础疗法治疗IPF的疗效和安全性,以为进一步临床确证试验提供依据。既往我们收集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2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温肺化纤方联合基础疗法治疗的IPF患者病历及临床随访资料,对中位生存时间、中医症状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六分钟步行距离,用力肺活量、肺部CT评分等进行了评估。
分析结果显示,27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0.1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为41.8%,高于既往文献报道的39%。长期服用温肺化纤汤能稳定症状进展率,改善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且肺功能下降速度较未治疗患者慢。胸部高分辨率CT评分显示,多数患者肺部纤维化未加重,部分患者甚至出现逆转。治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普遍未下降,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生活质量改善率会随之上升。六分钟步行距离改善率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治疗过程中,患者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未出现异常,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无患者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综上所述,温肺化纤方联合基础疗法对IPF患者治疗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改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延缓肺功能下降程度,且安全性良好。
我们通过研究探讨了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慢性咳嗽的证候特点、加减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慢性咳嗽的诊疗思路。团队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门诊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慢性咳嗽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医案,收集医案中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舌脉诊、联合方组及加减用药等资料记录作为数据来源;运用Excel及SPSS Modeler与SPSS Statistics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探讨分析。
本研究收集整理了150例,共226个诊次的临床医案,分析了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慢性咳嗽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用药情况。研究发现患者症状多由异味、咽痒、冷风等刺激因素诱发,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干咳或少量黏痰、舌质红、苔腻或白或黄、脉滑或细,常伴有咽喉不适和口味异常。临床症状频数较高的依次为怕冷、胸闷、流涕、鼻塞等。
药物分析显示,药物四气频数以寒性药物最多,无热性药物使用;五味以辛味最多,药物归经以归心、肺、胃、肝、脾经为主;功效以清热解毒药最多,常用药物以射干、牛蒡子、金银花等为主。合方使用频数前五位的方剂包括银翘马勃散、抗敏煎等。
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得出二阶关联规则25条,三阶关联规则89条,通过对药物进行聚类,得出8类药物组,包括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湿、利尿通淋等不同功效的药物组合。
团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近5年以来晚期肺癌的中医用药规律研究进展,把握研究方向,确保该研究的时效性与创新性,避免因研究的重复与落后而浪费科研资源。之后,我们收集在临床运用中药治疗晚期肺癌的门诊病历,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软件分析患者基本信息(性别与年龄)、主要症状、舌脉象、证候类型、治法治则、药物、性味归经、组方规律和高频药物聚类新方等,挖掘出我从脾胃论治晚期肺癌的用药规律,以期为同道运用中医药治疗晚期肺癌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及临床实践依据,从而让晚期肺癌患者获益。
研究纳入的原始病案照片及影像学资料均源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我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接诊的晚期肺癌病案处方。研究分析的病案均经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筛选,随后将纳入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规范化整理,病案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及性别)、症状、舌脉、证型、治法及方药等。
在135例晚期肺癌患者的病案分析中,我们记录了111种常见症状和体征,其中55种症状出现频次超过10次。最普遍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睡眠正常、咳嗽、舌淡红、口干等,以上症状反映了患者的脾胃功能和气阳虚弱状态。中医证型分析结果显示,脾虚痰湿证、脾虚肝郁证和脾虚湿热证是最常见的证型,分别占28.89%、24.44%和20.74%。舌色以淡红舌最常见,而舌苔以薄白苔为主。脉象分析中,细滑脉最为常见,其他脉象如细弦、弦滑等也有出现。这些数据强调了在晚期肺癌治疗中,应重视脾胃健康和气阳的恢复,以及四诊信息(望、闻、问、切)在临床辨证中的重要性。
银翘马勃散乃吴鞠通所创,为专治湿温喉阻咽痛方,所治病机为肺气不化,湿热郁遏,心胆之火结聚。此方为后世医者沿用,多将其单纯用于咽喉病症的治疗中。临床我常用银翘马勃散,临证运用此方时不局限于咽喉疾病,亦可将其用于治疗其他疾病,正如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认为临证对银翘马勃散的运用“应不离于咽喉,又不止于咽喉”。在临床上不仅将此方用于急、慢喉痹,乳蛾等以咽喉病变为主的疾病,亦常用于肺系病、心系病、神志病、热病等多种疾病。团队通过收集、整理我在门诊运用银翘马勃散的医案,分析了银翘马勃散运用于治疗不同疾病的理论内容。
团队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149例医案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建立了数据库,并运用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和Apriori算法等方法研究银翘马勃散在临床上的应用规律。研究结果发现,银翘马勃散不仅用于咽喉相关疾病,还涉及多条经脉和脏腑的疾病,治疗时可兼顾咽喉症状。团队通过对206首含银翘马勃散的处方分析,发现该方剂可用于22种中医疾病,其中咳嗽、肺胀等病症最常见。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包括连翘、金银花等,且药物主要归经于肺、胃、心等经脉。数据挖掘显示,核心药物有9味,关联规则分析揭示了72条用药模式和76条关联规则,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
(1)温肺化纤汤对肺纤维化微环境中BMSCs定向分化功能调控机制的研究 肺间质纤维化是呼吸科的疑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快速上升,该病临床预后差,患者从确诊到死亡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肺损伤部位定殖只是第一步,BMSCs要进一步分化成有功能的肺泡上皮细胞,替代已破坏和凋亡的细胞,才能真正达到修复损伤的目的。理想状态下,作为多能干细胞的BMSCs可以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植入肺脏后能分化为Ⅰ型和Ⅱ型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但是在疾病状态下,情况要复杂得多。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在体内构成细胞赖以生存的动态环境,简称微环境。BMSCs的增殖分化和自我更新行为高度依赖其所处的局部三维微环境。肺间质纤维化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IL-13,进而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影响BMSCs的增殖和分化,因此,改变肺间质纤维化微环境中关键细胞因子的浓度,进而调控BMSCs的定向分化能力成为研究的热点。而温肺化纤汤则可通过调节肺间质纤维化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的浓度来调控BMSCs的定向分化,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2)温肺化纤汤通过Notch信号通路增强BMSCs免疫抑制功能的机制研究 前期研究中,实验室研究证实温肺化纤汤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替代受损细胞,从而减轻肺间质肺纤维化程度,但这一作用不能完全解释该方的药理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BMSCs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能力,而Notch信号通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验团队通过流式细胞术、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GRTPCR)、ELISA等技术,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肺纤维化微环境中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转录因子表达和因子分泌,发现经温肺化纤汤干预后,Notch信号通路被激活,BMSCs在体内外的免疫调节功能增强,肺部的损伤可得到明显改善。
(3)温肺化纤汤对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进展快、预后差的疾病,采用温肺化纤汤治疗效果确切。前期研究结果显示,温肺化纤汤可以促进肺间质干细胞外泌体的分泌。团队通过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肺纤维化微环境中肺间质干细胞分泌外泌体数量和内含物的变化情况,进而观察了这个变化所带来的生物学效应的改变,以及温肺化纤汤对这个过程中的干预作用。通过体内体外检测,团队发现,温肺化纤汤可通过影响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发挥修复肺损伤部位作用。
玉屏护卫方促进肺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研究:选用C57BL/6小鼠,提取肺间充质干细胞,选择96孔板,细胞计数为4×10 4 细胞/孔,分为6组,第1组作为对照,其余各孔加入玉屏护卫方含药血清,浓度分别为2.5%、5%、7.5%、10%、15%,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检测。结果表明,玉屏护卫方能促进肺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为明确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和扶正祛湿抗毒方的药效作用,项目组展开了体外实验,在体外抗病毒实验中,实验发现含药血清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会干扰病毒的增殖,影响实验药效,故使用培养基稀释的中药原液进行药物毒性检测以及体外药效评价。选择MRC-5细胞,96孔板接种,细胞计数为1×10 4 细胞/孔,给药48小时后,进行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结果显示在MRC-5细胞中,散寒除湿抗毒方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29.93mg生药/mL,浓度在0~16.0mg生药/mL时对细胞无毒性;清热化湿抗毒方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9.129mg生药/mL,浓度在0~8.0mg生药/mL时对细胞无毒性;扶正祛湿抗毒方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38.21mg生药/mL,浓度在0~16.0mg生药/mL时对细胞无毒性。实验表明,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和扶正祛湿抗毒方的临床使用剂量对MRC-5细胞安全、无毒。
为明确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和扶正祛湿抗毒方对冠状病毒的作用,项目组展开了相应实验,鉴于冠状病毒需要在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进行操作,而中药有多靶点的特点,极可能存在广谱抗冠状病毒活性,因此我们采用HCov-229E冠状病毒株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中开展实验。选择对数生长期的MRC-5细胞,经100TCID50的HCov-229病毒感染[MOI=0.1]。病毒抑制率(%)=(药物组平均OD值-病毒组平均OD值)/(正常组平均OD值-病毒组平均OD值)×100%。计算药物对病毒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计算治疗指数(SI=TC50/IC50)。结果显示散寒除湿抗毒方对病毒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402mg/mL,治疗指数为12.46;清热化湿抗毒方对病毒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561mg/mL,治疗指数为5.848;扶正祛湿抗毒方对病毒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8.915mg/mL,治疗指数为4.286。实验表明,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和扶正祛湿抗毒方对于冠状病毒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的作用。
为明确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和扶正祛湿抗毒方在对抗炎症方面的作用,项目组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动物实验中,项目组开展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和扶正祛湿抗毒方对肺损伤小鼠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调节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给药后细胞因子IL-2、IL-4、IL-6、IL-21、IL-17A、IL-23、IL-1β、TNF-α水平下降,抑炎因子IL-10水平上升;IgA、IgM和IgG免疫球蛋白水平稳定。实验结果表明,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和扶正祛湿抗毒方能减轻炎症,促进组织修复,调节免疫平衡。
为揭示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和扶正祛湿抗毒方的作用机制,项目组展开转录组学分析,通过筛选得到关键作用基因集。KEGG富集分析显示散寒除湿抗毒方在Phospholipase D信号通路中呈现显著基因富集,如二酰甘油激酶η(DGKH)、溶血磷脂酸受体6(LPAR6)、KIT配体(KITL)、血管紧张素原(AGT);清热化湿抗毒方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信号通路中呈现显著基因富集,如C-C模式趋化因子配体(CCL)3、C-X-C模式趋化因子配体(CXCL)13、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Tnfrsf)17、CCL21b、CCL28、CCL4、白细胞介素-12受体β2亚基(IL-12RB2)、C-C趋化因子受体(CCR)3;扶正祛湿抗毒方在viral protein interaction with cytokine and cytokine receptor信号通路中呈现显著基因富集,如CCR8、CCL19、CCR6、CCL21d、CCL20、CCR4、IL-16、TNF、脂磷壁酸(LTA)、白细胞介素-2受体α链(IL2RA)。经PCR、WB技术验证,上述基因表达水平与组学分析结果一致,这为进一步阐明散寒除湿抗毒方、清热化湿抗毒方和扶正祛湿抗毒方的药效作用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