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小就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看到坐诊的老先生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用中药解决患者的病痛,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深深的向往之情,并立下从事中医事业的志向。后来,我目睹了中医在治疗一些慢性病和复杂疾病中所展现出的独特优势,这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信念。于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毅然选择了中医学,并被江西中医学院(现江西中医药大学)顺利录取,开始了我的学医之路。
中医理论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学来会让人觉得有趣又充满道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些看似抽象的理论在中医学体系中落到了实处。通过理论的学习,我逐步搭建起中医的基本框架,今后随着各科的深入学习,我逐步完善了这个框架,建立起了基本的中医思维。我还深入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课程,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确定,只有深入临床实践,才不至于让自己所学变成纸上谈兵,只有在临床中切实解决患者的病患,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随着对中医理解的不断加深,我的学医初心也逐渐明晰——我希望能尽己所能,运用中医学知识解决患者的病痛,也希望中医能够永久地传承与发展下去。这份初心伴随着我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临床实践中,我都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疗效为根本,不断探索和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9年在江西中医学院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后,我回到了老家泰和县,在泰和县塘洲镇医院工作了2年。通过2年的临床实践,我深感自身的不足,尤其对于一些复杂的呼吸系统疾病,西药治疗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囿于当地的医疗水平以及自身能力的局限,我下定决心考研,以进一步深入学习。
1991年我考取了江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江西省名中医洪广祥教授。洪老师熟读经典,精于临床,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有着独到的治疗经验,2013年洪老师更是被评为国医大师,享誉全国。在跟随洪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医术精湛。记得有一次,老师会诊一名来自奉新县的患者,该患者48岁,患有支气管扩张症20余年,因发热就诊,此次发热经抗生素治疗16天,仍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其妻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正在出门诊的老师,哭诉着请求会诊。洪老师见患者端坐病床,呼吸喘急,全身肿胀,唇绀颊暗,问之尿少(已使用利尿剂),痰白黄相兼。老师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汤、己椒苈黄丸、生脉散加减处方进行治疗,5天后患者由家属搀扶来到门诊,其妻面露喜色,患者判若两人,诉服药后痰出盈盆,呼吸困难大为缓解,现全身水肿基本消退。当时我甚为震惊,感慨精湛的医术不仅能治愈一个患者,也是挽救一个家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洪老师用一个个临床实例坚定了我提高自身医术的决心。
洪老师教导我们在医路中要树立“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知行观,始终坚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如此才能不断进步。洪老师学识广博,思维灵活,从不墨守成规,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善于发现、总结问题,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比如针对哮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三因学说”;对于哮病的治疗,提出了“全程温法防治哮病”及“治肺不远温”的治疗原则;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出“宗气不足”是其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些也正是洪老师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才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时刻引导着我,令我对肺系疾病的中医诊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在应对临床复杂和疑难问题时也更加得心应手。
除了学术上的指导外,洪老师崇高的医德也影响着我。洪老师闻名遐迩,全国各地患者慕名而来,拖延下班成为常态,尽管如此,洪老师从未面有难色,无论什么情况,诊疾问病严谨仔细,殷殷嘱托各种注意事项,态度和蔼。洪老师以身作则,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医生。在求索之路上,与老师的每一次交流与学习,都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毕业后,我留在江西省中医院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在2005—2010年期间,把握机会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与研修,致力于博士阶段的学习。完成学业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返回家乡,继续留在江西省中医院工作,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付诸实践。
行医30年来,我始终铭记洪老师的教导,坚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洪老师“治肺不远温”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我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在肺纤维化的诊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全程温法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经过20多年的临床使用经验积累,拟定温肺化纤汤专方治疗。温肺化纤汤是在十几年临床经验基础上总结而来的经验方,目前已开展温肺化纤汤的细胞、动物等基础研究,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开发提供了基础保障。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温肺化纤法的创新理论构建与临床推广运用”获得2021年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并与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达成“温肺化纤颗粒”科技成果开发转让协议,这标志着该项科技成果即将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我的医学之路,不仅在高楼林立的医院里铺展,更在广袤的基层土地上延伸。基层是中医学临床应用的根,也是检验医学成果的广阔天地。因此,我多次深入基层,将优质的医疗服务带给最需要的人,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一直是我想做的工作。
2021年4月25日,当时的我任江西省中医院副院长,带队赴安福县中医院开展大型专家团队爱心义诊活动。此次义诊汇集了呼吸科、心血管科、消化科、骨科、肛肠科等10余位专家,为前来就诊的患者答疑解惑。我们仔细询问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通过中医四诊合参以及查阅相关检查化验资料,辨证开方,为每位患者提出了有效的治疗意见。同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我还提出江西省中医院要充分发挥专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在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分级诊疗等方面与安福县中医院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不断提升县中医院解决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让安福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技术。2021年12月25—26日,我在万安县五丰镇西元村考察,了解当地医院帮扶工作进展和效益发挥情况,并率医疗专家开展健康帮扶义诊活动。我认为要充分利用好医院中医药人才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以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在对口支援和义诊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基层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和期盼,我也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后来,我作为江西省中医院的院长,积极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倡导与基层建立长效的医疗帮扶机制。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逐步改善基层医疗条件,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加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在这些年的基层工作中,我收获了很多感动和成长,看到了自己的工作给基层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帮助,也更加坚定了我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信念。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疫毒感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健康危机,我作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呼吸病学专家和党员,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在2019年的疫毒感染初期,面对未知的病毒和严峻的形势,我主动请缨,要求前往一线,希望能够在那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组织上考虑到我的专业特长和临床经验,决定让我留在江西省,担任江西省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组长。虽然未能亲赴一线,但我深知留在省内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江西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高级专家、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组长,我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我迅速组建了一支由呼吸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学科组成的专家团队,为了找准病因,准确诊断,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对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对患者的证候信息进行深入研究,我带领团队先后制定了4个版本的防治方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西方案”,为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指导。
在抗疫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我牵头组建了关于疫毒感染医疗救治的中西医结合定点医院,在医院筹建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资源有限等重重困难,在短短3天内完成了人员选拔、培训、病区改造和物资储备等工作。定点医院成立后,我剃发明志,全身心投入患者的救治工作中。我和我的团队对每一位患者都进行了精心的诊治,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我们运用中医药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西医学的检测和治疗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定点医院收治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这无疑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治疗,团队从理论构建-机制验证-临床应用3个方面着手,基于江西省中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万友生、国医大师洪广祥和国医大师伍炳彩的学术思想,提出“四方一汤”中医药抗疫创新理论。该理论被纳入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主编的《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精选论文集》;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团队、长江学者和岐黄学者张忠德团队纳入引用;被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冠感染诊疗推荐意见编委会撰写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若干问题的多学科临床诊疗推荐意见》。团队研发的“四方一汤”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支持,并被推广至全国及海外。截至2023年6月,“四方一汤”已在全国范围内36家医院推广应用。同时,团队通过奔赴前线、物资捐赠等方式将“四方一汤”推广至乌兹别克斯坦、葡萄牙、白俄罗斯等国家,充分发挥了中医药辐射示范作用。本人多次受邀在国际及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大会发言,将“四方一汤”带入国际学术舞台,提高了我国中医药抗击疫情的国际学术地位。2024年8月,江西中药抗疫良方“四方一汤”入选2023年度江西省十大创新成果。2024年9月,“‘四方一汤’创新理论构建及‘防、治、康’一体化推广应用”获得2023年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