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后咳嗽多属“外感咳嗽”范畴,治疗核心在于“宣肺散邪”,使肺气得以宣通,外邪得以祛除。风寒、风热是感染后咳嗽最常见的两种证型。临证中,风寒咳嗽,可用杏苏散加减,主要以杏仁、紫苏叶宣肺散寒,桔梗、前胡化痰止咳,可加用生姜、麻黄、荆芥、防风加强宣肺散寒之力。风热咳嗽,则可以桑菊饮加减为常用方,桑叶、菊花疏风散热,连翘、薄荷助以清热,桔梗、杏仁宣肺止咳,芦根生津止渴。
风邪常为外感咳嗽之先导,因此治疗感染后咳嗽,应重视疏风,避免单纯散寒或者清热而忽视散风的重要性。在辨证施治时,应细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有咽痒、阵发性或者痉挛性咳嗽等遇冷加重的症状,临床可选用晁老的苏黄止咳汤加减治疗此类咳嗽,麻黄作为主药,其辛散之性能够透邪外达,但临证中多选用炙麻黄,既保留了麻黄之宣肺祛风散寒之功,又不致耗伤正气;紫苏叶、紫苏子、前胡、杏仁则能进一步降逆肺气,助麻黄宣肺疏风止咳之力;辅以蝉蜕、僵蚕解痉祛风、缓急止咳,款冬花、牛蒡子则能化痰利咽。在运用本方治疗中,如咳嗽重者加罂粟壳(但不宜久服),兼寒者加荆芥、防风等,兼热者加桑叶、菊花、连翘、地龙等。
治疗感染后咳嗽,久咳不愈者,宣肺之余当酌加敛肺之品。对于敛肺收涩之品,不少医家认为外感咳嗽使用这些药物有“闭门留寇”之虞,将其列为治疗禁忌,除非是在纯虚无邪、久咳肺气不敛的情况下,其他一般极为少用。但从《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方中都选用了五味子,且《伤寒论》中,但遇寒咳者,总加五味子、干姜,因干姜温肺祛寒,五味子酸甘入肺肾二经可使肺气下归于肾,两药合用则为一散一收,可“闭门而不留寇”。《中国基本中成药》中记载的止嗽化痰丸,由杏仁、半夏、贝母、桔梗、甘草、马兜铃、罂粟壳、桑叶、玄参、麦冬、瓜蒌仁、葶苈子、大黄、冬花、百部、五味子组成,适用于痰热咳嗽或外感久咳不愈、外证已清、痰热内盛者,这充分说明敛肺止咳只要配伍得当无论表里证皆可用之。
治疗感染后咳嗽,应重视调和脏腑。《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虽然感染后咳嗽主要病位在肺,但在治疗过程中还需兼顾其他脏腑的调理,特别是脾胃的调理,因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对肺有滋养作用,肺气充足则外邪不犯。临证中,应注意感染后咳嗽患者是否有脾胃虚弱的表现,如纳差、腹胀、便溏等脾胃虚弱的情况,治疗时当“培土生金”,不宜一味宣肺止咳,反致邪气深入,本人多选用陈夏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助运,滋养肺气。
张某,男,53岁。
初诊(2024年5月9日): 主诉“咳嗽咳痰2周”。患者2周前因感邪出现咳嗽咳痰,痰色白量少,咽干,咽痒无咽痛,白天咳甚,无发热恶寒,汗出,无周身酸痛、头晕头痛,少许鼻塞流涕,口干,无口苦、胸闷气促、腹痛腹胀,纳眠一般,二便调。舌淡,苔薄黄,脉滑细。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西医诊断:感染后咳嗽。中医诊断:咳嗽,证属风热犯肺证。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法。
处方:紫苏叶10g,蜜麻黄5g,甘草10g,款冬花10g,前胡10g,杏仁10g,佛耳草10g,荆芥10g,五味子10g,法半夏10g,蜜枇杷叶15g,薏苡仁30g,桑白皮15g,蜜百部15g。7剂,水煎内服。
二诊: 患者咳嗽咳痰较前减少,痰色白量少,少许咽干,夜间咳甚,余未诉明显不适。舌淡暗,苔薄黄,脉弦滑。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处方:前方去薏苡仁、桑白皮,加生姜10g、细辛3g。7剂后症状缓解。
支气管扩张症多属“肺痈”“咯血”“肺络张”等范畴,其病因分内因及外因,为内外合邪所致。外因指外感风、热、湿、火之邪,内因为肺体亏虚、饮食不当、七情内伤等,其中内因是本病发病的关键。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生与人的体质因素关系密切,患者多为素体阳盛(热盛)或阴虚体质人群,大多气火偏旺、形体偏瘦。阳盛体质之人,多伴不同程度的阴虚,此体质者无论有无阴伤,感受六淫之邪后入肺多从热化。且该类患者多在幼年时患有肺系疾病基础,正气受损,肺阴不足是产生支气管扩张症的根本原因,肺体亏虚,阴津亏损,久必及肾,致肾阴不足;肝肾同源,肝肾阴虚,不能制阳,则相火易亢盛,正如《景岳全书》中云:“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而嗽血。”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不耐寒热,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言:“肺为娇脏,无论外感、内伤,但一伤其津液,则阴虚火动,肺中为刑,全失清肃下降之令,其气上逆,嗽痰咳血。”外邪入侵,内外合邪,则热毒蕴结,血败肉腐而成痈,加之火热内炽,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另外,气机逆乱,尤其是肝气不疏、肺气上逆,亦能引动血行,致咯血之症。当见支气管扩张合并咯血时,张景岳的理论“血动之由,唯火唯气耳”最切合病机。
支气管扩张症的基本病理为痰、热、瘀、虚,其病程绵长,虚实夹杂,反复发作为其基本特点,因此,治疗上补虚泻实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补虚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肺为法,泻实以清热化痰、凉血止血为法。①痰热蕴肺者,常选用黄芩、鱼腥草、金荞麦、桑白皮、知母、桔梗等清热化痰。桔梗辛开苦泄,可载药上行,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效,痰脓量多时,当选桔梗为排脓的主药,且用量宜大;但支气管扩张咯血时,用量宜轻,因其性主升浮,可加重咯血。②阴虚络损者常选用知母、太子参、沙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等滋阴柔络。③血瘀络损者常选用地锦草、大黄炭、茜根炭、白及等凉血止血,煅花蕊石、三七等化瘀止血。④肝火犯肺者,选用黛蛤散(青黛+海蛤壳),其中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擅清肝经郁火、消膈上热痰;海蛤壳清肺泄热、降气化痰,二者合用共奏清肝泻肺、凉血解毒、化痰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肝火犯肺之头眩、目赤、口苦、咳嗽痰稠、痰中带血、咯吐鲜血等症。肝火犯肺、乘脾犯胃者,酌情使用左金丸(黄连+吴茱萸),临证时根据寒热的比重,用药的分量随之增减。热盛者,多用黄连,少佐吴茱萸;寒甚者则反之;若寒热等同,则二药各半为宜。
本病全程治疗中应注重养阴润肺。清热药的使用往往容易伤阴,应注意需时时顾护阴液,预防攻伐太过,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支气管扩张症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气与火,即使在疾病缓解期,亦不主张过于温补,清补缓收,临床用药时需注意随证加减。
李某,女,60岁。
初诊(2021年1月18日):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加重3天”,既往支气管扩张症病史10余年。刻下症:咳嗽咳痰,痰色黄白量少,偶带血丝,间中质稠,不易咳出,无发热,偶胸闷,少许口干,无口苦、头晕头痛、咽痒咽痛、腹痛腹泻,眠尚可。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查体:双肺呼吸音清,双下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
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伴咯血。中医诊断:肺络张,证属痰热壅肺证。治以清肺化痰、润肺止血为法。
处方:玄参15g,沙参20g,仙鹤草15g,金荞麦30g,地骨皮10g,桑白皮15g,甘草5g,桔梗10g,瓜蒌皮15g,浙贝母15g,杏仁10g,苇茎20g,太子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0g。5剂,水煎服。
二诊: 患者咳嗽咳痰减少,痰色黄白量少,痰中未见血丝,间中质稠,不易咳出,偶胸痛,少许口干,余未诉明显不适。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守前方4剂续服,诸症进一步减轻。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肺脾肾三脏亏虚,水液运化失司,宿痰内伏,感邪引触所致。痰为哮喘发作的主要因素,痰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产物,而又以脾肾功能失调为主。“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形成以后,又成为致病因素,蕴于肺内,阻碍气机升降,每因感邪而诱发,若患者同时存在肾阳不足、脾虚不运的情况,则伏痰不去,缠绵难愈。
治痰之本,在于温肾健脾以化痰。哮喘之发病虽然由宿痰而起,追溯痰之本源,乃因虚而起,宿痰内伏未化,故常因天气变化及外感六淫等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发,此乃本病易为外邪感触之根源。其治疗一方面宣肺化痰,降气定喘;另一方面温肾健脾,益肺治本,杜绝生痰之源。若仅专注于攻邪治标,正气内虚于里,病易感邪即发,缠绵不愈。治疗祛邪为主而兼以扶正,外邪痰浊祛而正自安;正气复而外邪痰浊毋能再犯,如此则顽疾亦可期渐愈。
治疗哮喘,当遵循“痰非温不化”“治肺不远温”的原则,应注重温化痰饮。部分哮喘患者伴有热象的表现,如咳吐黄痰、口干咽燥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地使用寒凉药物进行清热治疗。哮喘的根本病机在于肺、脾、肾三脏的虚损及痰饮的内生,而寒凉药物虽能一时缓解热象,却也可能损伤人体的阳气,使得痰湿更加难以化解。因此适当配伍温肺化痰的药物,如干姜、细辛、半夏等,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中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为临床常见病,被认为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本人有幸师从晁老,学习了其“风邪”致病理论,体会颇多。晁老认为,“风邪”是CVA发作的主要病因,其病机特点为“风盛挛急、肺常不足”。CVA在急性期常表现出类似哮喘的症状,如过敏性反应、突发打喷嚏、鼻塞、咽痒、气道瘙痒感等,这些表现均与风邪侵袭、肺失宣降密切相关。
故CVA治疗上主要“从风论治”。以疏风宣肺、止咳利咽之药首选,取其既有疏风止痒,又有散风脱敏之效;再者就是选用解除或缓解气道挛急之药物,合而成方之后,临床观察确感效果明显。常用方药:炙麻黄、紫苏子、紫苏叶、炙枇杷叶、紫菀、杏仁、射干、牛蒡子、蝉蜕、地龙、僵蚕。但由于该病存在个体差异,往往存在着不同表现,因而又以加减变化、证变治变:如有风邪犯肺,兼有痰热象时,常见咽中痒有少许黏痰不易咳出,或合并含有少量黄痰,用药时则加入清肺化痰药,如黄芩、浙贝母、瓜蒌皮等。又有风邪犯肺,证见风寒之象时,常见少痰,遇冷风咳嗽加重,咽中痒,可加入疏风散寒辛温之品,如桂枝、生姜、细辛、干姜等。临床还常见兼有阴虚肺燥者,如伴有咽干、少痰、干咳,或见肠燥便干者,常又加入养阴润燥之品,如麦冬、沙参、百合、生地黄、火麻仁等。部分患者病程较长,治疗时当酌加敛肺之品以防久咳伤肺,如五味子、乌梅、白果等。当服药后病情缓解好转,尚应继续服用,此时应适当补肺健脾养肾以求扶正固本,如黄芪、党参、红枣、白术、山药等。
黄某,女,79岁。
初诊(2024年7月16日): 主诉“反复发作性咳喘12年,再发2天”,患者有支气管哮喘病史12年,规律吸入信必可,近1年无明显发作,但2天前出现夜间咳嗽明显,少许气紧。刻下症:咳嗽,夜间咳甚,闻及异味加重,咳痰,痰色黄白,量少,质黏稠,难咳出,少许气紧,无恶寒发热,无咽干咽痛,无口干口苦,纳眠可,二便可。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滑。查体:双肺呼吸音清,可闻及散在干啰音。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诊断:哮病,证属风哮证。治以急则治其标为则,以祛风宣肺平喘为法。
处方:蜜麻黄8g,干姜10g,甘草10g,白芍15g,法半夏10g,细辛3g,五味子10g,桂枝10g,生山茱萸15g,射干10g,僵蚕10g,地龙10g,蜜百部15g,蜜款冬花15g。7剂,水煎内服。
二诊: 患者咳嗽咳痰较前缓解,现仍咳痰,色白,量少,无气紧或者活动后气促,余未诉明显不适。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滑。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处方:前方加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大枣10g以补益肺脾。7剂后诸症缓解,后续门诊维持信必可吸入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常见病,慢阻肺分为急性加重期、稳定期,属于中医学“肺胀”“喘证”“痰饮”等范畴。
本虚标实为本病的病机总括,因此“祛邪以扶正,扶正以祛邪”的治疗理念当贯穿始终。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往往是因外感六淫之邪,尤其是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触动体内宿痰,导致肺气壅塞,喘促加剧。《素问·脏气法时论》有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此时,治疗当先以宣肺化痰以开泻肺气,通调水道,助心行血。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初诊时多为痰热壅肺证候,本人在临床实践中,多采用定喘汤加减治疗,此方集麻黄宣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苏子降气平喘、桑白皮泻肺平喘等多味平喘药物,集宣、降、敛一体,可平喘却不致宣散太过、耗损正气,若是热象偏盛,则加入清热泻火之品如金荞麦、牡丹皮、知母,以防“火热炽盛,金气必伤”。
慢阻肺的稳定期,虽无急性加重时的剧烈喘促,但患者多表现为肺脾气虚之候。《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中云:“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乏气也。”当知慢阻肺皆从肺虚起病,肺气虚可累及脾,脾失健运,生化无力,四肢肌肉则会受濡养不足,最终出现呼吸困难、松弛瘦削、纳差易倦乏力等症状。脾主肌肉,故慢阻肺稳定期多采用补益脾气、培土生金之法治疗慢阻肺脾肺气虚证患者,从而温养肺气,固肺平喘,提高其生存质量,减轻复发次数。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与肺具有土金相生母子关系,以此理论为指导,本人在临床上治疗慢阻肺患者,围绕健脾为核心和枢纽,一则水谷精微生化有源,且健脾以绝生痰之源;二则可培土生金,补益肺气;三则可以后天养先天,通过健脾来加强补肾效果。常选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若病程日久,脾虚伴有中气下陷者选用补中益气汤补虚升陷;伴有肺气虚者加用黄芪、玉屏风散;伴有肾气虚者加用二仙汤、巴戟、锁阳、胡芦巴。
慢阻肺病程漫长,往往存在痰瘀交阻之象,在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痰瘀同治的原则。《血证论》有云“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津液之输布,全赖气之推动”。通过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的治法,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痰液的排出,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组方用药时,可适量加入当归、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以及半夏、陈皮、茯苓等化痰药,以达到痰瘀同治的目的。此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调整药物配伍,做到因人制宜,辨证施治,方能在慢阻肺的治疗中取得更加理想的疗效。
陈某,男,80岁。
初诊(2024年7月1日): 主诉“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半月余”。患者半月余前出现明显咳嗽,夜间咳甚,闻及刺激性气味时咳嗽加重,咳痰,痰色黄白,量多,质黏稠,难咳出,活动后气促,少许胸闷,无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口干口苦,自觉疲倦乏力,纳差眠可,二便调。舌淡暗,苔微黄,脉弦滑。查体:双肺呼吸音清,双下肺可闻及细湿啰音。2024年7月1日查肺功能提示: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中度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
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断:肺胀,证属痰热壅肺证。治以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为法。
处方:蜜麻黄8g,杏仁10g,甘草10g,款冬花10g,紫苏子10g,桑白皮15g,火麻仁20g,苇茎20g,桃仁10g,冬瓜子20g,薏苡仁30g,桔梗10g,瓜蒌子15g。7剂,水煎服。
二诊: 患者咳嗽咳痰减轻,痰色黄白,量少,质黏稠,难咳出,仍少许胸闷,活动后气促较前缓解,余未诉明显不适。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滑。其他查体检查大致同前。改用补益肺脾法以治肺脾气虚之本,合以降气化痰止咳法。处方:党参15g,甘草10g,砂仁5g,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法半夏10g,陈皮5g,厚朴15g,当归10g,前胡15g,桑白皮15g,蜜款冬花15g。14剂,水煎服。
三诊: 患者咳嗽咳痰进一步减轻,痰色白,量少,质黏稠,较前容易咳出,无胸闷,活动后气促进一步缓解,余未诉明显不适。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滑。以补益肺肾法治肺肾气阴两虚之本,合以降气化痰止咳法善后。处方:黄芪30g,太子参15g,前胡10g,法半夏10g,款冬花10g,紫苏子10g,麦冬10g,黄芩10g,桃仁10g,藿香10g,炒神曲15g,锁阳10g,生山茱萸15g,蜜枇杷叶10g。14剂后患者诸症明显缓解,余未诉明显不适。
机械通气是慢阻肺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能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时间,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但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会导致患者呼吸肌功能障碍,引起呼吸机依赖,造成脱机困难。临床上导致呼吸机依赖的原因主要包括免疫失衡、骨骼肌营养不良、呼吸肌疲劳、严重心肺功能衰竭及心理因素等,且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呼吸机的撤离一直是慢阻肺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重点与难点。
慢阻肺属中医学“肺胀”范畴,稳定期为正气亏虚,肺脾肾三脏虚损,迁延失治,急性加重期时为正虚不能卫外,外邪反复侵袭,痰瘀互结,阻碍肺之正常气机,从而诱使本病发作,其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水饮、血瘀为3大中医病理产物。《证治汇补·痰证》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脾失健运,运化无权,而致肺失宣降,上焦水道宣降失常,水液停聚于肺,凝聚成痰。因此,治病之要点在于健脾益肺,使脾气健旺,水精四布,肺无痰贮。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用麻黄、杏仁、紫苏子、款冬花等具有宣肺平喘、降气化痰的药物,从而改善气道阻塞,快速缓解症状。其中,麻黄辛温宣散,适用于风寒闭肺;杏仁苦温下气,善治咳喘;紫苏子降气化痰,适用于痰壅气逆;款冬花润肺止咳,适用于久咳伤肺。其次,患者常伴有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等证候,需要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可搭配党参补中益气,和胃生津;三七、丹参活血通络,可起到改善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发生的作用;生地黄养阴生津,滋润肺脏;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两药配合可改善脾虚水湿内停,减少痰液生成。
当慢阻肺患者出现呼吸机依赖时,常表现为四肢乏力、少气懒言、周身肌肉、瘦削殆尽,尤以呼吸无力为主要症状,其临床表现亦可归属于“痿证”范畴。其病位以肺脾为主,但实与五脏相关,如《素问·痿论》所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心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发为痿躄也。”究其病机,缘肺病日久,子病及母,必致脾土虚弱,脾虚则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而脾主肌肉,脾虚则出现肌肉瘦削等表现。且脾虚生化乏源,不能正常输布水谷精华于肺,则肺气更虚,卫外更弱,外邪易乘虚而入诱发感染。病久及肾,则肾气亦亏,肾气亏虚,摄纳无权,则喘促难愈,从而影响患者呼吸机撤离。该情况治疗上当以补脾益气为大法,将温、补、调、养贯穿始终。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善用岭南道地药材五指毛桃治疗痿证,因该药味辛甘、性平,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舒筋活络之功效,适用于脾虚水肿、喘咳肺痨、易汗痹痛等病症的治疗。邓铁涛教授认为五指毛桃性味温和、不温燥,补而不峻,跟黄芪一样有益气补虚之功。此外岭南地区多湿多虚的体质人群皆可适用,是岭南中药具黄芪之称的佳品,故也称“南芪”。呼吸机依赖的患者因长期营养不良及反复使用广谱抗生素攻伐太过,致正气亏虚,结合邓老经验,我们在治疗中亦重用五指毛桃,每剂用量范围达30~90g,并常配伍黄芪、升麻、柴胡等药,以达升阳举陷、健脾益肺之功效,临床上用之颇有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痿证虽以肺脾亏虚为本,但由于岭南地区地域气候、饮食等多种因素,会导致湿热壅盛,致使气血营运受阻,肌肉筋脉失养,中焦湿热亦较为常见。湿热困阻中焦,则中焦气机升降不利,脾之升清、胃之和降失司,气血生化不足,病程漫长,缠绵难愈。中焦脾胃虚损,内生湿热,外邪入侵,内外合邪,则会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若湿热下注,阻滞下焦,则不利于元气的升提。湿热相合,如油入面,故清湿热同样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
陈某,男,72岁。
初诊(2024年4月26日): 主诉“反复咳嗽、咳痰、气促15年,再发加重2月余”。患者15年前出现反复咳嗽、咳痰、气促的症状,呈进行性加重的情况,每因天气变冷时症状反复,2022年曾行肺功能检查,结果提示极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胸部CT示肺气肿伴多发肺大疱。2024年2月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入住ICU并行呼吸机治疗,肺炎病灶吸收后2次尝试撤离呼吸机失败,外院予气管切开并维持呼吸机辅助通气。转入我院监护室时患者神志清晰,精神疲倦,可书写表达,少气懒言,四肢乏力,恶寒低热,间断咳嗽,气切套管内可吸出较多白稀泡沫样痰,胸部憋闷,四肢浮肿,并以双下肢为主,大便溏稀,每日2~3次,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舌体肿胀,苔白腻,脉滑细。
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气管切开状态。中医诊断:肺胀,证属肺脾肾虚,外寒内饮。治以温肺散寒,化气利水,兼补肺脾。
处方:蜜麻黄10g,白芍10g,细辛3g,干姜10g,炙甘草6g,桂枝10g,五味子6g,法半夏15g,葶苈子15g,桑白皮10g,猪苓15g,茯苓20g,白术15g,泽泻15g,五指毛桃30g,薏苡仁20g,山药15g,厚朴10g,共10剂。
二诊: 患者恶寒低热消失,泡沫样痰减少,转为少量白痰,四肢浮肿消失,降低呼吸机参数前提下可耐受床旁肺康复锻炼,仍大便溏稀,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脉滑细。
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前方改为:白扁豆10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6g,桔梗10g,人参10g,砂仁6g(后下),山药15g,薏苡仁30g,五指毛桃45g,厚朴10g,泽泻15g,升麻10g,法半夏15g,陈皮10g,丹参10g,共12剂。
三诊: 患者乏力明显改善,自主呼吸模式下可床旁活动,大便已成形,每日2次。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脉细。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药改为:黄芪20g,五指毛桃45g,白术15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人参10g,炙甘草6g,茯苓20g,厚朴10g,山药15g,砂仁6g(后下),共7剂。之后患者脱机锻炼过程顺利,予以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改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症状及复查血气分析结果稳定,予带药出院并继续家庭无创辅助通气。
“康复”首见于《尔雅》,“康,安也”“复,返也”,为“恢复健康”之意,这不仅包括疾病的治愈,还包括精神情志的康复及正气的复原。中医肺康复是在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等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综合运用多种中医康复手段及技术方法,消除或减轻由于病损而产生的身心障碍,使之重归家庭,重返社会。中医肺康复包括但不限于呼吸吐纳、传统功法、针灸推拿、中医外治法、情志疗法、辨证用药、膳食指导等方法,可减轻慢性肺系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机体功能,恢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也体现了中医“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
肺康复是一项需要个体化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干预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健康教育、运动训练、药物调整、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由医生、护士、治疗师、营养师等不同专业人员共同指导,需要患者及家属参与,坚持执行方能长期获益。
中医肺康复整合四季养生、五体养五脏的运动方式、饮食和情志调护及中医特色疗法等措施,从而达到疾病康复、精神及正气复原。五体养五脏,即针对五体(筋、脉、肉、皮、骨)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关联,通过锻炼相应部位来促进五脏的健康。如太极拳、柔韧拉伸运动等可舒展筋骨而养肝;有氧运动、八段锦等可疏通经脉,锻炼心、肺功能;抗阻运动、肌肉力量训练可锻炼肌肉,增强脾胃功能;导引、吐纳等呼吸训练有益于改善肺功能;阻抗、冲击、振动运动可增强骨骼密度和肌肉力量,有健肾之功。
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传统健身功法与现代运动锻炼相比,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中有静,动以养形,静中有动,静以养神,有舒筋活络、调节气息、静心凝神、畅达气血之功效,非常适合老年呼吸慢病患者练习。但是部分高龄慢阻肺患者,因呼吸困难或者膝关节退行性变,难以完成传统健身功法中下蹲及扎马步等动作,影响其推广应用。基于此,我们创制了呼吸八段锦功法,将传统中医呼吸吐纳、经络刺激、导引术等与现代肺康复训练有机融合,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完成全身性运动。与传统中医功法比较,呼吸八段锦更注重于呼吸调息、呼吸肌肉、呼吸功能方面的锻炼;运动强度不高,可坐位练习,重度、极重度慢阻肺或者膝关节退行性变患者亦可实施,安全性较高。
呼吸八段锦功法因运动强度偏低,对心肺功能锻炼的作用不够,故我们又联合体育教练开展医体融合肺康复模式,自编强心补肺操(有氧运动)、健脾益肺操(抗阻运动),运动训练以呼吸八段锦调节呼吸开始,配合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效果。
中医学的精髓为“辨证论治”,中医肺康复也要根据患者气血、阴阳、虚实的不同而辨证康复,辨证选用中医特色疗法、中药辨证处方、针灸、按摩手法及膳食指导等康复手段,制定个性化肺康复方案,方显奇效。如针刺、灸法、穴位贴敷等可因穴位和手法不同,达到止咳化痰、健脾补肾等不同作用;热罨包、火龙罐等适合肺肾气虚或阳虚患者;平衡火罐及刮痧等适合痰湿或痰热内蕴患者;沐足可因沐足方组成的不同而有舒筋活络或镇静安神之功。中医特色疗法可通过改善咳、痰、喘、腹泻、便秘等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肺康复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即人体各部分功能的协调统一、形体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形为神之依附,神为形之主宰,形神共复,首先康神,中医肺康复重视身心同治,可通过顺志从欲法、精神内守法、认知引导疗法等促使患者释放内心的苦闷和压抑,也可通过情志相胜疗法,如“忧伤肺,喜胜忧”等治则调节心情,也可通过太极拳、气功等中国传统健身功法舒缓情志,或辨证给予安神定志、养阴镇静等中药,达到身心同治之目的。
邓某,男,36岁,已婚,育有2女1子。
因“反复咳嗽咳痰气促2年,肺移植术后1个月”入院。患者因Castleman病进行了30次化疗和免疫治疗,后出现副肿瘤天疱疮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因呼吸衰竭先后3次进行气管插管,最后行右侧肺移植。入院诊断:肺移植术后状态,闭塞性细支气管炎,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中度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移植前血气分析氧浓度分数(FiO 2 )0.6,pH 7.17,二氧化碳分压(PaCO 2 )112mmHg↑,氧气分压(PaO 2 )91.6mmHg;移植后血气分析FiO 2 0.4,pH 7.3,PaCO 2 57.9mmHg↑,PaO 2 125mmHg。肺功能也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 1 )0.45L(13.3%)升至1.26L(37.2%),但未达到预期。为了更快更好地恢复健康,在预防感染、抗排异、抗乙肝病毒等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开展了中医肺康复治疗。
首先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患者气道廓清障碍、ICU获得性无力,肢体肌肉力量严重下降,肢体运动障碍,营养状态低下,活动能力受限,无法外出社交。我们为患者制定了阶段目标以提高咳嗽能力,促进痰液引流;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活动耐力;最后使得患者生活能基本自理,回归家庭,为左侧肺移植做好准备。
肺康复措施包括:①气道廓清:呼吸模式调整、吸气肌训练、气道湿化、自主呼吸循环技术(ACBT)等。②肌肉力量训练:由体育教练张红星老师指导进行下肢踏车训练(被动/主动/抗阻)、桥式运动(主动/被动)、床边坐立(扶坐/独坐)、床边站立(扶站/独站)、神经肌肉电刺激(双侧股四头肌、胫前肌),运动训练以循序渐进为原则。③中医特色治疗:皮内针取双侧孔最、双侧中府、膻中以达到宣肺止咳的效果;穴位贴敷天突、双侧定喘穴加强止咳化痰;热罨包贴双侧肺俞穴以改善咳嗽咳痰症状;耳穴压豆,取神门、肾、肺、心、皮质下、垂前,以改善睡眠质量;舒筋活络散沐足,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并改善睡眠。④中医膳食指导及情志护理,带动家属共同参与康复训练。经过近3周的康复训练后,患者咳嗽咳痰减轻,可平地活动,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
所以,西医肺康复长于改善运动障碍,中医肺康复长于解决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肺康复将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