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医之路

(一)医者初心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我们,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40年,也经历了很多制度上的第一次,例如大学新生入学军训、上大学交学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我是1989年参加高考的,以前是高考前填报志愿,在工程师父亲的影响下,报考的是华北电力大学。那年因为特殊情况,高考结束后要重新填报志愿,自己又在妈妈的影响之下,改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妈妈说:“你出生后的小枕头是《医学手册》,就是希望你长大以后能当医生。”可是妈妈并不在医疗系统工作,不知家中为何会有《医学手册》?更想不到那一年高考后竟然会重新填报志愿。也许是命运使然,我就这样意外地踏入了医学的大门。

学医的道路是艰辛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到了临床阶段,感觉每天都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书本知识距离临床实践还有很长的距离。实习时的宿舍就在医院,所以大多数时间都在病房,白天实习,晚上在教室看书;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如果哪个科遇到抢救,我们就会奔走相告,那兴奋劲儿,就像赶集。

那时候学到很多,也闹出过一些笑话。

记得在消化科的一次夜班,急诊电话告知,马上车床推来一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兴奋的我们跑到楼下去接患者,简单查看了患者,就向上级老师汇报:“患者中年男性,呼之不应,皮肤湿冷,可能出现了失血性休克。”等老师去查看患者时,他却神志清楚,血压正常,竟然完全没有休克的表现。原来患者嫌弃我们是学生,所以闭着眼睛不理我们;那时刚好是初秋,外面又下着小雨,患者从急诊车床过来,淋了雨,并且有些受凉,所以皮肤是湿冷的。那天剧情反转所带来的震惊至今仍记忆犹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期间,患者就这样给我们上了一课,“扎根临床,才能做一名好医生”。

西医院校也有一门专业课是“中医学”,当时已经学习了《内科学基础》和部分《内科学》的内容,当学到“肾主骨生髓”,会想到肾性贫血;当学到“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会想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各种病因;“肺主通调水道”,又会想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失代偿期就会出现下肢水肿。我不禁惊叹古人的智慧与中医的博大精深,这成为我后来学习中医、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的起点。

(二)求索之路

1995年报考硕士研究生,我选择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继续深造。入学后开始重新学习《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也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实践。导师张迪教授深耕临床,以过硬的临床功底为患者解除病痛,现在年近85岁高龄,仍每周出4次门诊,风雪无阻。哈尔滨的冬天,不仅天气寒冷,道路难行,还可能因为穿着厚重而行动不便,退休20多年的老师竟然还坚持出门诊,这是热爱,更是执着。张老师不怨天尤人、务实进取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后来工作中每每遇到困难,感觉无路可走的时候,就会浮现出满头银发的老师和蔼可亲地为患者诊治的画面,“做好临床,就是正路”。

张老师不拘泥于古训,很多理论也是源于临床。她认为哮喘患者多宿痰伏肺,因外邪引发,肺气壅闭、痰郁化热而发哮喘,故以定喘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之,方中麻黄宣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黄芩、桑白皮清热化痰,瓜蒌、半夏化痰除湿,薤白通阳散结,诸药合用,升中有降,散中有收,阴阳调和,使肺气得以宣肃,胸阳得以舒展,从而达到止咳平喘之功效,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较好疗效,经过临证加减形成了院内制剂“喘康平合剂”,读书时我也参与了部分作用机制探讨的研究。

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习经历,让我看到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对中医更加热爱,也坚定了毕业后到中医院工作的决心。

(三)工作经历

20世纪90年代是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代,也是充满激情的年代,刚毕业的我们很多人都走出家门,甚至国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春天的故事》和《深圳速度》吸引着我来到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进入了广东省中医院。“排队礼让患者”“电梯让给患者,职工步行上下楼”,仅有的空调都安装在病房,医生们却挥汗如雨,这便是我最初的感受。

就这样,“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文化潜移默化地让我们心中时刻都装着患者,无论是节假日,还是突如其来的疫情。“以患者为中心”,让我们更加注重临床疗效,重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在临床工作之余,我们还积极开展了临床科研工作。刚毕业之时,我协助林琳教授开展培土生金法联合隔姜灸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研究,形成了院内制剂“健脾益肺颗粒”,后又经过不断优化,又形成了“升芪益肺颗粒”。我们是国内比较早系统开展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团队,相应研究成果也先后获得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三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

广东省中医院在国内最早开始拜师全国名中医的学习模式,我也非常荣幸于2007年拜师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跟师10余年,虽自觉努力,却因工作繁忙而没有长期跟诊,加之个人愚钝,勉强学到晁老经验的冰山一角,但每每用于临床,却取得神奇疗效,例如晁老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的“苏黄止咳方”和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调补肺肾方”。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迁延难愈时,“苏黄止咳胶囊”也经常为患者带来快速缓解症状之惊喜。晁老常教导我们,“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做科研、勤思悟、善总结”,所以,近些年我们将“培土生金”理论融入咳喘病慢病管理和中医肺康复工作,创制了呼吸八段锦、健脾补肺操(抗阻运动)和强心益肺操(有氧运动),形成了医体融合的中医肺康复模式,深受患者好评。后来还在晁老和张洪春老师的指导下,出版了《中医肺康复实践》,为我们取得2024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深入基层

我们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南区域中医肺病诊疗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华医学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承担基层医院的帮扶工作。2008年,我随广东“健康直通车”团队到新疆哈密市义诊、会诊、办培训班及送医送药,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发展尽绵薄之力。2018年,我们专科成为PCCM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后,积极帮扶基层医院进行专科建设,先后到广东省的湛江、中山、英德、清远等地进行培训和指导,推动基层呼吸专科建设发展,其中中山市陈星海医院还成为PCCM规范化建设二级医院示范单位。

不仅我们走出去,也要请他们进来。每年我们专科都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生进修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呼吸常见病与呼吸重症的中西医救治、气管镜介入技术、肺功能检查技术及中医肺康复技术等。进修医生勤学习,我们善代教,所以呼吸专科的进修医生每年都能荣获医院的“优秀进修医生”。

就这样,我个人的成长与呼吸专科的发展同频共振,专科从普通专科到广东省重点专科,再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肺病专科、华南区域中医肺病诊疗中心,再到PCCM和呼吸康复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得到西医同行的认可。我也从住院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和教授,又进入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逐渐登上全国的舞台。

(五)疫情防控

近20年,我们先后经历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H7N9禽流感、H1N1猪流感等多次疫情。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我还在科教科工作,虽然没有在临床一线救治患者,但是积极协助呼吸科主任林琳教授开展“非典”的临床研究及资料整理工作,后来的相关成果获得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个科研成果。2003年10月,我还有幸参与了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国际研讨会”,不仅开阔了视野,也锻炼了分析整理临床研究资料的能力。

2019年年末,新的病毒再次出现。科室根据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医优势,让很多患者转危为安,同时医院大力支持呼吸科的建设,快速提高了临床科室的救治能力及水平。正因为那段时间的锻炼,使得呼吸科重症监护室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症等呼吸危重症的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目前可进行俯卧位通气、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超声、复杂困难气道狭窄的介入治疗等,真正践行了医院“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的理念。 9qLJIrg2YeaR06z1PQNGdpW7CXSOJOCY/xHBPkzxPOLdQa2Kztn/xl1G+AKdQSO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