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诊为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以舌质和舌苔状态来探究体内气血阴阳运行、脏腑功能变化的常用诊查手段。早在殷商之际的文献中便零星散见关于舌诊的描述;《黄帝内经》对舌多有论述,并提出“望舌诊病”,可见古代医家对舌诊在诊断中的应用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黄帝内经》及前辈医家对舌诊的认识,观察到舌质、舌苔代表了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予以发展并灵活应用,丰富了《黄帝内经》中的舌诊理论。
从晋至唐,舌诊继续发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舌的观察更加细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专列“舌论”一章。宋元时期学术争鸣,医家对《伤寒论》中的舌诊进行整理和研究,推动了舌诊的发展。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有一篇“舌上苔”专论,实为最早的舌诊专篇。而元代杜本在敖氏原著基础上增订之《敖氏捷径伤寒金镜录》为首部舌诊专著,确定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辨舌用药”的体系,标志着舌诊体系的成熟。
明清时期,舌诊仍然在伤寒病和六经辨证的框架内发展。明代申斗垣著《伤寒观舌心法》,把杜氏三十六舌,发展为一百三十七舌;清代张登又继申氏而承之,“由是取《观舌心法》,正其错误,削其繁芜,汰其无预于伤寒者,而参入家大人治案所纪,及己所亲历”著成《伤寒舌鉴》;梁玉喻的《舌鉴辨正》,又多辨正张氏之说。其后,傅松元著《舌胎统志》,改苔色分门为舌色分门;刘以仁著《活人心法》,对温热病辨舌经验有所补充;杨云峰的《临证验舌法》多是经验之谈;清末民初,刘恒瑞著《察舌辨症新法》,主要论述白、黄、黑三种舌苔的诊断法,同时与治法并提,亦颇有益于临床。
民国曹炳章撰《彩图辨舌指南》,附彩图一百二十二舌和墨图六舌,初步利用现代解剖学等来阐明中医舌诊原理,并汇集历代医家论舌之精华为一书,为近代研究舌诊之重要参考。
回顾民国之前的舌诊发展历程,舌诊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当今,舌诊研究正在逐步向微观研究和定量检测等方面深入,然若缺少中医理论的指导,将不能反映中医宏观、整体、辨证的指导思想,无法在临床取得突破。同时,中医舌诊文献中蕴藏着前人丰富的诊查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的研究线索,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查水平,故中医舌诊古籍文献不可不读。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云:“(季札)见舞《韶箾》者,曰:‘……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观止,意谓所闻见的事物已达到最高境界,无以复加。《中华舌诊观止》所选之《敖氏捷径伤寒金镜录》等六书,即赅括舌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以飨读者,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传统舌诊的内涵,进一步科学揭示中医舌诊的诊断意义,推动舌诊发展。
本书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25B05)的支持,同时感谢同行专家的指导。
然限于水平,点校过程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与同道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中华舌诊观止》编委会
二零一四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