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吾师陆小左教授嘱,为《中华舌诊观止》校勘作序,诚惶诚恐。
这本书已经出版10年,其间曾6次加印,受到了中医界特别是中青年读者的欢迎。难能可贵的是,再版时校勘者再做勘校,将发现的极少错误纠正,这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治学态度,令我敬佩,也与中医学在当代之发展高度契合。
当前,中医学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在国内,中医在维护个人健康,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显著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在国外,使用中医药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保护、发掘、发展、传承好中医药,要做的工作有许多,其中,勘校中医药典籍就是一项事关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中医与西医的显著差异是,中医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发展中延绵不断,其预防、诊治疾病的逻辑一以贯之,其理念、理论、基本体系紧密相连,其概念、推理、判断的具体方法历久弥新。历代先贤在临证中总结出了维护健康、诊治疾病的经验,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经典著作,中医的精华就在这些典籍之中。发掘、整理先贤的著作,在守正、传承精华基础上创新,是发展中医的需要,是当代中医人的神圣职责。本书的再版,就反映了校勘者对在守正创新中发展中医的清醒认识和扎实工作。
就中医人才的成长而言,读经典、做临床、善总结是必由之路。中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读经典不能替代临床、不能脱离临床。读经典的目的是为临床打基础,指导临床,解决临床上面临的问题,而且只有在临床中实践才能深化对经典的理解,经典指导下的临床还要不断总结提高。但是,不读经典的临床往往是盲目的,不但走不远,甚至会走弯路。纵观中医几千年的历史,读经典既是历代名家的成功之道,也是学中医的规矩。这本系统记述舌诊的书正是读经典的珍贵典籍。
舌诊属于望诊范畴,是望诊的重要内容。在望、闻、问、切中,“望”位列首位,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望”的目的是“知”。望是知的前提、基础。有诸内,必形于外。从望到知,具有必然性。当然,分辨患者证型,要四诊合参,望离不开闻、问、切。在望、闻、问、切后,还要对望、闻、问、切中获得的诸多信息分析、判断。但望诊,特别是望舌,在辨证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为临床识病、识证提供直观,甚至独有的依据。
致敬杏林先贤在为患者解除病痛中潜心创建的舌诊方法,记录并编辑成书,使舌诊在当今的传承成为可能!
致敬校勘者为传承中医的良苦之心和艰辛努力,促进了舌诊在当今的传承!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金钟
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