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漫话脾

一、何谓太阴,何谓至阴

太者,大也,古时太与大通用,现代用太,表示比大更大,有最大的意思。太阴即最阴,阴最多。至,即最的意思,至阴指阴最多,故太阴即至阴。

太阴与至阴,在《内经》里是怎么说的?在《素问》的《太阴阳明论》《诊要经终论》《五常政大论》及《六元正纪大论》《金匮真言论》里都谈到了太阴脾土的问题,《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太阴者,言肾水也。”《素问·水热穴论》中说:“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素问》和《灵枢》都是《内经》内容,一个说太阴即脾土,一个说太阴即肾水,表面看起来有点矛盾,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矛盾了。这里有其深意,就是先后天之本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是后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乃生命之本源,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互相资生,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先天对后天有激发和温养作用,后天则补充培育先天。脾的运化需有肾阳的温煦,肾的元精要靠脾吸收的水谷精微的濡养。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在生理、病理上都是互相影响的,在治疗上也必须互相兼顾。只知太阴为脾土,不知太阴亦为肾水,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水中有土,土中有水,水土合德,方能滋养万物。

二、“土爰稼穑”中用“爰”不用“曰”

土为五行之一,“爰”通曰,“稼”与“穑”,即种植与收割,土爰稼穑之义,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土为万物之母”之说。对应于人体,脾胃属土,比喻脾胃具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的功效。语出《尚书·洪苑》,原文是“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爰的意思同“曰”,为什么到“土”这里却用爰而不用曰了呢?

窃以为,不同就是特殊,就是突出,就显得特别重要,四行用曰,唯土用爰,就是在强调土特殊的性质、突出的功效和重要的地位。在五行中,土无专位,但东南西北处处有土,土不主时,但春夏秋冬时时有土,难道不足以说明土的重要吗?河图也蕴含了五行之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木火金水,每一行都必须有土才成,加五即加土,有土才能成,即便是土本身也要加土,至十才成,意思就是土厚才成,土厚才能载物。

三、脾土的位性与时相

五行中,木、火、金、水的位置分别为东、南、西、北,时相分别为春、夏、秋、冬,土的位性和时相是不是分别为“中”和“长夏”呢?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理解。

关于土位,首先要分清广义的土和狭义的土。狭义的“土”,即五行之一的土,它居于中央;广义的“土”是包括东南西北中在内的全部方位,土为万物之母,脾为五脏六腑之母,土生四象、化生万物,不仅中间为土,四维均属土,人的五脏六腑都离不开土,“土无专位”的实际意义是处处都有土的位置。联系人体,狭义的土位指大腹,广义的土则遍及全身各处。试想全身各处,哪一处能脱离脾胃吸收和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呢?

关于时相问题,《内经》有两种说法:一是“脾主长夏”,见《素问·脏气法时论》,长夏即阴历六月,言长在夏中,既长而旺。另一是“脾不主时”,见于《素问·太阴阳明论》:“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不主时”与“脾主长夏”是两种不同的说法,它们是否矛盾呢?不矛盾。

“脾不主时”并不是脾与四时无关,而是与每个季节都有关,每个季节最后的十八天由脾所主,脾只是不单独主某一时而已。这更加突出了脾与四时关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就是说四时都要养脾。

“脾主长夏”,是说脾与长夏相对应,长夏季节是万物生长的盛时,同时也是养脾脏的最好时机。“脾不主时”,而寄旺于各季之末十八日,是说明季节交替必须有脾的参与,才能顺利交接。常以四时长四脏,则说明四脏的长养离不开脾。所以说,养脾不是一个时期的事,一年五季(含长夏),随时都要养脾,而以长夏季节为最主要的时期。

四、脾无实证吗

有人说脾无实证,这话对吗?虚实相对,没有实就没有虚,没有虚也就没有实,有脾虚证就有脾实证。脾实证有何表现呢?脾主湿,脾实就是脾湿。然而脾湿是不会单独存在的,脾湿必然兼有脾虚,先有脾虚,然后才有脾湿。如果脾不虚,脾运正常,就不会有脾湿,所以脾湿必有兼症。临床上所见的湿困脾土、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虚实错杂等证,均可视为有脾实证。从另一角度讲,真正的脾实也就是胃家实,为什么呢?因为脾胃本是一家,仲景说胃家实,首提“胃家”概念,既称为家,当然不是一个胃就能成为家的,应当包括脾、大肠、小肠等消化器官。《内经》把脾胃共称为仓廪之官,更说明脾胃一家,脾就是胃,胃就是脾。基于此认识,故后世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脾实即胃家实也。

五、话说脾阴虚

脾阴虚和脾实证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同样也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脾阴虚不会出现在脾病早期,常常出现在久病、慢病的后期,且常和其他证相间出现。因为脾病早期多半是脾气虚,脾气虚进一步发展会成为脾阳虚或胃阴虚等,所以脾阴虚多兼脾阳虚或胃阴虚。心、肝、肺、肾四脏之一脏,或者其中两脏、三脏乃至四脏之阴虚,亦在其兼证的范围内,与基础病关系密切,至于谁是原发,谁是继发,就不必强分了。另外,脾阴虚亦可兼见肾阴虚,亦可兼见脾肾阳虚。

脾阴虚症状多见纳食不香,食后痞胀,大便易溏,或干结难排,神疲乏力,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偏数,久则形体消瘦。

治疗上,莲子最补脾阴,厚肠胃,山药、白扁豆既补脾阴,又补脾气,白芍、五味子、麦冬等敛阴养阴之品,亦补脾阴。兼胃阴虚者,兼见胃中嘈杂,胃中灼热,口干欲饮,光红舌或剥苔,可加沙参、石斛、太子参、甘草等,酸敛之品如白芍、乌梅,亦可酌加。阴虚郁热者,还可酌加黄芩、蒲公英、浙贝母、石见穿等。兼脾气虚而久泻者,可加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兼肺阴虚者,兼见咳逆,短气颧红,寸脉细数,治宜肺脾兼顾,常用药如百合、山药、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甘草等。肺燥郁热者,还可酌加阿胶、白茅根、芦根、枇杷叶、太子参或西洋参、藕粉、冰糖等。兼肝阴虚者,兼见头晕目眩,或胁肋疼痛,腹胀尿少,双脚软弱无力,脉象细弦,治宜养阴柔肝,药如当归、白芍、枸杞、生地黄、山药、石斛、墨旱莲等。兼肾阴虚者,兼见腰膝酸软、尿少灼热、阳痿、遗精、月经量少等,药如山萸肉、山药、枸杞、当归、杜仲、茯苓、沙苑子、甘草、龟甲、鳖甲等。兼心阴虚者,兼见心悸,心烦不寐,易惊健忘,盗汗,五心烦热,咽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养心阴药有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玉竹、百合等。

六、人身处处有脾土

人体的脾对应于五行的土,故脾又称脾土。脾土是解剖学的脾,还是胰,还是小肠?都不是。关于脾,应从其功能来理解。中医所说的脾是气化了的脾,和其他脏腑一样,都不依形质而言,而是从其功能而言,尤其是脾,就整体观念而言,脾的功能远不限于自身。脾除了具有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还涉及全部脏腑,乃至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在中医学里,人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肢百骸与经络脏腑相互联络,密切不可分割。例如,脾脏与肝、心、肺、肾四脏构成五脏系统。脾居中央,属脾土,其余四脏分居上下左右,左为肝木,右为肺金,上为心火,下为肾水。它们之间互相生化,有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有相乘、反侮等关系。另外还有脾不主时,脾旺四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万物土中生等说法,无一不说明脾在人体中的重要性,无一不证明人身处处有脾土的事实。

再从西医方面看,脾的功能涉及各个系统,如脾统血,心气通于脾,说明脾与心血管、循环系统关系密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说明脾与呼吸系统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仓廪之官,说明脾胃与消化系统关系密切;脾主四肢肌肉,说明脾与运动系统关系密切;脾主涎,说明脾与内分泌系统关系密切;脾藏意,说明脾与神经系统关系密切;土爰稼穑,稼为种植,穑为收藏,犹如种子育儿,说明脾与生殖系统关系密切;脾主运化水液,说明脾与泌尿系统关系密切。这些也都证明了人身处处有脾土的事实。

七、脾的自述:一个“婢女”的成长经历

我是脾脏,是众多兄弟姐妹中最土的一个,在五行大家庭里,我排行第六,所以又叫“己土”。兄弟姐妹都喜欢我,常把我围在中间,和我一起玩,他们有什么矛盾、不和谐的时候,我会调解。我面色明润,气味芬芳,口味甘甜,性格平和,我公正无私,不左不右,不远不近,不偏不倚,总能使大家和睦相处,因此大家又送一个好听的名字给我,叫“中土”。还有,我心胸宽阔,爱心广泛,能像土地一样,化生万物,承载万类。好的坏的,清洁的,肮脏的,所有东西都兼收并蓄……具有大地一样的坤德,所以我又被人们称为“坤土”。

我出生卑贱,地位低下,是专门伺候人的,谁都可以指挥我做这做那,什么脏活、累活、危险的活,都由我来干,我就是一个“婢女”而已。但是我任劳任怨,不辞劳苦,忍辱负重,不以此为耻,反而以此为荣,永远找准自己的位置,从不叫苦叫累,无怨无悔,快乐地工作着。尽管我的地位不高,但我事情还不少呢,如饮食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化生和输送,还有水液的代谢都是我的工作。此外,化生和输送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也是我的职责。我在其他兄弟姐妹的协同参与下,通过三焦及经脉把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去,同时又把各组织器官代谢后的多余的水液,运送到肾和膀胱,排泄到体外。全身的肌肉、四肢、口唇所需的营养也由我输送,全身的组织器官都需要我,人身处处都有我的足迹。倘若有一天我病了或者累倒了,那整个家中就乱套了,到处缺营养,到处有垃圾,阻碍气机运行,形形色色的疾病都可能发生。

我体阴而用阳,就是说我的身体属于阴,因为我能生血并统摄血液运行。我是湿土,与湿同气,所以“湿喜归脾”。我在运化过程中,必须有湿才能正常运行,但是又不能过湿,过湿的时候我的运化功能也受影响,这样我就喜燥恶湿了。我虽为阴脏,但我并不消沉,我积极上进,我喜欢向上运动,不仅自己向上升发,而且还带动肝脏一起升发,并把内脏托住,不让他们下垂,这叫“脾主升清”。我在五脏六腑的中间,脏腑的升降运动都和我密切相关,我就像枢轴一样,能调节上下左右,保证水火相交,木升金降,从而维持全身脏腑的功能协调。

我的工作得到主人们的普遍认可。其中一个道家,对我更是赞赏有加,他认为我人品好,协调能力强,就让我兼职做“媒婆”,不要小看媒婆这个职位,这可不是一般的说媒人,是官媒,是经政府委任的,不是谁都可以担当的,要求为人正直,群众关系好,协调能力强,善解人意,能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家庭关系或邻里关系。我上任以后,不负领导信任,不负群众厚望,还真是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我的努力说服下,金公木母之间不再争吵不休、相乘或相侮,姹女和小男孩 也能在一起痛快地玩耍,两小无猜了,整个五行大家庭和和美美,处处呈现着幸福祥和的景象。后来君主看到了我的成绩,也看到了我的孪生兄弟——“戊土”胃也不错,就提拔我们兄妹一起当上了“仓廪之官”。这可是一个很重要的职务,是管理国家粮库的官员,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绝不能怠慢。于是我们二人合理分工,密切合作,胃属戊土,主受纳,亦主降,亦主燥湿,我是己土,主运化,主升,亦主润燥,二者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彼此相协,腐熟消化,然后传到小肠,我再将营养物质传到全身,为胃输送津液,散水谷之精且归于肺,经肺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从而使人保持生命活力,所以人们把我们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张仲景说:“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李东垣则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治病者,唯在调和脾胃。”

在圣明君主的领导下,我们兄妹团结文武百官,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国家逐步强盛,国泰民安,天下大治,万众称颂君主。这本来是大好事,但是时间久了,就产生了不良影响,君主飘飘然,逐渐产生了骄傲的情绪,对一些良谏感到忠言逆耳,听不进去了,于是遇事不再和群臣商议,逐渐不理朝政,独断专行,甚至滥杀无辜。直到有一天他感到江山不稳了,内外都乱了,这才在大臣的婉言劝说下有所醒悟。当大臣们在重大问题面前没有直谏时,他决定增设谏议大夫,并立即进行选拔,经过严格的筛选,我被选中了。这个职位可以当面直谏皇上,议论朝政,即使语言不恭也免死。“刑不上大夫”就是为我们这类人定的,现在我虽然地位高了,且身兼数职,但我还是初心不改,仍然保持婢女的本色,继续履行媒婆之责。虽然当了谏议之官就不兼任仓廪之官了,但我还和往常一样,与胃相互配合,且关系反而更密切了,我们永远保持元气满满的工作状态。我们的工作平凡却伟大,我们的历程虽充满艰辛,却收获了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八、脾病证治歌诀

后天之本生化源,位踞中州运化忙,输转食饮和统血,功同枢纽溉四旁,升举脏腑和清气,喜燥恶湿本性详。

饮食失宜脾胃伤,生痰聚湿化热常,忧思怫郁逸过度,劳力劳神过同房,至如痰饮和瘀血,亦果亦因兼两方。

脾气虚时食必少,少气懒言胀便溏,面色无华肢体倦,补脾健运四君良;

脾虚下陷腹坠胀,久痢不停甚脱肛,阴挺尿呈米泔样,速服补中益气汤;

脾不统血血行妄,神疲食少大便溏,诸般出血君无虑,早有归脾养血方;

脾阳虚衰阴寒盛,纳差腹胀四肢凉,绵绵腹痛喜温按,白带多稀大便溏,周身浮肿尿当少,实脾饮或理中汤;

寒湿困脾碍中阳,胸闷脘痞食少溏,泛恶欲呕口不渴,头身困重面色黄,甚似烟熏色晦暗,四肢浮肿尿不长,平胃散与五苓散,两方合就胃苓汤;

中焦湿热汗不畅,身热起伏肤痒黄,脘腹痞闷呕恶食,肢 体困重大便溏,清热利湿兼健脾,甘露消毒丹擅长;

脾阴不足纳不香,大便易干更易溏,食后不舒或痞胀,口干乏力养真汤。

须知脾胃相表里,润燥得宜和协良;脾多湿病苦能燥,要参兼证别温凉;益气补脾用法广,宜加理气滞呆防;崇土制水疗肿胀;补火生土利脾阳;更知培土生金法;扶土抑木诸法详。

脾旺四季邪不受,人尽天年体健康。 CoHROuO358B74HT7WeUrow67E/8ZHE1Vrg2lNK54W/4Eb5ZbTnZuMqphq9T8kYK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