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未病的思想见于《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两部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两书都是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金匮要略》更是用“肝病治脾”的实例来说明治未病的具体方法。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这是很好理解的。但是不治已病就令人费解了,难道已病就真的不治了吗?不是不治,而是时机问题。
以肝为例,肝体阴而用阳,已病指“肝体”病,而不是“肝用”有病。如果只是“肝用”有病,是可以直接治肝的。如果肝体已病了,单纯治肝就不一定有效了。有效的方法是在“肝体”有病之前就加强预防,这包括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以及“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等养生防病理念。这些可以使“肝体”不病。如果肝体有病了,就不要立即治肝,而要知道肝病传脾的道理,当先实脾。已病之肝体也不是不治,而是在实脾的同时兼顾一下肝体,或者待肝体虚弱的时候再补之,这与针刺的理法也是一致的。《灵枢·逆顺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给予针刺;其次,在疾病尚未严重时就给予针刺;再次,在病邪已经衰退、正气未复时给予针刺。技术低劣的医工在邪气旺盛时,或者在病势正盛时给予针刺,或者在病的外部表现与脉象相反时给予针刺。所以在病势正盛的时候,不可以施以针刺,但在病势已经衰退时进行针刺,一定会有很好的疗效。所以说,高明的医工在疾病尚未表现于外时就予以治疗,而不是等疾病发作才采取措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无论是药治还是针治,都要治未病,不治已病。所谓不治已病,是指要掌握治疗的时机,在疾病无表现时就要预防,在疾病正盛时不可治疗,包括用药和针刺,但要预防疾病的传变,在病势衰退的时候可以治疗。叶天士提出的:“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与仲景的意思一样,不再赘述。
什么是终身大事?是结婚生子吗?不是,那只是青壮年时期的大事。终身大事是从出生到死亡都必须关注的事情,唯有“健康”二字才是终身大事。
怎么样才能获得健康?“治未病”是不二之选。什么叫治未病?谁来担当治未病?未病不是无病,是隐藏着、未表现出来的病。《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是否不会治已病?还是不敢治已病?说不治已病治未病,肯定是对的,但还要看怎么理解,看怎么治已病。
上工治已病之人,仍是先治其未病,张仲景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说先要通过扶正,增强免疫力,先安未受邪之地,先与病灶病体和平共处,慢慢地治愈它,达到强壮自身、清除病患的目的,即使不能清除,也不让其发展。怎样实现治未病的目的?怎样发现这个未病的病?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前两条很难,但抓住后两条,也是可以的。通过四诊全面掌握症状、病候、疾病以后,稍加分析就能知道证候、病性、病机,就可以进行治疗了。那么,具体如何治?我将从以下5点进行说明。
1.治未病的重点是什么?那就是调理脾胃,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调理脾胃的重点是什么?是保胃气,也就是保食欲,保消化功能,首先要分清胃气的有无和强弱。
3.保胃气的重点是调其升降,升则保其用,养阳气;降则养其体,保阴液。胃气升降正常,胃的体用即正常,阴平阳秘则能保住健康。胃气也是脾胃之气,脾升胃降,脾胃的枢轴作用正常了,带动全身的气机运化正常了,正气复,则邪气自退。
4.调理脾胃并非脾胃科的专利,适用于临床各科和所有疾病。所有科室的所有疾病都应重视调理脾胃。
5.最重要的一条,在治疗所有疾病过程中,对患者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感激之情,培育医德,提高医术,医德医术本为一体。
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是国际公认的最先进、最超前的思想。这一思想,全民信仰,举世关注。它的内容包括情绪调节,睡眠调节,改变不合理的起居习惯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定期体检,辨识易感人群,调整偏颇体质,调整阴阳,调理脾胃,房事养生,体育锻炼,欲病救萌,有病早治,既病防变,谨防误治,用药禁忌,瘥后防复等。在这些内容中,我认为调理脾胃是最重要的。脾胃好,一切都易好,脾胃不好,一切都会变坏。正如李东垣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亦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经》中的正气是指源于先天的元气,元气必须由后天脾胃摄入营养不断充实,才能保持其正常的作用。李东垣指出,元气是人生之本,脾胃又是元气之本,人要去病延年,须实元气,而欲实元气当调脾胃,所以我们说治未病的重点就是调理脾胃。
《内经》中说,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些论断早已为临床无数病例所证实。毋庸置疑,人的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胃气衰则五脏六腑皆衰。
所谓胃气,不仅是胃的功能,而且涵盖整个脾胃系统的功能,包括食欲、舌苔、脉象和面色等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之中,尤其食欲最重要,食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人们的饥饿感。无论什么病,如果胃气不衰,知饥能食,病就易治,即使病很重也会有转机。相反,如果患者胃气已绝,不知饥也不能吃,治疗就大为棘手了。如若长期不饥不食,说明病势沉重,治愈的希望就比较渺茫了。所以,我们把保胃气作为调理脾胃的重点。
每次临证都必须把保胃气放在首位。首先要看胃气的有无和强弱,处方用药时,时时处处顾护脾胃。每一方每一药都要防止损伤胃气。一旦发现胃气受伤,就要立即调理,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必要时应暂停使用治疗原发病的药物,迳用开胃之药,甚至不惜花长时间、大力气,尽力调理脾胃。必待胃气复,胃口开,知饥思食,再议他药治病。
保胃气,就是调理脾胃的消化功能,重点就是调理脾胃的升和降。脾与胃互为表里,同居中焦,通过经脉互相联络,二者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主运化,一主受纳,密切配合,从而构成人体的重要功能单位——脾胃系统。脾与胃不仅在生理上密不可分,而且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脾病常可影响胃的受纳,胃病亦可导致脾运失常,故在治疗上常二者兼顾。
《伤寒论》提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说明脾多虚证,胃多实证,叶天士更明确地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这也充分说明,保胃气的重点是调其升降。脾胃除自成系统、主持人体消化功能以外,又是脏腑之气升降的枢纽。因其位居中焦,又极其重要,我们把它叫作升降运动的中枢。
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没有脾胃的升降功能,则清阳之气不能输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以进入,废浊之气不能排出。只有脾胃功能正常,升降相因,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实腠理、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
除了脾胃系统,人体还有两大升降系统,即心肾系统和肝肺系统,都以脾胃为枢纽。心肾之所以能相交,也是通过脾胃来实现的。如王肯堂《证治准绳》中说:“补肾不如补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
李用粹《证治汇补》中说:“五脏之精华悉运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唐容川《血证论》中说:“血生于心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注于肺,其间运行上下者,脾也。”黄元御《四圣心源》中说:“脾主消化,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这些经文一致说明,脾气的善运和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是阴阳气血维持平衡的关键,也是脏腑之气升降的枢纽。
调理脾胃是脾胃科的法宝,但不是脾胃科的“专利”,而是所有科治疗所有病的宝贝。
人生在后天,长在后天,壮在后天,老在后天,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后天进行的,所以保养好后天之本——脾十分重要。当然,心、肺、肝、肾等脏腑也很重要,但是,万物土中生,脾胃属土,每一个脏腑、器官、组织都不能脱离脾土运化吸收的水谷精气和营养,如果没有营养供给,它们的功能活动绝不会持久。脾为土脏,灌溉四旁,脾胃强则五脏六腑皆强,脾胃衰则五脏六腑皆衰,脾胃的健康强弱关系到所有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保护脾胃就是保护五脏六腑,就是保护生命,就是保护健康。诚如张景岳所说:“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叶天士有“上下交损当取其中”之说,也十分重视调中的重要性。如果脾病影响到四脏,分治四脏而不愈,则仍需通过治脾而愈。亦如周慎斋所云:“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如补脾,此之谓也。”《内经》中“治阳不归阴,心肾不交,用半夏秫米汤”,就记载了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心肾不交。再从临床实际看,在各科疾病的不同阶段,脾胃或迟或早都会受到影响,或因情绪发病,或由药物损伤,或由病情发展变化,都会使患者不知饥饿,不思饮食,从而给治疗带来重重困难。所以在各科各病的治疗中,医生都必须时时顾护脾胃,处处防止损伤脾胃。调理好脾胃,对各科各病都大有好处,千万不可轻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脾胃学说适用于所有学科,调理脾胃这一法宝适用于所有学科,任何患者,任何病种,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必须把调理脾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
医德和医术本为一体(医学),医术犹如医学的躯体,医德好比医学的灵魂。光有躯体,没有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光有灵魂,没有躯体,便是虚无。有德无术于病无益,有术无德枉为人医。医德统帅医术,指引医术,即所谓“德固其术”。医术印证医德,也就是“术造其德”。医德与医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个具有高尚医德、一心救死扶伤的医生,是不会容忍自己医术低劣、裹足不前的,他有一种使命感,他会自觉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使自己的医疗技术,乃至所在团队的事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医生。相反的,那些医德不高的人,就不会真正运用好技术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医生必然不受人们的尊敬,即使偶露峥嵘也不会持久,他们终将被社会淘汰出局。医生只有以精湛的医术服务于民众,才能实现他崇高的医德,所以说医德、医术本为一体,崇高的医德需要通过精湛的医术来体现,精湛的医术需要崇高的医德来统帅,二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五行学说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分成五种类型,即木、火、土、金、水。
此说出自《尚书·洪范》,文中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木曰曲直。曲,弯曲;直,伸直。原意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围舒展。引申为凡具有生长、生发、舒展、条达舒畅、能曲能直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属于木。木的特征是既能曲,又能直。不能认为直好曲不好,或曲好直不好。能直不能曲、能曲不能直均不好,又能曲又能直才是好,才是将军之官的品质。
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属于火。
木和火都具有上升和发散的性质,但木偏于上升,而火偏于发散。木上升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火,火上升到一定程度就要下降。
金曰从革。从,顺从;革,变革。从革指金有顺从、变革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清凉、肃降、收敛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均归属于金。顺从,即顺从君主的旨意,革是按照君主的旨意变革,这才是相傅之官的品质,如果有变革的想法,必须得到君主的批准,否则就是欺君之罪。
水曰润下。润,濡润、滋润,下即向下、下行,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水。
金和水都具有向下和敛藏的特性,但金偏于向下,水偏于敛藏,金下降到一定程度就是水,水下降到一定程度就要上升。
土爰稼穑。爰,通“曰”;稼,种植谷物;穑,收割谷物。稼穑泛指人类在土地上种植庄稼和收割庄稼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木、火、金、水四行都用“曰”,独“土”行用“爰”,这突出了土的重要性。“土”在五行中确实重要,哪一行都离不开土,土不但有土性,而且还兼有木、火、金、水之性,故“土为万物之母”,学术界还有“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土载四行”等说法。
关于学习,在汉语中是两个词,两个意。学是一个词,习是一个词。这个习,不是复习,而是实践。如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的“习”都指实践。学习要想有成效,首先要知道向谁学习,学什么,怎么学。
第一,向大自然学,就是要效法天地,大自然是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不息的,人类也要这样,生生不息,终其天年。
第二,学习古今圣贤,像吴鞠通那样虚心而师百氏,像张仲景那样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第三,向患者学,要带着感情学,学习患者是怎样与疾病抗争的。
第四,向自己学,留意患者用药前后有何变化。学自己是随时随地的,要每日三省吾身,好的言行继续发扬,不好的坚决改正。抓紧业余时间,用好晚上8—10点的黄金时段,要坚定志向,坚持不懈,自加压力,笔耕不辍!
在这里,我分享下我的学习方法,与诸君共勉:
①坚持写小论文,有感悟随时记录,晚上整理成文,以后经常翻阅,不断修改。
②一个病一个病地研究:参考教科书、期刊论文,花费1~2个月时间去综合整理一个病,择其精要,列出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之后不断地修改充实。一年研究5~6个病,2~3年把本科常见病研究完。
顺便说一下本人以前的学习条件,那是20世纪60—80年代,那时的条件与现在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75岁以上的老年人都清楚地记得那刻骨铭心的“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是旱涝交错、台风连连、颗粒无收、民不聊生、锅里无粮米的年代。1960年,又赶上苏联抽走资金,撤走专家,索取大量赔偿实物和资金。人民生活穷困到极点,树叶、树皮、草根都被人们吃光了,多少人营养不良,得浮肿病,多少人辍学,背井离乡地去讨饭,留下的学生只上半天课,体育课全停,一天的供应粮食还不足半斤。那时肚子饿哇,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怎么坚持学习。越是穷困,夏天的蚊虫越多,没有驱蚊设备和药剂,只用芭蕉扇打一打而已。没有电灯,只有蜡烛,最好的是罩子灯、煤油灯。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夏天只能用毛巾擦汗而已,冬天家里有一个泥火盆取暖就不错了。
我们这代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度过那段时间的。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谁能上得起大学?是共产党把我们送到大学免费培养,使我们有了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怎能不感恩戴德?所以,我要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有所担当,还要把中医事业传承下去。我要把学到的曾子的“忠信传习”告诉大家,希望大家都忠于党,忠于祖国,对同志、同事、周围的人都要诚信,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实践。
有人认为,西医是辨病的,中医是辨证的。我们认为:辨证和辨病是相结合的。辨证固然重要,辨病同样重要。这一点,在《伤寒杂病论》中非常明显。它的篇题就是“某某病脉证并治”,足以看出中医是既辨病又辨证的。辨证和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都是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而确立疾病的诊断和治法,并据法治病。区别在于,辨病是为确诊疾病,辨证是为确立证候。辨证与辨病结合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辨证辨病相结合体现为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临床上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常常是证候好了,病已痊愈了。然而也不尽如此,证候好了,无症状了,但病还未好的情况还是有的,这就要辨病施治了。
黄元御说过:“凡病则郁,凡病则虚。”有些患者总觉得身体处处不舒服,具体又说不出哪里有毛病;也有的患者说出很多症状,但很难归纳成什么病证,自称太严重。这两类患者非郁即虚,不虚则郁,并不危重。一般可以视病之新久来施行诊治,新病按郁证处理,久病则按虚病对待,都会有效。气郁宜施逍遥散,湿郁用平胃散,痰郁用二陈汤,食滞用保和丸,热郁用栀豉汤,虚病用八珍汤。歌曰:凡病则郁逍遥散,平胃除湿二陈痰,保和食积栀豉热,八珍气血两虚餐。
这是《内经》里的话,木代表人体的肝,“木郁”即肝郁,“木郁”是病象,“达之”是治法,遇到肝郁的病,就要使肝条达、通畅。那么,什么是肝郁呢?肝主疏泄,有太过和不及两种状态,如果肝气疏泄太过,人就表现为情绪亢奋、精神旺盛,易发脾气、头晕、头痛、烦躁、失眠。如果疏泄不及,人就会精神抑郁、多愁善感、胸胁胀闷,甚或唉声叹气等。
肝藏血,肝气郁结伤害的首先是血。因为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肝郁者大多伴有肝血虚或肝阴虚,对于属虚的,阴虚或血虚的患者,不是疏肝理气就能解决,养血滋阴不能忘。
肝胆候于身体两侧,推动一气左升右降,气虽无形,但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以载气,气驭血行,故察舌时,要注意舌两侧。一看舌体助辨虚证,凡舌头比较薄、软、瘦、撑不起来的都属于阴精亏、血虚、肾精亏;两侧凹进去的是肝阴虚、肝血虚、肾阴虚;舌两侧明显偏凹陷的,是虚证特征,患者肯定有血虚。二看舌形助辨肝郁,气郁的舌形也有特点,当观察到舌苔呈现出两条往上冲的态势,又或者发现两条对称的舌苔,乃至两条对称的黏液线,都在提示患者肝气郁结。此外,倘若舌头伸出来就能看到明显的两条棱,那就表示有较重的有形的郁结,这种情况下,就要从气分、血分两个层面同时着手,分别去疏通、破结。
气分肝郁,主要有两个较为典型的表现:其一为舌头左右不对称;其二是舌面上存在两条棱,也就是苔液线。通常而言,一旦出现舌头左右不对称的情况,基本可以判断为肝郁,此时务必要着重加强疏肝的调理。倘若舌苔呈现左边薄、右边厚的状态,这表明浊气壅滞在了人体右路。从气分角度来讲,此为木郁之象;从有形层面观察,是右路出现了问题。对此,一方面要从气分入手疏肝理气,另一方面需从有形的痰浊、瘀血层面发力,强化化解、通下的功效。浊气积聚在右侧,相当于在六腑的范畴,而人体右路的生理功能主降敛,所以适宜采用泻法,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治愈。与此同时,如果患者还伴有舌色暗沉的症状,那么在治疗时还需运用温通、温化之法。
郁结重的患者,其体内之气难以顺畅外达,致使舌面凹凸不平,有形的郁结比较重,所以要率先使用破结、破气药,还要养胃气。莪术、山楂、延胡索破有形郁结,柴胡、陈皮破气分郁结,生地黄可养阴。郁久必伤阴,对于郁结深重的情况,单纯养阴的效果欠佳,因为气走不动,所以先要破结,化解有形之邪,使无形之气得以流通,然后加上养阴的药,病情才能慢慢好转。
症状稍微轻点的患者,舌苔偏少,色泽偏暗、偏深,说明瘀得久,神气比较差,同样需先行破结。但凡存在肝气郁结者,都要先破结!疏肝用薄荷、香附,郁结重者就多用一些。如果还有一点舌苔,舌头比较紧、偏瘦、偏暗,是气郁很深、气出不来的表现,也是要破有形的郁结,然后破气分郁结,再加上养阴运中之法。舌头开裂、有裂纹则是郁结太重,气在此处不能通行,缺乏气的濡养,组织便会慢慢地开裂、枯裂,这是郁结太重,造成气血局部缺损而形成的。舌中的裂纹即舌中缝对应脊柱,中缝深,提示脊柱有问题,脾胃不好,颈椎不好,一般会有后背发凉、脖子僵硬等问题。整个舌体发黑,比较厚,比较结实,有滞满感,是偏血瘀的舌象,提示气郁、血瘀都有。
小结:所谓木郁,即肝郁也。所谓达之,即疏肝利胆,理气解郁,破结流通,使一气畅通,达到五脏调和、水火相济、阴平阳秘。如何达之?肝气郁结,疏肝理气即可达之,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是也。肝郁化火,当在疏肝基础上加清肝泻火之品,如龙胆泻肝丸、丹栀逍遥丸等。肝郁克土者,当佐以扶土抑木,如四逆散、痛泻要方。肝胆湿热,当疏利肝胆,促进胆汁分泌,如茵陈蒿汤等。肝风内动者,平肝息风即可达之。达之之法,还有很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