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石志乔简介

石志乔,男,1943年12月生。

一、工作简历

1969—1971年在6011部队医院工作,1971—1974年在江西省建设工程局职工医院工作,1974年以后在江苏省泗阳县行医。1998年晋升主任中医师,2002年获评江苏省名中医,2017年被评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建设传承工作室,2018年被评为全国基屋名老中医药专家、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22年被评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第四批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并建设传承工作室。

二、从医历程

石志乔始终崇尚医德修养。他说:“医德是医学的灵魂,医术是医学的躯体。没有医德的医术,即使偶露峥嵘,也只能昙花一现;而没有医术的医德,就等于空中楼阁,对于治病是毫无意义的。”“医德与医术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个具有高尚医德的医生,是不会容忍自己的医术低劣的,他一心救死扶伤,靠着使命感,他会自觉地勤奋学习,百折不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石志乔正是用医德统帅医术,夜以继日,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医术,成为德艺双馨的名老中医。50余年来,经他诊疗痊愈的病例不计其数。他医德好,医风正,医心善,医术精湛,于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医,2013年又被评为首届宿迁市名中医。

石志乔说:“中医历来把患者当作衣食父母,患者不惜将宝贵的生命交到你手中,你能不敬畏?患者如果不选择你,怎能验证你的医术呢?你纵有天大的本事,又有何用?所以,医生对患者,不仅要有敬畏之心,更要有感激之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面对患者,态度和蔼,慈眉善目,满怀同情,问诊时,轻声慢语,如临贵人,无论多忙,也要详细进行四诊,务必把疾病的前因后果搞清楚,对待患者的提问有问必答,不厌其烦。有的患者,排泄物又脏又臭,他毫无顾忌地去观看;有的患者,行动不方便,他就亲自到患者身边诊脉;有的患者在下班时才到诊室,他就延迟下班,务必为患者诊治完才离开诊室;有的患者有心理障碍,他以诚相待,耐心疏导,帮助患者从恐惧、愤恨、怀疑、埋怨、抑郁等困境中解脱出来。他从不对患者发脾气,也不埋怨、恐吓患者。他说:“医生的目光、态度、话语犹如增效剂。患者见到医生关切的目光、和蔼的态度,听到医生真诚的话语,即使尚未用药,病就可以减去几分,用药的效果肯定好。反之,患者见到医生态度生硬或者冷漠,难免有雪上加霜之感,疗效肯定是不会好的。”石志乔对所有患者都非常认真、负责,轻症不轻视,重病不推诿。不论患者贫富贵贱、是亲是疏、男女老幼,都平等对待。他严格依病情开药,需要什么开什么,从不轻易开大处方、贵处方,决不谋求私利,只要能有简、便、廉、验方法可用的,决不让患者多花钱。

石志乔的从医历程,可以用他自己的话概括:“我平生最注重三件事:钻研中医、弘扬中医、传承中医。”

他幼承家教,酷爱学习,尤爱钻研中医,博览群书,偏重经典,常常手不释卷,精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擅用经方疗疾,取得良效,深受一方群众的欢迎和爱戴。他读书时一有心得,立即记下,平素上班审病立法,处方用药,常常记录留底,以备日后进一步研究,总结提高,记录本已有100多本,都是有一定价值的宝贵临床资料。在认真学习、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他撰写医学论文30余篇,其中在杂志上公开发表25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10余篇。他退休后,初衷未改,钻研医术的热情更高。他反复阅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参考诸家注释,多方收集资料,结合个人心得,秉仲景原旨,节其要而为歌括,字斟句酌,数易其稿,直至言简意赅,堪启后学,终成《老中医经方歌括译释》一书,于2013年9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他还著成《伤寒论重点条文旨奥》一书,由学苑出版社于2020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

石志乔是泗阳县中医院针灸科创始人。干一科爱一科,他除了进行常规门诊,用针灸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还潜心研究一种古典针法——子午流注纳甲针法。该法较难掌握,主要难在实时开穴的推算法上,他在深入研究掌握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将该法予以简化,使原本深奥复杂令人望而生畏的推演法变得简单,便于操作。他所撰写的论文《简化子午流注纳甲针法推演法》,获得全国“时珍杯”医药学术论文大赛一等奖、第三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国际优秀成果奖”,后被《四川中医》在“理论探讨”专栏收录,排在杂志第三篇,在全国影响力很大,该文还获得淮阴市政府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他在门诊上班,内、妇、儿各科病均看,尤其潜心脾胃病诊治研究已有50年。临床以重脾胃著称,主张在各科、各病的调治过程中始终顾护脾胃,防止脾胃受伤,对于有伤脾胃副作用的药物谨慎用之,且必配缓解之药。他倡导将调理脾胃法运用到养生疗疾全过程中。他自制“开胃方”和“醒脾方”,随病情需要随时用上,为无数患者解除了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之痛苦,并由此使诸重症、难治之症逐渐向愈。他在诊疾时,不被辨证施治之常法限制,喜欢在经方的基础上辨证加减,如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以旋覆代赭汤为基本方,再结合辨证加减用药,有执简驭繁之妙,疗效也很好。

石志乔说:“振兴中医事业,人人有责,尤其是老一辈的中医,技术不能带走,经验不可埋没,在其有生之年,一定要把平生所学所得奉献出来,留于后人。”靠着这种信念,他不顾年老体弱,唯恐时间不够,夙兴夜寐,自加压力,一边工作,一边著作。白天工作较忙,没有时间整理思绪,他就在晚上加班加点。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他将自己积累了半个世纪的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出来,著成《脾胃科诊疗要略》一书,于2017年8月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了弘扬中医,在中医中药下乡活动中,在宣讲养生保健知识的市民讲坛中,他都认真备课,不辞劳苦,不计报酬。

他有一颗传承中医的热心。他说:“中医要发展,光靠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不行,要启迪后学,培养接班人。”他多次参与全县中医人员培训提高工作。对历年来在医院实习的每一个大学生,他都认真负责,严格带教,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在泗阳县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执教中医期间,他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为启发学生兴趣,格外注重讲课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经常把与中医有关的诗词歌赋或医林掌故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他撰写的教学论文《中医课导入七法》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医教育》(1994年7月)上,该文获得了江苏省卫生厅苏卫教〔93〕5号文的通报表扬。他在教学《中医儿科学》时,把教材中各病之证方都编成了歌诀,深受学生的欢迎。带着“知识不保守,经验不带走”的理念,他不辞劳苦,将几年的备课笔记整理加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精益求精,经过两年的努力,终将《好学易记中医儿科学证方歌括》一书奉献于世,此书于2015年5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

石志乔先生的医学成就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他本人被赋予重大使命——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确定,石志乔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确定,石志乔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及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公布了2022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继承人名单,同年,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第四批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石老均名列其中。

石志乔已退休20年,一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退而不休,埋头苦干,尽职尽责,衣带渐宽终不悔,一心只为事业忙。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工作不歇,笔耕不辍,但愿今生无憾事,征程正未有穷期。这是什么精神?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笔下的“老黄牛精神”!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将臧克家的诗作《老黄牛精神》奉给石志乔老师:

块块荒田水和泥,

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

不待扬鞭自奋蹄。

石志乔工作室
2025年1月 ms0BFAcAgpHw4OgC6NPFl//Ehlv5re563cOV/TIdsTJKgYVWGrzWaWstJv3RdQ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