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瀹骈文》,清代医家吴师机撰。原名《外治医说》,刊于清同治九年庚午(1870)。作者因取“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意,又因正文是用“骈体文”写成的,故刊成后更名为《理瀹骈文》。
吴师机,字尚先(约1806—1886),钱塘人,曾在扬州居住。因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药源匮乏,并看到患者有“不肯服药之人”和“不能服药之证”,遂潜心钻研用外治法治病,颇受群众欢迎。他汲取前人和古典医籍中有关外治的论述,并汇集民间外治法,结合自己二十年之经验,“历二十年,一句一字,皆具苦心,十数易稿,三锓其版”,写成了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该书一经问世,以其实用性和可靠性,大受同行好评,当时上海、山东、安徽等地的医生都纷纷仿效,不少药铺还专门编印他书中的医方和制药方法。该书最大的特色是打破了以往医生偏于内治而轻外治的惯例,大力推崇外治疗法,尤其重视膏药疗法。书中除详尽地介绍膏药外,还介绍了敷、熨、罨、涂、熏、浸、洗、擦、搭、抹、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数十种外治方法。在古法基础上,其大胆创新,不仅总结了膏药的诸多调制法,如有以松香、石膏收膏者,有以牛胶、白蜡摊膏者,还有用鸡蛋、猪油、糯米、枣、梅、葱涎等调和膏者等。在治法上,他尤其显得“别致”,如:喉症贴两腮,冲脉病贴脐下,带脉病贴腰间,鼻衄贴塞耳,耳衄塞双鼻,以及上病下贴,下病上贴,左病右贴,右病左贴,其中有一病一膏单用,也有两膏同用等。这些方法不仅用于痈疽疔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外科疾患的治疗,还广泛地用于内、妇、儿、五官等各种疾患的治疗。时至今日,在人们热衷于各类自然疗法、内病外治的研究时,仍不时能从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为了满足广大中医研习者和中医爱好者的需要,我们对《理瀹骈文》进行了认真整理,主要采用了以下整理原则和方法:
一、本次整理以清同治九年庚午(1870)刻本为底本。
二、原书为繁体竖排,今改为简体横排,并进行现代标点。标点符号采用大小字两套标点模式,即大字使用大字标点,小字使用小字标点。
三、原书异体字、古字、俗写字径改为规范简体字,不出校注。通假字、避讳字首见处出校勘记。
四、对生僻字词进行注解,注音采用汉语拼音加直音形式。
五、书中表示文字前后方位的“右”径改为“上”。
六、对原书药名进行了规范,如“白芨”改为“白及”、“旋复花”改为“旋覆花”等;对于栝蒌、蓬术等则予以保留。
校注者
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