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我被破格保送至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我的文章《基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报告临床结局评价量表的条目筛选分析》有幸获得《中华中医药杂志》社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奖一等奖。该论文阐述了一种能反映中医疗效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评价工具,通过多中心共纳入31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此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条目分布考察法、离散趋势法、因子分析法、克朗巴赫系数法、逐步回归法、逐步判别法等6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来筛选量表的条目。该论文研究表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的条目筛选,可以在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种统计方法较科学地进行。彼时获此殊荣,心情激荡,无以言表。这个奖项于当时的我而言,不仅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从此开启了我的中医药求真之路。博士毕业,我的论文也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十大优秀博士论文,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提名。
博士毕业后,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同时,在导师王阶教授(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全国名中医)的带领下,在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的支持下,我完成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结合疗效评价体系研究”。该研究创新性地从6个维度评价冠心病证候要素疗效,形成包括目标层、维度层和指标层的疗效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基于5个中心收集的148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例资料、1843份调查量表和全国529人次的专家咨询,制定了《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疗效评价量表》《基于证候要素的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及《基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该成果成功引入了综合评价TOPSIS法等方法,构建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疗效综合评价体系。该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我参加工作2年时)。
我长年坚守在心血管内科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及门诊岗位,解疑难,防重症,独著《何庆勇经方治疗疑难危重症实录》,常年在中央纪委、国家审计署、国家安全部等部门出专家门诊,多次获得患者满意奖和特殊医疗贡献奖,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伤寒论教研室主任。我荣获“中国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当年中医药领域唯一一位),入选中国中医科学院卓越青年人才,于2017年荣获“仲景国医临床精湛奖”,于2018年被北京、河南等地联合授予“仲景十一门人”“仲景国医导师”称号,部分医案被收录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培养规培生、进修生1400余人,主编(独著)《白天临证,夜间读书——经方治疗疑难病实录》《白天临证,夜间读书——〈伤寒论〉〈金匮要略〉与疑难病治疗》等著作20部。我作为受邀专家,多次在国际《伤寒论》经方培训班、国际传统医学大会上作主旨报告。我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多届北京国际经方大会,2022年、2023年线下线上参会人员涉及30个国家,达166.9万人次,收获较高的国际影响力,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人民日报、央视网进行了相关报道。
这些年来,探寻中医药的玄妙,虽岁月如潮,但我不曾褪去内心的炽热,心中的执着与热忱仍在,更加磨砺了我求知之心,终究收获了还算不错的成果。我致力于“守伤寒论之正,创冠心病之新”,入选了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1项;获得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在内的国家级及省部级奖1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授权6项);获批冠心病中药新药1项、院内制剂临床批件1项;作为执笔人或专家组成员,制定行业标准或国际标准11项;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7),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2019)”及“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2019)”称号。目前我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首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Front Cardiovasc Med 等20余种期刊编委/审稿人、 Front Pharmacol 期刊客座主编、泰山学者终审评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终审评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药经典临床分会副会长、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务委员等社会兼职。
工作之余,我研读经典,阅读文献,结合临床上获得的心得与体会,摸索规律,每有心得,则撰写论文,陆续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336篇,在 e Clinical Medicine ( Lancet 子刊,共同通讯,中科院一区/IF=15.1,TOP期刊)、 Research ( Science 子刊,共同通讯,中科院一区/IF=11.0,TOP期刊)、 Int J Biol Sci (共同通讯,Q1/IF9.2)等期刊上发表SCI文章38篇,总被引5222次,相关文章被 PNAS 、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等正面引用。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3篇,SCI收录24篇(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5篇,SCI文章16篇),代表性论文获评“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如今,回望过去,当年的学习之路并不轻松,好在功夫没有白费,有耕耘必有好收获。经过严师锤炼,寒窗苦读,看到自己的成就,看到曾经的努力与付出都变成了我成长路上的珍贵财富。虽曾历尽坎坷,却亦品味到收获的甜美。虽崎岖曲折,却满载着珍贵的收获。岁月如梭,历经千辛万苦,从最初对中医药理论的探索,到临床实践的不断总结,每一步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磨砺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才能继续书写中医药事业的新篇章,继续传承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因为我知道,求真之路永无止境。
十二年荏苒,我已为人师,我的博士生李敏写就一篇文章——《沈金鳌六经辨证思想与用药经验探讨》。该文章通过对沈金鳌所著医书《伤寒论纲目》及其医案的研读,探析了沈金鳌六经辨证思想与用药特色,发现沈金鳌举纲明目辨论六经,以类证法重新编排《伤寒论》原文,并对《伤寒论》全文进行补充,提倡六经之中寒温并具,温病实际归属于伤寒范畴;继承与发展了《伤寒论》脉诊与目诊的理论;从因人制宜用药、四时用药、欲解时用药3个方面对《伤寒论》方药进行阐释与运用,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仲景学说,在伤寒理论与临床应用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该论文荣获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一等奖,我的心中既有喜悦,亦有几分感慨:学生能斩获此奖,实在是我们师生一大幸事,更是学术传承的美谈。今望我所培育的学生,行医世间,成就颇丰,倍感欣慰自豪。岁月淬炼,终得累累硕果。学生获奖,并非仅仅是因为她个人才智过人,更是因其勤奋刻苦,恪守师训,不忘初心。我定以此为契机,勉其更上一层楼。薪火相传,培育后辈,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常常说:“学我者必超越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得更大的成就,胸怀仁义,医德高尚,精于医术,尽心尽力地为患者服务,成为社会的瑰宝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继续传承与弘扬中医药之精髓,为我们的文化遗产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
追求真知的不懈努力永不止步,求真之路,人生之伟业。吾当不遗余力,不断奋进,始终心系中医药之道,跨越荆棘,逾越险阻,不畏艰险,不惧挑战,唯愿以真知灼见,“活到老,学到老”。岐黄求真之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王 阶、张允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