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名中医针灸医生,从最初选择针灸专业,到现在成为一名专业的针灸医生,已经走过了24年的历程。回想自己20余年的学习工作之路,我想可以用18个字来总结:因机缘而相遇,因敬畏而热爱,因坚持而受益!
我来自山东农村。小时候的农村清净安宁,春天有百花野菜,夏天可以听蛙叫蝉鸣,秋天有果香谷盈,冬天则可以看雪落炉红。生活虽清苦,但也不愁温饱。一旦生病,缺医少药的状况往往使人感到绝望。记得小时候生麻疹,体温高得让人浑身乏力且意识模糊,但却无计可施,只能靠土办法在被窝里捂出一身又一身的大汗,症状却没有丝毫缓解。连续数天的煎熬,让人感觉度日如年,最后千方百计打听,以芦根和葱根煮水喝下后才慢慢恢复。还有一次突然头痛欲裂,数天不能缓解,邻村一位医生用银针为我治疗后竟瞬忽痊愈。种种这些,使我对中医、针灸有莫名的亲切感和敬畏感。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果断地选择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如愿进入大学后,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博学多识的老师、勤奋上进的同学和学校浩如烟海的书籍,也为我打开了中医之门,使我对中医针灸渐渐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古今医籍中对医理环环相扣、细致缜密的讲解,独辟蹊径、效如桴鼓的治病经验,都令我对中医学有敬畏之心和传承之愿,梦想有一天也能如先贤一样救民于疾苦。慢慢地,我对中医学有了由衷的热爱,也有了不断学习提高的基础和动力。五年的本科学习,在学校深厚的中医积淀加持下,我阅读了大量中医古籍,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思维有了初步的掌握,为我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科毕业以后,我考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拜入郭长青教授门下学习,跟随郭老师完成了六年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生涯。郭老师专注于教学、临床、科研,从不偏废,除了日常教学,数十年间坚持临床和科研工作。
郭老师在临床中博采众家之长,综合运用针灸、针刀、中药、推拿等多种方法,对很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常见患者惊叹效果的神奇。我在近五年的临床跟诊中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临床技术,临床水平获得了锻炼,得到显著的提升。其间,郭老师推荐我跟诊了北京军区总医院东院的王全贵主任、北京针刀总医院王燮荣教授等专家,使我对骨科疾病的诊断和针刀治疗获得了较全面的提高。在此期间,不仅我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郭老师的很多优秀品格也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使我能在针灸的传承、创新过程中有源源不断的动力。郭老师在生活中积极向上,严于律己,对待生活总是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也是乐观豁达,从不会斤斤计较;在思想上,不故步自封,敢于挑战。对于很多复杂的工作,郭老师能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先从简单的、基础的开始,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并善于思考,找准突破口,逐步深入,使工作得以稳步推进,并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在学术上,郭老师能兼收并蓄,能综合各种学术观点,使其各得所宜,而不是拘泥于己之所长。郭老师经常说,中医药学是一个宝库,其中有非常多的治疗方法,包括当前临床中出现的各种治疗方法,其之所以能够存在,肯定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不能不深入了解就给予否定,要持有宽容开放的态度,这样才能不断学习,取其所长,为己所用。在带教学生中,郭老师会严格要求,信任放手,同时又会督促落实。
回想我的六年硕博士研究生生涯,那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珍藏、进步最快的时光,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毕业以后,我进入了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工作。科主任李石良教授给了我深入的指导和极大的帮助。因为第一年要进行临床轮转,而当时轮转科室由科主任决定,所以李主任当时帮我选择了与今后临床最为密切相关的骨科、疼痛科、康复科、影像科和急诊科等科室,这为我后续的临床工作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后来我开始独立出诊,也能快速适应,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自2018年8月独立门诊以来,我已累计诊治患者70000余人次,获得了患者的广泛好评,也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临床治疗方向:中医针刀综合治疗脊柱及相关疾病、骨关节疾病、慢性软组织相关疼痛和各类鼻炎等,并且形成了部分特色治疗方案,如基于症状分类的颈椎病针刀治疗方案、松筋正骨法治疗膝骨关节炎方案、内清外透肝肺同治法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方案、基于自主神经功能平衡的针刀治疗各类鼻炎方案等,使大量患者减轻了病痛,缩短了疗程,也获得了较为稳定的长期疗效。与此同时,我也逐渐获得了同行的认可,担任全国或北京市多个专业学会的副会长、副秘书长、常务委员等学术职务,如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刀疼痛康复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疼痛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青年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在临床工作之余,我热心科普工作,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聚焦社会热点,利用多种渠道,积极进行中医科普宣传。与国家级报刊、网络平台密切合作,在科普文章创作、科普图书编写、科普视频制作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的主要科普内容包括中医针灸、针刀治疗慢性疼痛、各种类型鼻炎,以及穴位按摩、中医养生保健、基础医学知识等,促进了中医针灸、针刀等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了大众对传统医学的认知和医学素养,且人群覆盖面广,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在新华社、《半月谈》、《健康报》、《大众健康》、《中老年保健》、《生命时报》、《光明日报》、 CHINA DAILY 等报刊、网络平台,我相继发表科普论文50余篇,最高单篇浏览量在百万次以上。本着科学严谨的原则,我参照学术论文的程序进行科普论文的写作,所写科普文章或从临床接诊患者时遇到的问题出发,或从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出发,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努力做到所说有依据、应用有效果,因此受到编辑老师和读者的转发关注和好评。
截至目前,我已累计主编、主译针灸及相关医学图书102部,其中主编科普图书48部,总发行量达到566899册,覆盖传播人群超百万,实现经济效益超千万元。每部图书的编写,我都根据社会和群众健康需要来设定编写体例和编写内容,将复杂、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和穴位相关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和掌握的形式。如介绍穴位定位时,将穴位标准定位、临床常用取穴方法、穴位体表图、穴位解剖图、取穴视频等有机融合,全方位、直观地展现给读者。在介绍穴位应用时,也是采用这种文、图、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在图书内容设计上,根据不同的人群需求和知识结构需求,有的内容简单明了,有的则全面具体;有针对某一种方法的,如刮痧、拔罐、艾灸等;也有针对某类疾病的,如治疗颈肩部疾病、腰背部疾病或妇科疾病、男科疾病、儿科疾病;有针对某些特殊疗法的,如足反射区、手反射区、耳反射区、头反射区等。有些图书只讲穴位定位,也有一些在穴位定位的基础上,详细讲解了穴位的应用方法。在图书版式的设计上,也是根据不同读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不仅有传统的图书形式,也有图卡版、口袋书版、日历版、折页版、大字大图册版、中英对照版等不同形式,以适用于不同人群和不同使用场景,满足个性化的需要。我主编的《杨甲三精准取穴全图解》(人民卫生出版社)入选科技部202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本书也是自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开始以来,入选的第一部针灸类图书。本书还入选人民卫生出版社原创精品图书,其穴位图制作精美,解剖标志明显,标注清晰准确,将医学与美学有机融合为一体,得到业内专家的普遍认可,因此穴位图也被《中华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健康报》《中老年保健》等图书或专业健康科普期刊等引用,有力地推动了针灸疗法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抖音、快手、百度健康等平台,我已发布针灸、针刀科普视频1000余条,拥有粉丝50余万人,其中多条视频播放量达数百万人次,甚至超千万人次;在央视栏目《生活圈》《健康之路》及《新华大健康》等,作为医学专家进行科普宣讲4次,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
因在科普传播方面的工作成绩突出,我获聘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专家库专家、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第四批健康科普专家、健康中国医者名片专家等称号;曾获2016年度《健康报》科普达人、2021年度健康中国医者名片优秀创作者、《健康报》2021年度优秀科普作者、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23年度首都中医药“杏林健康卫士”等荣誉称号。
回首来时路,虽一路艰辛,但是有师长的提携和患者的信任,却也顺畅坦荡,自己也在这一路旅程中获得满足和提高,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展望未来之路,我满怀信心,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不忘从医初心,厚德进取,弘扬国粹。第一,重视学习经典,巩固中医学基础;第二,从临床实际出发,查缺补漏,运用中西医两种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做好健康守护者;第三,重视临床教学,培养中医传承人才;第四,做好科研工作,让中医不仅能治病,还能说清楚、讲明白、可重复;第五,继续做好中医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应用中医、热爱中医。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郭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