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的求真之路

李 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副教授 副主任医师)

小时候崇拜身着迷彩、袖上印有红“十”字的军医,长大后,梦想的“种子”破土成苗,我考上了第一军医大学,并先后在第四军医大学和解放军总医院锤炼深造。

在解放军总医院攻读博士期间,我有幸成为杨明会教授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研究生。跟随导师学习3年,传承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经验,得蒙导师谆谆教导,俯拾仰取,获益良多。导师杨明会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是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的著名专家。对于还是研究生的我来说,帕金森病是一个陌生的病种,印象中只有老年、震颤、难治等仅仅几个关键词,甚至对于研究这个疑难、难治性疾病,心里还存有很多困惑。帕金森病病因是什么?帕金森病可以根治吗?中医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有什么优势?导师让我找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陈生弟教授主编的《帕金森病》一书进行研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曾遇到过无数的困难。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复杂精细的解剖结构,无数琐碎却重要的疾病症状,以及那看似无尽的医学术语,一切都让我感到困惑和畏惧。然而,正是这些困难,使我学会了深入思考,学会了耐心解决问题。我明白了,学习医学不仅仅是记忆知识,更是锤炼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对相关书籍进行细致学习,我对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等等有了一定了解,认识到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年龄、遗传、环境、氧化应激、神经毒性等多因素有关,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再结合随老师跟诊和临床科研接触到的帕金森病患者,我对帕金森病慢慢地了解和熟悉了。我认识到帕金森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合成、释放和代谢过程中多个环节的功能失衡均参与其中,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同时我也对研究帕金森病产生了兴趣、树立了信心。

导师临证经验丰富,尊崇经典而不囿于典籍,提倡继承创新,中西合璧,强调将中医证候辨证方法与现代医学病理形态变化结合起来,将宏观辨证的整体化和微观辨证的具体定位化相结合。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导师突破了中医学关于帕金森病“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传统理论,从发病年龄、临床症状、病位、病程、病理等方面深刻阐释了帕金森病“肾虚血瘀”的基本病机,确立了补肾活血法为其基本治法,从组织、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层面明确了中药治疗帕金森病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作用机制,阐明了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神经保护作用,并研发了专治帕金森病的中药——补肾活血颗粒,拓展了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思路和策略。

理论要与临床结合,学与用要结合。学习中医经典,虽然可以习得前人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却不能代替自己的认识和实践,许多经验和方法都是从临床中得来的。在攻读博士期间,我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脑退行性疾病的中医药干预治疗(2006BAI04A11)研究。以“补肾活血”为治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3年的阶段性研究,我撰写的论文《补肾活血法对帕金森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获得了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并入选了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作为主要完成人,我还获得了解放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应届博士毕业后,我顺利于解放军总医院留院工作,并继续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当走向临床实践岗位,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帕金森病患者,我才真正领略到了医学的魅力。每一个病例都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变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分析和调整治疗方案。尽管有时会面临失败和挫折,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医学的热爱。

经过我们团队的研究,结果证实,早期应用中药治疗帕金森病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脑内多巴胺含量,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同时可不同程度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降低肌张力,尤其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嗅觉减退、失眠多梦、头晕、自汗盗汗、流涎、口干等,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后的10余年中,我从未停止在帕金森病中医药研究的道路上求索,尤其是在进一步阐明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和途径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脑轴在帕金森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与帕金森病的病程进展密切相关。而帕金森病临床起病隐匿,发病机制不清。便秘是帕金森病常见的临床前驱症状,与病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肾司二便”,肾精不足导致肾阴、肾阳不能濡养或温煦肠道,可导致便秘。肾主藏精,精生髓,髓生脑,肾脑相关。肾虚在前,帕金森病发生在后,这与便秘是帕金森病的临床前驱症状相吻合。帕金森病便秘与中医肾虚有密切关系。肠道菌群失调是便秘的发病机制之一,且可导致α-突触核蛋白在肠神经系统中沉积,并通过迷走神经传导进入脑黑质积聚,进而促进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肠道-脑轴理论与肾脑相关理论有高度契合性。补肾活血中药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等胃肠功能障碍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鉴于此,我提出了新的想法: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帕金森病可能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炎症、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炎症反应有关,并由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基于肠-脑轴对a-Syn的调控研究补肾活血方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82274613)。

从事军医工作的20余年里,前辈们敬业、勤奋、谦虚、无私等精神风采深深影响着我。大医精诚,精于高超医术,诚于高尚品德,二者缺一不可。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要想坚定不移地走好中西医结合之路,必须既要重视中医“审证求因”“辨人识体”的整体辨证论治观念,又要结合西医的微观辨证,充分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和发展中医,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课本知识可能只是一个医学入门的基础,医生都是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中成长的。我们既要学习同行老师们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汲取中医思维;也要将患者及其家属看作医学路上的考官,获得临证经验。多年的临床磨炼告诉我,要学会多角度考虑患者的病情,开方遣药中尽量减少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有些专科用药多啰嗦多交待几句,也不要嫌麻烦,要让患者听明白、记得住、放得心。我觉得这些细节之处既能体现一名医生的专业素养和岗位职责,更是一个医患彼此信任的过程。

2018年秋,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三亚分院代职回来,我在病房工作,不出门诊。一位海南省琼海市的患者辗转找到我。患者常年患有哮喘,宿疾缠身,十分影响生活质量。之前我给她的治疗很有效,基本不用服药。后来她间断在当地继续治疗,一直没有好转。由于没有我的联系方式和出诊信息,患者就给我写信,想尽办法只想找到我继续诊疗。我感动,因为患者的认可;我坚定,因为患者的信任。我愿意给每位患者带来最大获益,至精至诚,遇见更加优秀的自己。

回顾我的从医之路,可谓是感慨万分。学医之路,我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疑惑走向明理。我期待着未来,期待着能够将我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出我的一份力量。

要想让中医事业蓬勃发展,中医人必须敞开自己的胸怀,吸收现代医学知识,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取长补短,创新中医理论,才能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优秀的医生。岐黄之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历经新冠此疫,中医未来可期,我会更加坚定从医的信心,在学医之路上勇往直前。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杨明会】 0M8hnuafuAT+CZaffRg6NRrt0g4kp9M3++8ZGK+2eWMbTSSN9oYIYk6tOTliRZ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