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浩瀚的医学长河中,中医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诊疗手段和显著的治疗效果,滋养着华夏儿女。作为一名深耕于中医药领域的工作者,我以此为荣,我的求学与探索之旅,便是一场对中医药“求真”精神的不懈追求。在求真问道之路上,我有幸遇到了一位杰出的榜样——上海中医药大学吴焕淦教授,这是我中医学习的重要转折点。吴老师一直鼓励我中医临床、科研并重,要学会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2010年,在吴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杂志》社主办的首届中医药博士及博士后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撰写的论文《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获得了优胜奖,该论文也获得了第一届《中华中医药杂志》百篇高影响学术论文的荣誉。这次获奖是我继续求真问道之路的重要动力,一直激励着我继续前行,不断探索。
我与中医的缘分始于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当时我读小学,每年冬天扁桃体都要发炎,每次发炎都要静脉注射青霉素。后来,一位亲戚向我推荐了中医,听说中医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疾病,注重全身调理,我们决定尝试一次。我来到了家附近的中医院,开始接受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不同,中医师对我进行了详细的问诊,观察了我的舌苔、脉搏等,随手用细针扎了几个穴位,病情当时就缓解了很多,然后我又喝了中药,之后的冬天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这让我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深入了解针灸,希望能够学会针灸,帮助更多的人。于是我高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针灸专业,接触到中医的丰富知识体系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自此,我开始追求真正的道、真正的医。
初涉中医之时,我对中医学的深奥和广博感到无比敬畏,也面临着迷茫和困惑。中医学是一门庞大而复杂的学科,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实践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此外,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深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概念相互交织、相互依存,需要不断地思考和领悟,自己常感到像在迷宫中徘徊,难以找到正确的方向。西医的影响也使中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和排斥,给我的学习带来一些困惑。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坚持不懈地学习,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加专业讲座来扩展我的知识面。同时,我还注重实践,通过观察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通过初步学习,我认识到中医的独特之处,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身心的平衡,它关注疾病的症状,也注重对病因病机的分析,这种综合性的分析方式使我对中医产生了更深的热爱和更强的信心。我也意识到在西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医既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实现与西医学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在求真问道的重要阶段,我有幸成为吴焕淦教授的研究生,硕博连读,这是我学习中医的重要转折点,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吴老师是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领军人才,先后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等奖项及荣誉称号。
吴老师一直强调,中医针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实用医学。在业内普遍重针轻灸的情况下,吴老师继承和发展元代罗天益“灸补脾胃”、陆氏针灸”“重胃气、肾气”的学术思想,积极开展艾灸的临床科研工作,在上海本土灸疗基础上,汲取浙江高氏灸法的精华,兼容并蓄,独树一帜。2013年,吴老师作为牵头人完成了首个国家“973计划”灸法项目,带领团队从灸法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临床原创性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海派灸法”的代表人物,吴老师在传承的基础上创立了“脏腑灸”“太乙灸”等独到的灸疗技术。在吴老师的带动下,“海派灸法”立足临床需求,挖掘出灸法防治肿瘤、延缓衰老的临床价值。2024年,“海派灸法”被列入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吴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每晚都会留在办公室学习、研究针灸理论,那盏每晚要亮到11点的灯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吴老师一直鼓励我们积极申请各类课题,在课题设计、标书撰写等方面给予无私帮助。他常对我们说:“申请课题不要害怕失败,谁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要抓住每一次申请机会,愈挫愈勇,才能积累经验和基础。”就是在这样不断地鼓励下,我们团队拿到了一个又一个课题。我在博士毕业的时候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进行师资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很快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成长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每次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并向我介绍了国内顶尖的中医学者,让我有机会跟他们交流学习。这些学者们或潜心研究古籍文献,或致力于中医药的现代化转型,或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他们的努力和成就,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走中医药求真问道之路的决心。
吴老师不仅在科研上给予我指导,还不厌其烦地讲解中医经典著作,鼓励我们多进行临床实践。他还教会了我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帮助患者。他强调科研与临床相结合,要把实验室的成果应用于临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掌握了中医针灸的临床技能,并且在吴老师的帮助下,开始独立处理一些病例。吴老师总是鼓励我勇敢尝试,同时提醒我要保持谦虚和持续学习。他说:“中医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追求真理,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吴老师的指导和榜样作用使我对中医充满了信心和热情,他的医德医风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曾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患者慕名前来,左侧面瘫已半年之久,非常焦虑,进门便哭诉自己坎坷的求医之路,吴焕淦老师检查后,采用针刺结合艾灸的方法治疗,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患者眼睛及面部肌肉群基本恢复正常。这样的事,在吴老师的从医生涯中数不胜数。他始终以针灸专业技能服务患者,用求实创新的精神不断突破慢性病及疑难杂症的疗效瓶颈。我在吴老师身上看到了求真、求是、求实的作风。
作为一名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我也开始承担起了传承中医的责任,吴老师“拼却老红一万点,换得新绿百千重”的育才之心也深深影响着我。从研究生上课科目的选择、课题的设计、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到具体实验的操作、数据的整理、论文的撰写,事无巨细,我都仔细耐心地指导学生们。吴老师经常强调,“中医流派传承工作要以临床传承为重点,以课题为抓手,以传人为载体,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高明热情的老师是‘耕耘者’,聪明好学的学生是‘种子’,好的制度保障是‘土壤’,这是流派传承的3个要素”。在课上他讲到:“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坚守传统,同时不断创新,让中医在现代社会发光发热。”吴老师将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作为自己一直以来的使命和责任,我努力将吴老师所教的知识和精神传递给学生,在传承吴老师精神和知识的基础上,也开始在灸药结合方向上进行探索。探索之路上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每次遇到困难,吴老师的点拨就如同黑暗里的明灯,让我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在求真问道的路上。
展望未来,我对中医药的求真之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期待。我深知,中医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不断学习、传承和创新,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发展中医药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吴焕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