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求真务实 传承岐黄

梁文娜(福建中医药大学 教授)

在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15周年之际,收到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邀请,撰写“求真之路”论文,我感到无比荣幸。作为首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获奖者,有幸参加了“首届中医药博士生学术年会”,并且作了学术汇报,那时我还是一名博士研究生。在那次盛会上,来自全国各中医药院校的优秀博士研究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至今记忆犹新。

正是从那时起,我更加坚定了中医药的文化自信与专业自信。博士毕业后,我有幸成为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一名教师,从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发展的15年,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15年。

一、跟名师,求真之路

跟名师,读经典,践行“求真之路”。“求真”,即中医经典的求真文、明真义,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医理的求原意、求真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医经典蕴含了中医名家筚路蓝缕的创新之路、岐黄有术的薪火相传之路,读中医经典如乘一叶扁舟,在时光之河里逆流而上,看中医在历史天空中云卷云舒,望中医在文化山川间蜿蜒向前。所有这些,赋予了读中医经典的渴望与温度。

跟名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的导师李灿东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岐黄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提出“以中医理论为基石,以四诊规范为前提,以辨证思维为核心”,尤其重视中医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提出状态是健康认知的逻辑起点,构建以状态为核心的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并深刻诠释了大医“德、道、学、法、术、器”的新时代特征,即大医精诚的医德,道法自然的医道,博古通今的医学,辨证论治的医术,与时俱进的医器。

基于导师“女子多郁、因郁促衰”的学术思想,我同研究团队一道,借鉴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进一步深入诠释“女子多郁、因郁促衰”的科学内涵。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明确了肝郁证是围绝经期抑郁的常见证型,以天癸渐竭、肾虚髓亏为关键诱因,以肝失疏泄、脑神失养为病理基础;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揭示了围绝经期肝郁证的易患因素与证候演变,丰富了女子多郁的病因病机;借助生物信息学、中药网络药理学等技术,初步阐明了围绝经期肝郁证的病理特点与药效靶点,完善了从郁论治的科学内涵;借助fMRI活体成像、活体荧光示踪等技术,初步探索了围绝经期肝郁证的神经环路与活体评价方法,为拓展中医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范式。

二、明志向,守正创新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讲,“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即要忠孝、仁爱、自利、利他。学医之路漫长且艰辛,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中强调,“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学医必须精益求精,正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大医精诚”所言,唯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者方能称为“大医”。

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力争新的突破。作为中医药学子,必须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引领着医学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学会“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医的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要做到“路遥而不坠其志,行远而不忘初心”。

三、建团队,科教融合

我所在教学团队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教育部中医诊断学虚拟教研室牵头单位。我们以强大的团队为基础,以完备的实验室为支撑,汇集多学科交叉人才,注重解决中医诊断学的薄弱问题、克服中医诊断学的脆弱环节、把握中医诊断学的虚弱节点,旨在解决制约中医诊断学数字化、智能化的瓶颈和短板。

借助多模态的教学方法,以“患者问题-临床问题-教学问题-科研问题”为主线,构建“教学-模拟-实践-科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建立PBL教学中心,形成中医诊断临床模拟训练的教学体系。以突出能力为导向,建立“评教-评学-评管”考评方式。以提高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能力为主导,以强化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为目的,采用循序渐进、多元评价的质控体系,从而保证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水平与质量。以深化专业内涵,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与教学团队,助力中医诊断学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教学团队重视科研反哺教学,加强科教融合、校地融合、产教融合,拓宽协同创新机制。以教育科学研究为抓手,促进科教互动融合育人常态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中医诊断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科研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教学优势,聚焦探索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规律、破解中医诊断学的教学难题、引领中医诊断学的改革创新。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驱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助力打造教育教学改革新成果,搭建师生教科研创新实践平台,建立双向互动的机制,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推动本科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项目挂钩,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的内驱力,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比赛。

在科研反哺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一个中心、两个坚持、四个强化”的教学理念,即以科教融合为中心;坚持育人为本、需求导向,坚持传承创新、改革驱动;强化课程整合,强化课程思政,强化教学队伍,强化服务社会。教师在科教融合中成长,学生在科教融合中受益,学科在科教融合中提升内涵。

四、学国学,培铸医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医与国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国学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文化素养,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和文化背景。中医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中医理论,有助于培铸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医学精神。

坚持学习——蓄势待发。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学历只能代表过去,学习力才能代表未来,作为中医药学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才能更好地弘扬岐黄之术。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书读多了,能读出智慧,参悟人生,明辨舍得。正如苏轼经历风雨之后所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强大的人之所以强大,并不是因为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好好爱自己,坚持做自己,慢慢沉淀自己,这就是培风,培育积累能量,就像《逍遥游》里的大鹏鸟,在等风来,蓄势待发。

不断成长——顺势而为。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在成长道路上,要像一棵树一样,一半在尘土里安详,努力向下扎根;一半在风中飞扬,努力向上生长;一半洒落阴凉,静心凝虑铸医魂;一半沐浴阳光,不畏浮云遮望眼。作为中医药学子,要在专业上成长、在认知上成长、在团队中成长,把眼光放远,把格局变大,把心胸拓宽。通过不断的成长,风雨兼程,披荆斩棘,一定会“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顺势而为。

综上所述,作为中医药学子,不仅是中医经典传承的塑造者,也是中医经典创新的践行者。我们要紧密围绕健康战略需求,聚焦新质生产力要求,结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李灿东】 ibZ4UnzkAPzI1NgoTI/diJCl/Eg8nSNN89JIH41PveqgXolwc0/vLMR7ByyWur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