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问道求真 砥砺前行

郑春松(福建中医药大学 副研究员)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已经是中年。回望来时路,满心皆澎湃。23年的中医药学习和科研之路,虽漫长而艰辛,但我坚持不懈、砥砺前行。从生活、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中医药困惑,到从科学研究中找到的答案,这个过程我用4个词来总结:好奇、探索、创新、发展。

一、好奇,开启中医药学习之路

我出生在福建省仙游县的农村,这里丰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小时候经常看到乡亲们用其防治疾病(如用车前草缓解泌尿道症状,用鱼腥草缓解呼吸系统症状,用金钱草治疗尿路结石、肾炎,用蒲公英治疗乳腺炎、扁桃体炎等),取得不错的效果。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中草药的神奇,也激发了我对中医药学习的兴趣。我一直在思考“这些草药为什么能治病”“为什么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作用”“是怎样知道这些草药能治病的”等问题。为此,在2001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果断选择了福建中医学院,并如愿被其中药学专业录取。在大学期间,我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学等课程,掌握了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开发等领域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了解了中药采收时间、产地、炮制、配伍等对中药质量及药效的影响,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开拓中西医结合科研之路

2005年本科毕业之后,我入职了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在药厂生产部、质量部、研发部的轮转工作,从中理解了“药材好,药才好”的道理。但是,由于当时福建省药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不足,整体科研水平偏弱,如何进行组方成药及其治病原理阐明、中药药效成分发现及构建与药效直接关联的中药质量标准等问题,一直在我心中缠绕。2006年4月,带着这些疑问,我来到了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领衔的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团队工作,在胡娟教授的言传身教下,学会了运用高速逆流色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红外光谱等现代方法,开展中药的提取分离及其质量标准研究,这些经历启蒙和培养了我的科研思维,使我从此喜爱上科研。

北京大学徐筱杰教授作为第一代分子模拟研究的开拓者,也是我们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成员。2006年5月至2009年11月,我有幸在其课题组进修和从事科研工作,学会了基于分子对接、化学空间、网络药理学等分子模拟方法构建中药成分的三维结构数据库、辨识中药的活性成分、分析中药化学成分的化学空间及配体-靶标空间分布、计算中药化合物-靶点作用网络的效率等前沿关键技术,从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多维度开展中药复方的治病原理研究,实现了在分子水平及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为此,我利用上述所学知识在福建省内率先提出“基于生物网络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理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申报了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资助(“基于透骨消痛胶囊网络药效模型的指纹特征研究”)。该成果建立了一种“中药指纹图谱与其网络药效相关联”的质量控制模式,可为闽产药材“福九味”标准化提供技术服务,也开拓了我的中西医结合科研之路。新冠疫情期间,专家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促进人民健康作出巨大贡献,这更加坚定了我在中医药领域持续深耕的信念。

三、创新,寻找治疗骨性关节炎“良方”

随着科研的深入,我意识到中医药要融入国际主流医学,不仅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中医药的疗效,以国际通用的语言解释中医药治病的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而病证结合就是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环节,是中医药融入国际主流医学的切入点。于是,在2008年至2015年,我先后攻读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分别师从我校骨伤科专家苏友新教授、刘献祥教授及美国休斯敦大学阮克和教授。在课程学习及跟师实践中,我掌握了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药物开发等方面的内容,为从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等多角度寻找治疗骨性关节炎“良方”奠定了基础。导师前辈们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也值得我学习。

为了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我开始从事组方成药及其治病原理的研究,于2008年加入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骨病研究团队,负责我校治疗骨性关节炎经验方透骨消痛颗粒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组方精简优化研究工作。但是,透骨消痛颗粒对于中医来说是一个中药大复方,对于西医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分子体系,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也非常复杂,若利用实验室方法对其分离纯化获得组分是非常艰难的,而研究其作用机制更是难上加难了。面对这个难题,我利用了徐筱杰教授的分子模拟学术思想,先了解更多关于透骨消痛颗粒组分的信息,利用分子对接方法探讨其可能的治疗骨性关节炎机制;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体内外实验工作,首次从分子层面阐明了透骨消痛颗粒的配伍规律、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发现了黄芩苷、迷迭香酸等一批可用于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新先导化合物,建立了中药活性化合物库,为分子中药的研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并基于病证结合及方证对应理论,针对骨性关节炎软骨下骨囊变、软骨退变之痿证特点,课题组提出治疗应以补肾柔肝法为主,实现了对其组方的精简,被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制成透骨消痛胶囊,成为临床上治疗骨性关节炎的院内制剂。此成果“透骨消痛颗粒治疗骨性关节炎的计算机模拟和实验药效学研究”荣获陈可冀院士-片仔癀药业科研奖励基金二等奖。在这个过程中,我很荣幸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福建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海外访问学者项目。

后续我参与了刘献祥教授主持的“基于本痿标痹核心病机的骨性关节炎系列研究”课题,通过化学空间、网络空间等技术攻克“治痿与治痹”“补肾柔肝与活血祛风”等相关性问题,直观回答了中医不同治法在骨性关节炎痿证、痹证中的应用和联系,为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方面提供了一个交融的可视化平台。通过团队多年的努力,也形成了以本痿标痹为核心病机的辨治骨性关节炎之新理念、新方案,该研究成果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我的科研能力,也为我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培养中医药青年人才

青年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关乎国运,关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担任学校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科研助手、中西医临床医学(力钧班)本科生的导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将其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指导的学生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分区赛(中南赛区)优秀成果奖-实验设计三等奖、第十六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10项奖项。未来他们将在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和贡献青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此,在科学研究之余,我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地助力中医药知识的推广,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学校开设“福建道地药材与中医药文化”“餐桌上的中药”等科普类选修课课程,并组织学生创办了膳食社,让更多的大学生学会传承中医药文化,探寻中医之美。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中西医结合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作为第五批青年中医药求真学者,我将以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发展为宗旨,以中西合璧、求真至善为目标,不忘问道初心,牢记求真使命,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思路,用现代科学进一步解读中医药治病理论和原理,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为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扬光大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刘献祥】 Gu/Ep4LKokM2LXS+4N/b4s0rPoP7/Xfg5P6JWv2wOvmy/beV289SnRsMg0CB6IG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