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当代中医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中医药的认知从固有思维向开放性思维转变,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方面也是从各个维度进行拓展,为此我们进行过许多特质性的改变。中医学在每一个时代都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体系,所以中医学是开放、包容、融合的临证体系,但是无论如何革新发展,以“道”为核心的中医学体系我们是无法剥离和割裂的,“道”是中医学发展所遵循的必然规律。“道”是对宇宙起源、变化规律、未来走向的整体概括,也是对于中医学发展的整体内核把握,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宗”。今就本人学习中医的体会谈谈中医学的求真之路。
中医学博大精深,进阶到每一个阶段感觉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记得我当时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全国唯一一所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感觉学中医无上光荣,同时也对如何学习中医产生了疑问。医学典籍浩若烟海,晦涩难懂,各种学术流派层出不穷,各领风骚,如何真正切入学习是我们入学时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第一学期,学校社团给了我们一个中医经典背诵小册子,上面涵盖了中医经典条文、经典方歌、经典规律。如果是家传中医,背诵是属于童子功的,而我们“学院派”则是从大一开始学习,通过系统背诵,学习了诸如《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濒湖脉学》等诸多典籍,同时对于中医学的基本知识也打牢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每走一步都感觉总是隔着一层薄纱,学懂了,但又没有学透,所以我们开始探究中医学开宗立派的底层方法论。
中医学的底层方法论就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这个阶段我们开始涉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我们从《道德经》开始学起,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门读物以南怀瑾的一系列著作为主,如《论语别裁》《老子他说》《禅海蠡测》《金刚经说什么》,详细地解读了传统文化内涵。然后我们去北京大学旁听有关国学的课程,特别是有一门叫“中观见与道德经”的课程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这门课程将佛家与道家知识融合,并突出了道家。记得当时我们坐着公交车到海淀区北大东门站下车,到站名称叫“中关园站”,我们跟师兄弟戏称:到“中关园”去学“中观见”,是“道”引导我来传道的。通过课程的旁听,我们慢慢梳理出从宋代开始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论,其实儒家的“吾道一以贯之”、道家的“致虚极,守静笃”、佛家的“空性见”是在不同角度对“道”的不同解释,这对我了解中医学架构非常有帮助。《黄帝内经》开篇是“上古天真论”,将中医学定义为“天人之学”,以宇宙之“道”为起点,衍生万物、衍生气候、衍生人类。“合于道”就是中医认知论、中医发展观、中医治疗法的归结点。学道贵专,学道懂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众妙之门”,并且我们学习了打坐,体会了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物我合一的境界。
学院派中医和师承派中医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隔阂, 但在传统的中医学习之路中,协调两者的矛盾点并且传承好学院派和师承派两大学问体系,青年中医人责无旁贷。学院派重视理论,以医理推动临证,师承派更注重临床经验,对于中医学的发展,我们要秉持凡是有利于中医学发展的、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学习,不能因为门户之见,师门有别而有偏见。为此作为学院派的我以临床优秀经验为主导,效仿叶天士拜十二师学习的典故, 先后拜入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学术流派、 三代御医赵绍琴教授传承师门进行学习,学习古今先贤大哲的用药经验、组方模式、临证思维,探求他们对于中医学底层方法论的理解。我总想打通中医学在学院派和师承派之间的隔阂,各取所长,将中医学发扬光大。
“以舌定证,证分虚实”“苔腻温胆,不腻杞菊”“纳差六君,黯斑血府”,朗朗上口的治病口诀,是师承派独有的特征性标志,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参合学院派探究病机的方式进行学习,在临床中可谓是如虎添翼。我常常想,老中医一生得来的经验如果得不到我们青年中医的优秀传承,往往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那么下一代人就要重新探索一遍,如果这样,那是我们新一代中医人的失责,因此青年一代要有紧迫感、责任感,传承发展好新时代的中医学。
对于目前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阶段,现在分述如下。
1.创新中医治疗尿酸性肾病和终末期肾病营养不良的方法。硕士期间,我围绕继发性肾病,对高尿酸性肾损害提出了从湿热血瘀入手,提出清热利湿与凉血化瘀结合治疗尿酸性肾病的创新治法。博士期间,我围绕终末期肾病营养不良的慢性消耗状态,主要研究了中医非药物疗法对该病的干预及其机制,为这种治法在京津冀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临床试验证据。研究成果集结在《“活血四妙汤”对高尿酸血症的作用及其延缓尿酸性肾损害的机制研究》《灸疗对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改善作用及对体成分的影响》两篇学位论文中。
2.对中医药临证模式进行研究,在中医学临证操作方法论层面作出回答。旨在探求中医学临证过程中所应用的思维模式,以求推进中医学临证实践模式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成果体现在《大数据时代下的中医临证辨治模式探讨》论文中。
3.引入西方研究方法探究中医学理论创新发展的脉络,启发中医学理论持续创新。旨在明晰且客观地呈现中医学新理论的发端和解决临床中实际难题的整个过程,主要成果凝结在《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中医养心理论历史考察》《唐容川“中西汇通”肝脏理论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论文中。熟练掌握中医文献研究的方法,特别是应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挖掘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脉络,我应用此研究方法参与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肝藏血主疏泄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中关于文献研究的部分,以该项目为基础申报的“‘肝主疏泄’的理论源流与现代科学内涵”项目获得了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中颁奖词中专门提到了知识考古学这一文献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为中医学文献研究开创了又一新思路。
4.2017年7月到2020年2月,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中医药优势病种及其文化本原研究,负责博士后合作导师张其成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项目)中子课题项目的相关研究,并且统筹安排子课题相关中期考核等事务。
5.2020年3月至今,博士后出站之后,我回到基层工作,进入甘肃省甘谷县人民医院,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负责对常见病例的日常接诊和疑难病症的中西医汇通阐释和攻关,并且在中医学诊疗客观化领域进行研究。
6.2020年,依托天水市“成纪之星”项目,围绕中医临床特征及经典特征,我们以《伤寒论》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深入挖掘、重点学习,形成了《中医临证思辨录》的相关内容,即《体悟伤寒论方》。为拓展沈氏女科在经典、经方方面的融合,以团队形式撰写科研论文两篇——《当前中医学发展的困局与出路思考》《沈氏女科“气水血”用药规律探析》,分别被《中华中医药杂志》《西部中医药》录用。我们完成了设计8000多人次舌诊图谱构成的舌诊数据库,为下一步推进中医诊疗客观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培养师带徒青年中医师1名,其经过1年的学习,在中医经典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参与了《体悟伤寒论方》的编辑工作。
获奖情况:论文《当前中医学发展的困局与出路思考》获得全国第七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征文活动卓越论文提名奖。
获得的学术荣誉及学术兼职:2018年9月,担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开发协会沈氏女科分会理事;2020年8月,获评天水市领军人才(第二层次);2020年11月,获评甘肃省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2021年6月,获评全国第二批青年中医药求真学者;2022年6月,获评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第一批),同年担任《中华中医药杂志》青年编委;2023年4月,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2023年7月,担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临床药学分会常务理事。
当前我在结合基层中医药条件,进入二站博士后(兰州理工大学与甘肃省中医院联合培养)进行中医客观化诊疗研究,试图以中医客观化指标为依托,将中医学推进到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时代。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邱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