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的求真之路

李 斌(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授)

真者,“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说文解字》),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张三丰真人云:“真者,实也,正也。”求真,是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返观内视,洞察隐微,内守阴阳,方谓得真。中医学的真旨为“合真之道”,中医学的当代医学属性和健康应用可定义为“合真医学”(闫志安,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我从初识中医到学习中医,再从领悟中医到热爱中医,我用自己的方式正行走在“求真之路”上,并会一直走下去。

我与中医药的情愫故事源于儿时,我既是中医神奇疗效的见证者,也是中医药这一座伟大宝库的受益者。我幼时与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祖父生前是一名基层全科医生,内、外、妇、儿各科均有涉及。中医药使用简单方便、价格低、效果好,在基层很受老百姓欢迎。老家山西的冬天颇为寒冷,记得有一次,我由于贪吃凉食导致腹痛腹胀,祖父简单几句问询和望舌查脉后便从中药斗橱中捡出几味中药熬煮,不出一天胀痛便消失;还有一年夏季,我在新华书店读书,因吹空调冷气突发荨麻疹,周身瘙痒,伴见不欲饮食、大便难出,也是服用一剂中药便恢复如初。暑夏季节的气候炎热潮湿,为了避免我上学途中发生中暑,祖父自己配置了消暑饮品,饮品的颜色澄清、味有回甘,学习中医之后我才知道这道饮品原来就是六一散(滑石、甘草)。每年立春之日,祖父会安排家中每人服用一包防风通圣散,说可以预防春夏之日生病,虽然我当时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如此医话故事还有很多,我少小时每次生病都是服用中药解决问题,打针输液次数寥寥无几。因为经常出入于祖父的诊室,我对中医治病有了初步的印象——中医真是个宝,谁用都说好!甚至有同学开玩笑地说:“李斌的身上有中药味,挨他近点就能不得病。”但我很好奇,这些平平无奇的草药是怎么解除疾病痛苦的?

因自幼受祖父耳濡目染的影响,所以我对中医药的兴趣浓厚,我于2004年考取山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药知识。至今还清晰记得,当我踏入山西中医学院的校门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位于太原市晋祠路89号老校区实验楼顶部的“求真”二字,简约但很有分量。经入学教育后我才得知,“求真”为学校之校训,意为解放思想,崇尚科学,遵循规律,实事求是。“求真”以追求真知、追求真理、追求真实、追求真人为内涵,冀师生、医护员工孜孜不倦,求中医之真谛,求学术之真功,求为人之真诚,求为事之真实。正是在“求真”校训的指引下,我开启了充实且快乐的本科学习生活,其间经历了学习中医的兴奋、懵懂和迷茫,也收获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拥有了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医术乃仁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大五实习期间,我有幸侍诊于多位山西名老中医,包括国医大师王世民教授、全国名中医贾六金教授、肝胆病专家罗国钧教授、中医外科专家赵尚华教授、脾胃病专家白兆芝教授等。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一次在罗国钧教授门诊的学习,一位农民工朋友担心医药费用太高,但又不知与医生如何沟通,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罗老马上明白了患者的忧虑,并告知其医疗费用很少,叮嘱其安心治病,待患者离开诊室后,罗老又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医生治病救人当有仁爱之心,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如此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经过5年的本科学习,2009年,我顺利考取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又开启了下一阶段的中医求真之旅。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灿烂的巴蜀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一代代的中医名家,培植了丰富的川产药材,积淀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我所就读的中医内科学学科创建于1956年,1992年获批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学科建立之初即汇集了四川中医界的一批享誉全国的名老中医,如李斯炽、彭履祥、宋鹭冰、冉品珍等,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明富、张发荣、雷德明、王再谟等名老中医作为第二代学科带头人,在中医内科的教学、临床、科研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在国内同行中享有盛誉。在如此积淀深厚、大家云集的优秀团队中,我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从事中医药防治老年内科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师从知名中医老年病学专家王飞教授,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顺利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期间,我不仅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四川省学业一等奖学金、“十佳学生”等奖项,而且我对中医的认识更加深刻,学会了独立思考,锻炼了学术思维,增强了学科自信。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我与《中华中医药杂志》的深深情缘。2015年4月10—12日,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暨“岐黄奖”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活动在福建中医药大学举行,经过前期的初评、网络盲审、中期评审及现场答辩4个环节,我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受聘为《中华中医药杂志》通讯员,这是对我博士研究生期间学习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工作的激励。在此,非常感谢参与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各位专家学者和《中华中医药杂志》的所有老师,感谢您们的辛勤付出,一等奖的获奖证书虽然很“轻”,但在我心里的分量却是很“重”,督促我坚定信念往前冲!

随着11年中医系统学习和思维锻炼的结束,我也完成了由学生向老师身份的转换。2015年,我博士毕业后留校参加工作,担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研室的专任教师,同时也是附属医院老年病科的一名临床医生,除了临床工作之外,还承担了中医内科学的科研和教学任务。针对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工作定位,我也给自己制定了“逐步走、侧重做”的10年规划——先研再教,反哺临床。闲暇之余,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小时候,中医药是如何发挥治疗作用的?如何用现代的语言把传统中医药理论说清楚、讲明白?我萌生了讲好中医故事的想法,但如何才能借助现代的技术和方法讲好中医故事呢?“10年规划”中的前3年重点定位在“研”,在博士阶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继续着眼于阿尔茨海默病这一老年难治性疾病,着力阐述其“痰阻窍闭”的病机实质,揭示远志散化痰开窍的作用机制,丰富中医“痰病”的科学内涵。至今,我的研究团队在开展“中医药防治老年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已有10余年的工作积累,尤其是近5年来重点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老年衰弱疾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10年规划”的中间3年,我侧重于教学能力的提升,完整听取成都中医药大学谭万初教授、张怡教授、李胜涛教授等中医内科学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时认真学习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胡鸿毅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薛博瑜教授的网络课堂内容,惊叹于各位前辈胸有成竹的姿态、收放自如的把控、诙谐幽默的语句,还有甘为人梯的精神。记得张伯礼院士在讲授中医内科学“心悸”一节时,多次提及中医药治疗心悸的绝对优势和良好作用,不仅鼓舞了课堂中的学生,我也受到了很大触动,这不正是讲好中医故事、走向求真之路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好方法吗?学习无捷径,用心方为真,《礼记·中庸》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019年我再次来到福建中医药大学,参加12月21—22日的第七届“中医药社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并荣获中医临床高级组一等奖和最佳论文奖,就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书记和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校长颁发奖状的一刹那,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的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和教学演示历经10个月的反复锤炼,其间我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教师工作,但在那一刻我明白,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感谢自己当初的坚持,感谢各位给予指导的领导和老师。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中医的灵魂是临床疗效。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医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与其说用“10年规划”的科研和教学来反哺临床,倒不如说临床才是我长期坚持探求的“求真之路”。每当我为患者解除病痛,换来患者满意和感谢的笑容,我的内心都是无比满足的。曾有一位72岁的女性患者因“不明原因舌苔发黑1周”前来就诊,经过2周的治疗(桂枝茯苓丸加味)后黑苔基本消除,患者专门挂号前来告知她的喜悦之情。还有一位25岁的女性患者因感冒后未积极治疗,出现了胃中冰凉的症状,伴见纳呆、乏力,经过10剂中药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后症状大为缓解,患者自叹:“应早点来看中医的!”后来我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习1年,因此需要长期停诊,多位患者得知后在我最后一次出门诊时特来送上祝福。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医生和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也很庆幸自己从事的工作是自己所喜欢的和自己能胜任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中医的求真之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和筑梦者,我经常和学生说:“如果你喜欢中医,那就放心去学就好了,不要有任何的疑虑和包袱,因为中医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王 飞】 Gu/Ep4LKokM2LXS+4N/b4s0rPoP7/Xfg5P6JWv2wOvmy/beV289SnRsMg0CB6IG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