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从小就在医院家属院长大的孩子,我自小耳濡目染,立志以后要成为一名医生。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我有幸跟随全国名老中医吕海江教授和国医大师唐由之教授学习眼科。在导师们言传身教的悉心教导下,我始终将患者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对待每一名患者。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我除了用医疗技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更会用真挚的情感关心对待每一名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他们点亮希望,送去温暖和光明。
2019年3月的一个下午,当时怀孕28周的我正在出诊,突然肚子发紧,紧接着裤子和鞋全被液体浸湿了,作为医生,我知道胎膜早破了。就诊的患者急忙帮我喊来了门诊护士,很快医务处和行保处的领导也赶来了,医院领导们紧急给我安排了院内的急救车,打算送我去孕期建档医院,但看着门外还有10余名患者在等待,我当时根本没顾上自己,坚持半仰卧位继续给余下的患者看诊,等看完这些患者,我才安心地躺在担架上,被同事们抬着坐上医院紧急安排的急救车,前往孕期建档医院,到了医院就被紧急安排剖宫产手术。就这样,孩子足足早产了3个月,出生时体重只有1kg,我都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孩子就因为呼吸窘迫被紧急送进了保温箱,从此我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每周一次的探视,只能隔着厚厚的玻璃远远看望那身上插满各种管子的孩子,我甚至都不知道他的长相。直到56天后出院,我才第一次见到他,那么小,我都不敢碰,但令人欣慰的是,出院后孩子一切都很健康,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工作多年来,加班加点、披星戴月似乎早就成了我工作的常态,我把守护患者生命和健康永远放在自己小家之上,无数个休息日我都在工作岗位度过,近百次收到患者感谢信及锦旗,我以真心真情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赞誉。
新冠疫情期间,身为一名有着1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第一时间前往疫情防控最前线。彼时我虽正处在哺乳期,但考虑到防控任务艰巨,医务人员人手紧缺,虽有不舍,我还是果断选择积极投身疫情阻击战。核酸采样时一度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厚厚防护服包裹下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我也毫无怨言,耐心细致做好每一项工作。
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护都是疫情期间医务人员需统筹面对的重要任务,这期间任何的紧急突发情况都要比平时有更多复杂情况和不确定因素,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都是极大的考验。2022年5月18日18点,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圆翳内障科,一场紧急的险情不期而至。90岁的马大爷在进行常规血压测量时发现血压高达200/80mmHg,血氧饱和度仅为65%,随后患者突发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躁动,随后出现昏迷、牙关紧闭、呼吸微弱的情况。虽不是这名患者的主管医师,但我还是第一时间与急诊科、内科医师在病房上演“生死时速”,共同实施抢救。在气管插管开放气道过程中,患者躁动,实施插管有困难,我即刻请来急诊及手术室护士长共同支援,顺利完成气管插管,并积极参与抢救。抢救过程中患者曾一度停止呼吸30分钟,危急情况下,我没有轻易放弃,仍旧积极实施心肺复苏,开展抢救,历时11个小时,顺利抢救了这名肺栓塞患者的生命,践行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生命至上的担当和使命。
2022年11月,疫情尚未结束,我主动请缨参加石景山区委派的内蒙古宁城县中心医院的对口支援工作,将年仅1岁和3岁的两个孩子留给家人照顾,只身来到寒冷的内蒙古。在支援医院闭环管理期间,和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并肩作战,为基层医院医疗技术能力提升做出个人的贡献。
支援期间,我积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针对当地患者疑难危重眼病高发、治疗手段不足、治疗费用有困难等重大难题,积极推广使用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毫针针刺、中药熏蒸、耳尖放血等方法治疗眼病。视神经萎缩是一种致盲性概率极高的难治性眼病,较为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起到相对确切的效果,给很多患病人群及家庭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我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当地以针灸联合中医药辨证论治诊疗,提升了此类疾病有效治疗率,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诊治路径,解决了基层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大眼病防治难题。我还首次开通了院内中医眼科会诊,以眼科科室为锚点辐射医院相关科室,打通了宁城县中心医院多科协作会诊壁垒,有效提升了患者一站式诊疗效率。
白内障作为当地首要致盲性眼病,一直是困扰百姓健康的难题之一,我积极推进院内开展白内障手术,成功为当地23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提升了当地的脱盲率和脱残率。
治病重要,防病更重要,在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的背景下,我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通过普及眼科知识,提升百姓眼部健康意识的方式,做好人民健康的守卫者。我曾多次赴河北、山东、山西等地进行科普讲座及义诊,参加各类义诊活动300余次。户外-20℃,我顶着寒风暴雪为当地群众进行眼科义诊检查,发放免费药品和中医药包,把关爱和健康带给当地的人民群众,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北京较偏远的校园里,我积极开展“中医药近视防控”的主题演讲,让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掌握正确用眼护眼的方法和理念。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将群众关心关切的健康知识撰写成科普文章,通过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公众对于眼睛的保健和防护认识。另外,我还积极参加健康快车公益慈善事业,并荣幸成为“2024中华健康快车光明行”的上车医生。
做医生这么多年,在与患者的相处中有很多欢乐时刻。白内障患者大都能在术后获得理想的视力。有位很可爱的老大爷,术前只有眼前指数的视力,术后第一天,视力即提高至1.0,本以为他会很开心,没想到他却失落地告诉我,现在他才看清家里养了好几年的白猫原来竟然是灰色的,并且照镜子时发现自己满脸皱纹和老年斑,根本不是之前自己认为的那般英俊。
欢笑之余当然也有很多的感动。五六年前的一次门诊,一位老奶奶因为眼睛磨痛来看病,通过检查,我发现她双眼睑结膜内密布大量结石,给她开了手术剔除结石治疗以及滴眼液,最后她在缴费的时候,打开层层包裹的手绢,发现钱不够,回来门诊找我,当时我正好口袋里有些零钱,就拿给了她50块钱。本来也没觉得这算什么事,也没想着让她还,没想到第二天她冒着小雨,专门带着老伴来还钱,当时我的心里很受触动,感觉医患之间的关系是有温度的,并不都是冷冰冰的。更让我感动的是,2023年下半年我出门诊时,80多岁的她佝偻着身子拄着拐杖又来了,本来以为她是来看病,结果发现她仅仅只是来看望我,颤颤巍巍地从手提袋里掏出了几包小米,说这是朋友送给她的,一共4斤,她觉得很好吃,特意留了2斤,乘坐了1个小时的公交送来,我瞬间鼻子一酸,连忙拒绝。在我看来,之前的帮助就是一个医生的举手之劳,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并且我的很多同事也都做过这类事情,却不曾想它对于一个老人竟是如此的刻骨铭心,我瞬间就意识到医生这个职业的神圣使命,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2023年,我被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授予“首都卫生健康青年榜样”“首都卫生健康爱心使者”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对我而言,是认可,更是责任。2024年,我又有了很多新的收获:获得了2项课题,参编了1部专著,荣幸当选某眼科分会的委员及副秘书长……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忠实践行“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的精神,继续向成为一名好医生的目标不懈努力,以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为宗旨,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守护科室每位患者的生命健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医疗事业努力奋斗!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唐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