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求真之路短文

孙东东(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副院长 中西医结合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抗肿瘤中药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教授)

一、心路历程

常存创新求变之意,涵养传承守正之志

2000年9月,我跨进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大门,学习中药学专业。自2004年起,师从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李祥教授,在李老师以及导师组方泰惠、蔡宝昌、段金廒、陈建伟、许惠琴等学术前辈指导下,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老师们那种“精研本草、朴素严谨、敬业奋斗”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我的研究论文先后获评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奖。自2014年起,我在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从事中医药抗癌研究,师承团队学术带头人、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吴勉华教授,同时在团队带头人、岐黄学者程海波教授引领下,围绕传承国医大师周仲瑛学术思想,协同创建癌毒病机理论,在恶性肿瘤中医辨治、现代科学内涵解析等方面不断学习实践,吴老师教诲我们,作为中医药人要常怀敬畏之心、常修仁爱之心、常立永恒之心、常守平淡之心,对此自己感悟受益颇深。20多年的学习工作体会主要有坚持传承守正中创新求变,树立临床基础转化协同观念、中医中药融通思维,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中医药问题,这或许是做好中医药研究的关键。

二、阶段性成果

(一)传承国医大师学术思想,协同创建中医肿瘤癌毒病机理论

病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恶性肿瘤作为威胁人类的重大疾病之一,如何传承创新病机理论并阐明其科学内涵是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也是中医肿瘤临床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实践,亟需肿瘤病机理论的创建及正确指导。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根据其60余年临床实践,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癌毒”学说,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传承该学说的基础上,申请人配合团队负责人程海波教授、学术带头人吴勉华教授,进一步研究梳理癌毒的概念与内涵,提出“痰瘀郁毒、正气亏虚”是肿瘤的主要核心病机,对癌毒病机的生物学基础开展研究,提出肿瘤微环境是癌毒病机的生物学基础,初步揭示了癌毒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为应用癌毒病机理论指导防治肿瘤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医杂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上;编写《癌毒:中医病机创新理论研究与应用》一书;创制一批抗肿瘤有效验方(专利号:ZL201410053527.0、ZL201410329063.1、ZL201510254002.8、ZL201510254342.0、ZL201510254816.1);获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专家共识(GS/CACM 276-2019)、团体标准(20211001-BZCACM)获得立项。

(二)阐释癌毒病机理论指导下肿瘤辨治规律,解析治法方药的科学内涵

结合临床实际,进一步解析并拓展癌毒病机理论对肿瘤临床辨治的意义与应用,探讨相应治法、遣药组方规律,分析有效方药的效应机制与物质基础,将为指导肿瘤临床防治、揭示癌毒病机的生物学靶标、探寻抗肿瘤活性成分提供依据。

1.癌毒病机理论指导下的恶性肿瘤辨治规律研究

(1)梳理癌毒病机理论指导下审证求机、辨证立法、遣药组方特点,结合态靶辨治等思想,提出并阐释抗癌解毒法、以毒攻毒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规律,初步构建恶性肿瘤的态靶辨治体系,为临床辨治肿瘤提供重要参考,研究成果发表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医杂志》上。相关论文获2020年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以消癌解毒方为例,分析癌毒病机理论指导下清热解毒法、化痰祛瘀法、益气养阴法等与复方大法针对肿瘤病机治疗的关键环节,如炎症免疫调控、肿瘤血管新生、脂质代谢、癌基因调控等方面发挥的不同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医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华中医药学刊》《时珍国医国药》《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辽宁中医杂志》上。

2.基于癌毒病机理论的临床验方及相关活性组分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1)针对大肠癌癌前病变关键进展期腺瘤癌变的核心病机“脾气亏虚、湿热毒蕴”,在癌毒病机理论指导下,团队创立“参白解毒方”。研究发现,该方发挥抑制腺瘤癌变的主要机制与调控miRNA表达、逆转肿瘤细胞EMT发生、降低肿瘤细胞干性、阻滞细胞周期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上。

(2)针对大肠癌中晚期的核心病机“脾气亏虚、湿热瘀毒”,基于癌毒病机理论,团队创立“仙连解毒方”。研究发现,该方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复发转移,主要机制与B细胞调控、减少TAM浸润、减少肿瘤血管新生、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Inflammation Research 、《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上。

(3)从上述组方中的黄芪、党参、仙鹤草、八月札、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连、苦参等药物中发现2个活性部位——八月札总皂苷、半枝莲总黄酮,10种活性成分——Eycloastragenol、Lobetyolin、Agrimol B、α-Hederin、4′-hydroxywogonin、2-hydroxy-3-methyl antraquinone、Worenine、Berberine、Trifolirhizin、Euphorbia factor L2,从调节免疫、干预自噬、影响能量代谢、抑制血管新生、促细胞凋亡等方面阐释其抗肿瘤分子机制,结果发表在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Cellular & Molecular Biology Letters Phytomedicine 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 Biomed Pharmacother Frontiers in Oncology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 上,获国内授权专利:ZL 201710507576.0。

(三)探究肿瘤病机生物学靶标,研制定肿瘤防治新策略

病机为疾病最本质的病理变化,系统阐释中医癌毒病机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揭示其对应或内在关联的致病机制,发现肿瘤病机演变中的重要分子事件,对于更好体现中医治病求本,丰富发展癌毒病机理论科学内涵,创新发展中医肿瘤临床辨治体系,开发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结直肠癌等肿瘤病机演变的生物学靶标研究与发现

通过对晚期结直肠癌湿热瘀毒证患者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血浆外泌体,以及正常健康人的血浆外泌体,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发现tRF-3022b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制,进一步阐释了tRF-3022b在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结直肠癌湿热瘀毒证肿瘤微环境的分子特征及关键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上。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对小鼠结直肠肿瘤组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调控B细胞是中药干预肿瘤微环境的关键靶标,研究成果发表在 Journal of Inflammation Research 上;通过研究发现靶向抑制SHP2可上调Ⅰ型干扰素信号,进而重塑肿瘤微环境,实现结肠癌的治疗,研究成果发表在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上;我们阐释了外泌体miR-101-3p的致癌特性,探讨101-3p-HIPK3轴与结直肠癌代谢稳态的关系,研究成果发表在 Frontiers in Oncology 上;通过研究发现,慢性压力扰乱肠道菌群,触发免疫系统反应,促进DSS诱发的结肠炎,研究成果发表在 PNAS 上;通过研究发现由CCDC85C介导β-catenin途径是抑制结直肠癌的重要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 Cellular Signalling 上;通过研究发现MK2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关键治疗靶标,研究成果发表在 Frontiers in Oncology 上;通过研究发现POLE的高表达与肝癌的恶性进展、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Journal of Cancer 上。

2.恶性肿瘤防治新策略研究

我们还发现“EPR效应”的潜在重要机制,提供了一种基于EPR干预肿瘤相关炎症的新方法,研究成果发表在 Nano Research 上;发现加载MCC950的PEV,靶向抑制血瘀斑块形成,降低局部炎症反应,为干预肿瘤重要病理过程提供新参考,研究成果发表在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上;研发一种集成光疗纳米平台,通过抑制应激防御系统和诱导铁死亡,克服光疗中因缺氧和高热而引发的肿瘤抵抗,实现了鸦胆子活性成分brusatol抗肿瘤提质增效的新突破,研究成果发表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上;构建一种由多分支金纳米章鱼核心和介孔聚多巴胺壳组成的新型纳米载体平台,在光和酸双重刺激下可实现CRISPR-Cas9的靶向输送和触发释放,通过下调肿瘤部位靶基因的表达,降低肿瘤细胞耐热性,从而促进细胞凋亡,研究成果发表在 Biomaterials 上;设计装载SNX10-shRNA质粒的纳米粒可通过TLR信号改善结肠炎症,研究成果发表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 上;发现小鼠口服NPs,易破坏肠道微环境,塑造适应性免疫反应,从而有利于结直肠肿瘤的原位生长,为肿瘤纳米制剂的研发提供借鉴,研究成果发表在 Nano Letters 上。自己参与编写了《榄香烯脂质体抗肿瘤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一书。

三、憧憬和规划

未来将在团队负责人引领下,带领课题组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肿瘤病学、方剂学)、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等建设要求,通过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不断创新发展中医癌毒病机理论,以理论指导消化系统肿瘤的中医临床辨治,揭示防治肿瘤的有效方药的疗效机制,创制防治肿瘤复方新药,研究解决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力争产出一批创新理论、行业标准、循证证据、创新药物等成果,为中医学等学科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近期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开展研究:一是传承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癌毒”学说,创新发展中医癌毒病机理论体系,开展理论指导下的恶性肿瘤临床辨治规律与效应机制解析。二是以结直肠癌为例,探究其病机演变相应证型的生物学基础,结合临床样本及数据,借助表型组学策略,整合单细胞测序及现代多组学等手段,开展肿瘤中医病机的现代科学内涵阐释。三是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下,聚焦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复发转移等关键环节,探究团队验方“参白解毒方”“仙连解毒方”等的药效作用机制。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李 祥】 r66VHpHjmxEWfhlOHITjp5hxRG31SHnGbQ7PSKG0GtJC5gqetPY5j/bItHU+Eb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