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道传承,求真不止;追光而行,仁心为灯。
春萌夏荣,秋收冬藏,四季轮转,万象焕新。纵使朝代更替似潮起潮落,岐黄之术却始终如皓月当空,熠熠生辉。遥想上古神农,亲尝百草,辨药性寒温;春秋扁鹊,望闻问切,开四诊先河;医圣仲景,著《伤寒论》,立辨证之纲……一代代医者,以仁心为灯,以仁术为杖,在历史的长河中,守护着苍生的健康与希望。他们的故事,如同璀璨星河中的明珠,闪耀着智慧与仁爱的光芒,吸引着无数心怀济世之志的后人,踏上这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医者之路。而我何其有幸,投身杏林,在这片救死扶伤的天地中,追随岐黄之光,步履坚定,矢志不渝。
驻足回首,我与中医结缘于少时。那时的我,身形瘦削,体质羸弱,又因贪食生冷之物,时常生病。母亲为此忧心忡忡,四处寻医问药,几经辗转,终得一位老中医指点,开出一剂调理脾胃的良方。母亲每日精心煎煮,药香袅袅,氤氲满室。经过数周调理,我的身体日渐康健,面色红润。
那些年,每当夜幕降临,我总爱依偎在母亲膝前,听她讲述杏林传奇。她讲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为曹操治头痛顽疾;说张仲景公堂看诊,冬至吃饺子;道孙思邈开棺救妇、悬丝诊脉……这些医者凭借着几根银针、几味草药便能化解沉疴的传奇,如同一颗颗神奇的种子,悄然种在了我心底。渐渐地,我开始向往那银针起落间的神奇,着迷于草药配伍中的玄妙,更被医者“大医精诚”的精神深深打动。每当路过中药铺,我总忍不住驻足,细嗅那混合着黄芪、当归、甘草的独特香气,仿佛能闻到千年医道的芬芳。就这样,一颗中医种子在我心中悄然萌芽。我立志:要成为一名能传承中医衣钵、济世救人的医者。
2000年秋,怀揣“悬壶济世”的崇高理想,我踏入了辽宁中医药大学的校门,正式成为中医学府的一名学子。在这片孕育岐黄智慧的沃土上,我勤奋刻苦,急切地汲取中医知识的养分。经过学士、硕士到博士的淬炼,我逐渐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博士生涯,于我而言,是学术探索的深度掘进,更是对中医内涵领悟的升华阶段。2014年,我撰写的Effect of Tongmai Huazhuo Decoction on apolipoprotein AI,apolipoprotein B gene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model ra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荣获“岐黄奖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奖二等奖。2015年再次以《基于肺虚络瘀病机理论的参龙煎剂颗粒剂对特发性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荣获“岐黄奖第六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优秀论文奖二等奖。而后,有幸参与《中华中医药杂志》社的“仁心雕龙”项目。2016年,我撰写的《中医慢性复杂性疾病科学研究与发展思路》荣获“首届‘放眼未来·仁心雕龙’十大中医药优秀论文”,2017年,以《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中药毒性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荣获“第三届‘放眼未来·仁心雕龙'十大中医药秀论文”。2018年,则以《中医临床思维模的科学构建思路和方法》荣获“第四届‘放眼未来·仁心雕龙’十大中医药秀论文”。这些经历,宛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在学术之路上前行的方向。凭借着对中医的执着与深入的钻研,我在该项目中崭露头角,获得殊荣,那一刻,内心的喜悦与使命感交织,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学术道路上勇攀高峰的决心。
在这一时期,我力求在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一篇篇论文的发表,见证了我无数日夜的辛勤付出与深入思考。我深知,学术之路的探索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誉,更是为了能让中医在现代医学的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在科研领域,我始终秉持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信念,积极挖掘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交汇的璀璨火花,探索两者融合的新路径。我曾有幸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势病种建设、辽宁省重点研发等多个项目,这些宝贵的经历赋予了我深厚的经验积淀与卓越的创新能力。继而,我荣膺重任,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及沈阳市科技局的多项课题。基于中医肺络病理论,我开展了关于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节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涉及人工智能、数据库构建、证候生物基础、院内制剂研发、标准制定等多个方面,致力于将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的精准治疗相结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让古老的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科研的过程中,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数据的分析处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我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着科研的真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多篇研究成果得以在SCI、核心期刊上发表,担任主编、副主编参与编写教材6部;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沈阳市自然科学十大成果奖等奖励20余项;拥有各类专利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其中1项成果已成功实现转化,如同科研之花结出硕果,为中医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
从医十余载,我始终秉持着“仁心仁术”的信念,视患者的病痛为自己的使命。犹记得2019年那次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紧急的广播声打破了机舱内的平静,一名乘客突发疾病,情况危急。身为医生的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起身前往救助。眼前这位女性旅客,面色苍白,颈项疼痛难忍,痛楚直抵头后,汗水涔涔,言语艰涩,伸舌无力,四肢僵硬,胸闷气促,种种症状交织,构成一幅紧迫的画面。我迅速介入,一边细致询问患者的病史,一边细致查体,逐一排除了急性脑血管病变与心脏疾患之虞。得知患者此前与他人争执,情绪激动,后被安排至机舱前部座位,我心中已有了治疗方案。彼时,针灸器械不在手边,唯有凭借中医穴位疗法,施以援手。我迅速利用机上氧气面罩为她供氧,同时指导其爱人按摩患者的颈部,而我则专注于按压合谷穴以缓解疼痛,内关穴以安神镇痛,人中穴以急救回阳……在这方寸之间,我以多年的临床积累为翼,迅速诊断,灵活运用中医急救智慧,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那一刻,飞机仿佛成了我的临时诊疗室,而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患者转危为安。最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机舱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地,无数生命受到威胁之时,我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抗疫的最前线。在抗疫斗争中,我与同事们并肩作战,日夜坚守。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发挥中医在疫病防治方面的优势,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用自己的仁心仁术,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医者的使命,那就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回首往昔,我深感自己无比幸运,能够师从国医大师周学文、全国首批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郑洪新及辽宁中医名师吕晓东教授等诸位前辈。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我如同一棵幼苗,在中医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在诸位名师的引领下,我不仅学到了精湛的医术,更领悟到了医者的仁心与担当。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中医薪火的重任,要将老师们的宝贵经验与智慧,如同传递火种一般,播撒给更多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后来者。
自2018年我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我也始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我深知,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是中医事业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了中医未来的希望。我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以及对中医的热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我指导的学生车艳娇撰写的论文——《中医临床思维模式的科学构建思路和方法》荣获“放眼未来·仁心雕龙”优秀论文。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我的教导下逐渐成长为优秀的中医人才,我心中满是欣慰,因为我知道,他们将接过中医传承的接力棒,在未来的医路上继续发光发热。
岐黄之道,悠远绵邈,吾将矢志于斯途,求真务实,追光逐梦,矢志不渝。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怀揣着那份对中医的炽热初心,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用我的知识、我的医术、我的仁心,去照亮更多人通往健康的道路,在岐黄之路上书写更加绚丽的医路追光篇章。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吕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