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的9月,怀揣着“大医精诚”“悬壶济世”梦想的我踏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门,自此进入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习生涯。当时的我并没有想到,会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年,从学士读到博士!
从对中医药懵懵懂懂的一知半解到对针药结合治病救人技术的惊叹,从对诊断治疗的专注到对学科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学习和思考,我走进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殿堂,走进了中医的临床,走进了科学研究的实验室,走进了研究报告的研讨中,走进了国际论坛的讲台上,走进了政策研究和医学教育的不断实践中……时间和实践让我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从一个学生,变成医者,变成师者。
叶天士说:“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是故学医不可不精,操术不可不慎,司苍生性命,责任重大。
当我们选择走进医学殿堂,进入到中医院校,就开启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征程。五年的本科学习中,既有中医课程,也有西医学教育,有课堂学习,也有临床医院的见习,在本科最后一年更是辗转于临床各科室的实习,同时还要面对考执医证和考研的压力。我最记得在第一次针灸课上,满头大汗下不去针的惶恐;更记得在局部解剖课上对生命的肃然起敬。北京冬天五点多的清晨,我在公交车站的冷风中嚼着煎饼,只为赶上七点开始的针灸门诊;半夜睡着突然被叫醒,跟着值班大夫处理急诊患者时的紧张心跳,是不断完善提升临床思路上的一次次成长与成熟。走在北中医校园里,每看到老先生们带着和蔼的微笑匆匆走进国医堂的身影,我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令我终生难忘的时光掠影。不仅仅是通过书本学习知识,更多是源于临床中的感受和认识,以及在中医药学府氛围中的浸润,使我不断从理科的系统思维逐步转换,深入认识着阴阳、气血、寒热温凉、五行生克……
到如今,我的桌台案头仍然高垒着讲义、医籍、指南等,我仍然得日日温习,反复思考,认识新遇到的疾病,查找可以尝试使用的治疗方式,寻找其起效或无效的缘由,学习好的经验和新的治疗方式。
随着时代发展,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科学研究是必由之路。如何用现代的研究方式探索、展现和阐释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给了我探寻打开中医药奥妙之门钥匙的动力。西医学研究技术的日新月异,将科学研究中医药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如何接轨国际,如何让中医药听得懂、讲得通,让古老而年轻的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我们这一代中医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中医药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自信,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句古医籍中治法的传承创新,在以屠呦呦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团队的科学研究中变成活生生的例子。从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解决了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的抗药性难题,惠及世界亿万人口,对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它完整地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精髓,也是现代中医药发展的航标。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我跟着导师们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的探索,有针灸技术的、疾病研究的、机制探索的、理论传承的,还有流行病学调查和心理咨询的。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一边摸索,一边前行。创新发展是为未来举起的火把,是让中医药不断完善和提升的关键路径。所以,中医药科研创新与中医药传承发展,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为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奠定的基石和铺好的道路。
我感叹生命的神奇,也惋惜命运的无常。曾经有一次心理咨询,同门姐妹们和一个抑郁症患者哭成一片,泪流满面。医者也是心灵柔弱的普通人,但是需要更为坚强地给予患者战胜病魔的支持。第一次收到患者的反馈,说“大夫我找对人了,吃了一周的药,症状明显缓解了”,从他们眼神里看到的希望和期待,可能是让我们更加义无反顾的最大的理由。临床永远使中医药人的初心不改,也是中医药人努力奋斗的最大的战场。无关乎学历、无关乎职称、无关乎中医西医、无关乎媒体舆论……只要治好了,疗效显著了,患者康复了,这个医学就胜利了。所以我们要重视临床,无论何时,不能做书本上的中医,不能做文章里的中医,要做诊室里、患者中的中医,要切实从客观的临床疗效出发,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最合适的治疗。
当年在门诊侍诊的时候,我非常敬佩老师们的耐心和涵养。当有一天,自己也独立走进了诊室,忽然就理解了老师们的感受。我会沉浸在望闻问切的诊治中,忘记去上厕所,忘记喝水,忘记吃饭,忘记了时间……即便身体疲惫,头晕眼花,但是内心是满足的、踏实的。每一次门诊面对的每一位患者,都是值得拥抱和鼓励的一个生命,简单的一个问候、一个微笑,也是对生命和职业的尊重。
一根针、一把草,怎么能起沉疴、疗重症?反复的临床实践和不断地钻研学习,一次次地跟诊总结,让我看到了中医药给予的惊喜。不断提升完善的中医思维,能更快、更正向地促进临床疗效,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什么是三因制宜、动态发展,什么是辨病和辨证结合。从畏惧到得心应手,再到敬畏和兢兢业业,是每个中医师的成长历程。我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在和一个个患者的交流相处中,不断看到自己,看到他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开启了解决问题的智慧,开阔了眼界和格局,慢慢体会到自己与患者的同进退、同感受,让所学的中医药的理论、诊疗理念和技术真正在临床中发挥好作用,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和发展。
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的10余年,我继续感受着中医药领域众多名师大家的魅力和优秀人才的熏陶,这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提升了对中医药的认识,尤其是深刻体会到经典古籍和临床运用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并不断提升,不由自主地兴起了追本溯源的念头。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理论,还是要回归古籍,研读经典,再结合现代临床的变化,加以传承和发展。将古籍经典背后的思想和思维消化吸收,转化为中医药诊疗中的气血津液,结合临证需求发挥好作用并取得疗效,这是一件难事,我们都在探索的路途中。就像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比如《伤寒杂病论》,绝不是仲景先生写出来就被大家奉为圭臬,而是经过百年千年无数医家的学习、实践、运用,经由临床检验后,疗效让其愈发璀璨,发展让其再被尊崇。“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通常说“半日读书,半日临证”,虽然不得有空日日坚持,但却是最朴实无华的要求。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医药的众多古籍中汲取千年智慧,从众多医家医案中寻找临床证据,利用好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好疾病谱系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真正融会古今、传承创新发展的中医药求真之路。
这大概就是我经历的20余载的中医学习、实践之路,普普通通但却扎扎实实,简简单单却又丰富有趣。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让我更深刻感受到了生命和自然界变化的力量,让我对中西医的诊疗逐渐有了更深的体悟,让我更想踏踏实实地走好这条道路,做好想做的事情。
感恩北京中医药大学领我进入中医药的大门,感恩中国中医科学院带我一路前行,感恩我的老师们身正为范,感恩平凡的经历带给我前进的力量!在继续前行的道路上,我将坚持学习,坚持探索,坚持传承,坚持疗效,坚持求真溯源,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初心不改。“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以此为勉,努力奋进!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图 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