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15周年之际,作为首届全国中医药博士优秀论文比赛获奖者,能够收到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邀请,撰写“求真之路”论文,我倍感荣幸。回想15年前,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在读博士,在导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参加了首届论文比赛并获奖。欣喜之余,我深切感受到了岐黄医术的博大精深,并坚定了探索岐黄医道的决心。博士毕业后,我有幸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一名医师,运用岐黄医术服务患者,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思考,获得理论的提高。探索求真始终是我在岐黄医道上学习和实践的指导思想。
中医进阶犹如行舟于浩瀚大海,探索求真是唯一的方法。“探索”是对未知事物的研究,多方寻求答案,是针对学术问题开展研究的基本方法。“求真”是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是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医学经历数千年发展,璀璨绚烂,医学名家灿若星河,医学典籍更是浩如烟海。导师犹如无边大海上的明灯,指引着我穿越迷雾,探索前行。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本硕连读七年制)完成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业。大学基础课程阶段,学校给每一门课程均安排了知名教授进行授课,教师阵容堪称豪华。教授们专业的讲解,为我奠定了扎实的中医学基础,特别是中医四大经典课程授课老师们的讲课,精妙纷呈。现在,每当我在临床上碰到一些现象,脑海中还经常浮现出当年背诵的经典条文和课堂上老师的精辟论述。
在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经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推荐,我非常有幸成为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花教授是中医肿瘤学著名专家,学术成果丰硕,提出了“调气解毒”防治恶性肿瘤的理论,并在全国率先主持恶性肿瘤中医预防的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花教授大医精诚、博古通今、医术精湛、德艺双馨,不仅在医学研究上对我精心指导,更在医德方面言传身教,诠释了“患者满意的好医生”内涵。我跟随花教授在门诊临证,深刻体会了中医扶正培本为基础的气机调节和解毒抗癌学术思想,并在花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对非小细胞肺癌虚证相关因素的研究。从营养不良的评价和干预角度,以生存时间为终点事件,探索中医药对非小细胞肺癌虚证的治疗作用。这一小型临床研究后续获得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项目的支持,并发表论文4篇。花教授通过一个临床研究,开启了我运用科学方法开展中医学临床问题研究,探求中医学问题答案的求真之路。
硕士毕业当年,我考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导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家孙桂芝教授。孙教授本科在山东医学院学习西医临床,工作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前身)参加了“西学中”班,并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孙教授学贯中西,学验俱臻,临床疗效卓著,提出健脾益肾作为扶正培本的基本治法,并以益气活血解毒治法为研究对象的干预措施,开展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功研制扶正解毒口服液、养胃抗瘤冲剂,深受患者好评,创造了优秀的社会效益。孙教授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的角度,指导我对恶性肿瘤类疾病进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构建,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以扶正培本为基础,综合益气活血、通络解毒治法,要求肿瘤的中医临证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衷中参西,灵活把握,以期获得最佳的疗效。孙教授的悉心指导,为我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精妙学术内涵,极大地开拓了我的医学认知,并将我既往所学的中西医知识进行了重塑,对我的医学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孙教授的指导下,我的博士课题从益气活血通络的角度,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表达水平探索了中医药在抗乳腺癌血道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毕业论文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健行科技创新特等奖。孙教授的悉心栽培,为我的中医求真之路开拓了思路,指出了可行的方向,使我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基本功。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工作满10年后,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遴选,我成为了全国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继承指导老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著名的中西医肿瘤学家朴炳奎教授。朴炳奎教授从事恶性肿瘤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理论精湛,医术卓越。朴教授提出的“扶正培本、解毒抗癌”治疗恶性肿瘤学说成为中医肿瘤学的经典学说,他成功研制的肺瘤平膏疗效卓著,深受患者欢迎,获得了优异的社会效益。朴炳奎教授指导我从肿瘤内科学的学科追求、中医学和西医学在肿瘤内科学中作用的异同比较出发,以中医内科学阴阳、气血、八纲辨证为纲,以西医学的诊疗常规、前沿进展为用,充分理解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最先进的理念为患者开展诊疗。此外,他还指导我从四诊现代化出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挖掘中医肿瘤虚证与四诊特征之间的关联,并建立肿瘤虚证中医疗效评价的平台和方法。该研究内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朴炳奎教授的指导,使我在中医求真之路上,能够运用现代前沿技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中医与科技结合,跨越时空,追逐真理。
在中医学探索求真的道路上,我是幸运的。在学习和实践中医肿瘤的不同阶段,朴炳奎教授、孙桂芝教授、花宝金教授3位中医肿瘤学界著名教授的精心指导、悉心栽培,让我树立了高标准的医德观念和严格的医学行为准则,同时为我奠定了扎实的功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教我学会使用中医、西医两套完全不同但又可以结合的医学思维,并结合现代先进科技,站在中医研究求真的最前沿。感谢三位恩师。
经典是历代中医学家们对中医学深邃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记录,是中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为代表的古代中医学经典,对现代中医肿瘤临床和研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开展中医学实践的理论源头,也是我们理解中医、学习中医、提高中医素养的必读书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学习阶段,老师们对条文的讲授和课后的背诵要求使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加工作后,观察到临床现象,使我加深了对经典条文的理解。有了临床阅历后,经典中记录的大量医案,成为我学习领悟古代医家高超诊疗手段的学习材料。通过对经典的不断重温和研习,我领悟到中医学是一门集天地万物于一体的学问,而经典是打开岐黄医道求真之路上一道又一道大门的金钥匙。
参加工作第3年,我对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科室安排我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进修。在我国顶级肿瘤学单位学习,使我掌握了规范化的肿瘤内科学诊疗技术,完善了肿瘤内科西医学临床思维,建立了规范的临床研究理念。
参加工作第7年,单位选派我前往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访学。在美国著名肿瘤临床研究专家Jun J Mao教授的指导下,我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开展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了SCI论文,并在美国传统医学年会上进行了汇报。在美国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西方文化对中医、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向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和交流平台。
参加工作第9年,科室选派我前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学习消化内镜技术,以增强我在消化道肿瘤诊疗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在全国一流的西医院,我学习到了消化道肿瘤早筛、早诊、早治技术,规范的内镜操作技术,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内镜下操作技术,提升了我对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理解和诊疗水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进修和访学,对我的现代肿瘤医学理论、技术具有极大的提高作用,为我在中医求真路上的前进提供了显著的助力。
总之,岐黄医道的求真之路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作为中医药传承人的一员,我们肩负着继承、创新、发展中医学的光荣任务。探索求真是中医学习、中医研究、中医临床、中医交流中的指导原则。回顾自己从参加第一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论文大赛、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一路走来的15年,是自己岐黄医道求真披荆斩棘、成长发展的15年。岐黄事业,利国利民。我将不畏艰险,探索求真,恪守师训,努力攀登。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花宝金、孙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