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盛夏,入学前初见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乔延江教授,交谈后带着满脑子的“近红外技术”“过程分析”这些对于我而言颇为陌生的词汇离开了乔老师的办公室,在科研之路上正式开启了求真之旅。自此,交叉创新赋能中医药发展的理念如同一颗种子深植于我的内心,从博士阶段深耕的光谱技术,到工作阶段探索和开创的中药制造测量和信息学新领域;从解决中医药生产某个单元的“小”问题,到面向中医药制造链诠释“大”问题,然后再到回应国家和人民造药需求深挖“真”问题,踏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浪潮,行中医药高质量求真之路。
在岐黄学者乔延江教授团队读博期间,我专注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方法在中药质量控制,特别是生产过程控制中应用的方法学研究,并在该领域内取得了多项创新的成果。本人博士论文《清开灵注射液中间体银黄液中黄芩苷含量近红外测定方法的建立和验证》有幸获评第三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该研究是本人应用近红外技术进行中药制造质量控制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原研中药清开灵注射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清开灵注射液中间体银黄液中黄芩苷含量的近红外定量模型,并通过AP分析方法进行了全面验证,显著提高了模型的运行效率和预测精度,创新了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此外,我还深入探索了过程分析技术在中药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对中药制造过程质量的实时监控,开发了光谱成像技术在中药制剂成分空间分布及均匀性研究中的应用。博士期间的科研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了学科交叉对于提升中药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推动中药制造数字化发展具有巨大潜力,是解决中药制造领域中诸多难题的潜在路径和可行策略。以现在的眼光回看我在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尽管还存在一定不足,但正是这些工作为我探索中药制造产业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我开展日后研究工作,带领研究团队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的底气与信心,让我在基于多学科交叉的中药制造数字化、智能化研究路上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
博士毕业后,我选择留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从学生到教师,真真正正地入局了中医药科研圈。我在乔延江教授的指引下,继续深耕中医药与现代科技交叉领域。有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经验和成果,我开始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信息学、生物传感等技术解决中医药发展的问题。而在从“青椒”(此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俗称,下同)到教授的求真之路上,我和我的团队在系统科学观和中医药理论的指引下不断探索、持续突破,以推进中医药行业创新为己任,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喜人成果。
一获“中医药十大进展” ——在国医大师王琦院士体质辨识理论指导下,我带领团队创建了一套集成半导体材料芯片、人工智能新算法、分子对接以及斑马鱼生物模式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基于中医体质的中药复方关键质量属性的智能辨识,为体质可分、体质可调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系列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再获“中医药十大进展” ——有了交叉创新的成功经验,更坚定了我的求真之心。基于多年与企业交流的经验,我深切地感受到中药制造面临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的迫切需求。针对中药制造过程中的“测什么、怎么测、如何控”等关键问题,突破中药生产过程多工艺单元传递、多传感器在线控制与信息融合等中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以传统制剂大蜜丸为先行示范,我们成功创建了我国首条大蜜丸智能制造生产线。系列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这些年来,我专注于“传承岐黄之道,融汇‘智’造之新”,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岐黄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成果相继发表在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 Biosens.Bioelectron. , Journal Of Industrial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 Green Chemistry 等国际权威期刊。作为第一完成人/主要参与人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岭生物医药青年奖、陆婉珍近红外光谱青年奖等奖项,获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最美抗疫先锋团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我们所提出的中药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入选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中国智能制造科技进展15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核心研究理论和技术汇编为专著《中药制造测量学》《中药制造信息学》,制定团体标准8项。此外,自己担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多项社会兼职。
在求真之路上,我不仅感受到交叉创新带给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无限活力,同时也意识到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和教学-产业融合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筑造交叉人才高地 ——自己在接任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一职以来,带领中心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基于前期“中药有效成分虚拟筛选技术”“中药有效部位高效分离技术”和“中药药性配伍设计技术”,融合中药制造在线控制、中药制造信息、中药生物传感等关键技术集群,创立和发展具有特色鲜明的中药制造工程交叉学科。形成了一支融合中药学、中医学、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团队:中心现有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万人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3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北京科技新星5人等。
聚势产教融合平台 ——在人才平台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考虑桥联起教育-人才-学科。2023年,我积极响应国家医学攻关的重大需求,深入契合健康中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教育强国战略要求,聚焦中医药行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参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主持建设中药智能制造工程平台,带领团队重点突破中药制造单元在线监测关键技术、中药制造多单元传递关键技术等5项关键技术,搭建符合GMP标准的中药传统制剂中试产线,解决中成药生产工艺落后、药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打通产、学、研多环节,一体化推进中药智能制造科技攻关、中药交叉人才培养和中药智能制造的新学科建设。
在科技的辅助下,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更加科学化、精准化。同时,中医药的人本关怀和整体观念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温度和深度,使得科技创新更加贴近人民的需求,增进民生福祉。
续写中国方案 ——依托国家产教融合平台和教育部工程中心,占据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有利背景,我将继续攻克中医药交叉创新技术,注重交叉人才团队建设。以质量为先,瞄准中药质量提升的痛点问题,保障中医药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以产业为重,深挖中医药行业转型升级要点问题,切实为国家和人民“有好药可用”提供保障。
拓展国际界面 ——中医药的交叉创新不局限于地域,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与交流。团队充分发挥地处北京国际交流中心的优势,近年来通过参与博鳌论坛等国际活动,加强与蔡司等知名外企合作的多种模式,将团队特色的中国方案推向国际舞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在中医药交叉创新过程中找寻求真之路,这必将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同时也是一条充满机遇的道路。作为新时代的中医药人,将继续秉持中医药发展的使命感,掌握中医药创新的纵深感,为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新体系、新阶段贡献新方案。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乔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