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年岐黄针灸求真之路

刘 密(湖南中医药大学 副院长 二级教授)

一、知“针”情——开启传承创新的针灸求真之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自1997年踏入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大门,我就向专业启蒙老师提问:“经络是未解之谜吗?中医针灸能否成为打开人体健康的密码?”带着这些疑问,开启了我的针灸求真之路,而今已在这条路上前行20余载。求真之路是一条绵延不绝的征途,需要始终怀揣对新知识的好奇与热爱,更需要名师的指导、引领。

我师从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第五、第六、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常小荣教授,2008年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常老师不仅是一位享誉国内的教学名师,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常老师崇高的科研精神、充沛的精力、名师的个人魅力等,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她常教导我们“有为才有位”,青年人需要“厚积薄发”“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提醒我们“待人要真诚”“心胸要宽广”,告诫我们“态度比能力更重要”等。她还常常提到,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薪火相传,三四代人的发展,逐渐积淀并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湖湘针推精神”:①敢为人先、锲而不舍、执着创新的奋斗精神;②精诚团结、同舟共济、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③提携后学、与人为善、感恩图报的奉献精神。

常老师对我的培养倾注了无数心血,在博士和博士后阶段,我陆续成为了国家“973计划”项目灸法研究专项和腧穴配伍研究专项的研究骨干,以上2个专项都成为了科学技术部的优秀结题项目。2011年,我撰写的《针灸与缺血预适应“第二保护窗”》一文入选了“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我也被《中华中医药杂志》社聘为通讯员。只要有机会,常老师就让我参加各种国内学术会议,甚至让我在国际学术会议进行交流,鼓励我登上大会主席台进行论文汇报,不仅使我增长了见识,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2010年10月,我参加了韩国釜山国际针灸经络研究学术大会并进行优秀论文汇报;2010年12月,常老师派我参加中德科学中心资助的德国柏林夏洛特医科大学“针灸研究方法学”学习班,第一次接触到“假针刺”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设计的理论;2011年我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Electroacupuncture at the Renzhong(DU 26)and Neiguan(PC 6)acupoints repairs the DNA of Nervous tissue supplied by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rats];2012年10月,赴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参加国际针灸经络研究大会,并获论文一等奖;2013年6月,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10月,自己获“第十届湖南省青年科技奖”;2017年8月,我更是荣幸地担任了中国科协第313次“针灸学科热点与难点问题”青年科学家论坛的执行主席。以上成绩与我之前所得到的培养密不可分,这种来自团队的力量与精神也不断激励着我。因此,我也会将“湖湘针推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正面引导、影响我的学生。

二、精“针”术——踏上精益求精的针灸求真之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导师的引领下,我致力于基于临床的灸法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索过程,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和交叉研究。这样,既可以深入到细胞、蛋白质、基因等水平,从微观角度解析灸法效应的物质基础和实现过程;也可以通过代谢组学、肠道菌群等研究热点,从宏观角度全面揭示灸法所表现出的多层次、多靶点调控模式;同时,物理学、影像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技术也可以为系统、全面阐释灸法的作用机制提供可靠的保障。近10年来,自己的4个科研项目连续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这一过程中,团队取得了3项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一是“艾灸的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从“效应物质-代谢功能-调节通路”方面初步揭示艾灸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分别获得2015年教育部和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是“艾灸温补脾胃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从临床评价、信号转导、神经通路方面,揭示艾灸温补脾胃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获得2018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是“中医艾灸温通温补关键技术及应用”,构建“艾灸温通温补”理论技术体系,制定湘艾质量评价标准,促进灸疗设备的研发应用,并获得2022年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在灸法作用机制的研究中,有几个关键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第一个问题与针刺得气类似,艾灸得气也是人体穴位的经气被激发的表现。但是目前针对艾灸得气的研究较少,对于艾灸“得气”的客观量化指标还没有定论。因此需要找到艾灸“得气”的客观评价工具,以明确艾灸得气与临床疗效的量效关系。第二个问题,不同施灸温度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效应差异机制也亟待进一步解释。此外,如何规范和确保灸材质量也是灸法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系列研究,我们确定了艾绒燃烧特性关键参数,利用现代仪器对不同品质的艾绒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为艾绒的质量评价和真伪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我们制定了湖南省针灸学会团体标准《灸用艾绒》,为湘艾的种植、加工、储存和使用提供了规范和标准,助力“湘艾”成功入选湖南省道地药材目录。与此同时,我们率先提出灸用湘艾分级标准,一等品的艾绒施灸时温度高但持续时间短,可以用于化脓灸(瘢痕灸),这可以保证在火力猛烈程度达到施灸效果的同时,施灸所需时间与其他品级艾绒相比最少,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在进行非化脓灸(无瘢痕灸)时,需要燃烧时火力温和、刺激量轻且持续时间长的艾绒,此时二等品的艾绒可以满足其需求。

三、懂“针”医——迈向“一带一路”的针灸求真之路

循梦而行,向阳而生。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近10年来,我曾到德国柏林医科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阿联酋迪拜女子医学院、美国密西西比大学,以及韩国釜山、土耳其安塔利亚等地区进行学术访问。2015年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与西班牙莱昂大学联合开设“艾灸Moxibustion”课程(50学时),选取我们编写的《图解中国灸疗技法(中英双解)》作为授课教材,受到外籍学员广泛好评,扩大了中国灸疗技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018年10月,湖南省针灸学会专家团队配合中国针灸学会组织“2018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张家界)峰会”中医药特色灸疗体验活动,共接待了意大利、黎巴嫩、菲律宾、克罗地亚、俄罗斯等国100余名外宾,并赠予外宾《图解中国灸疗技法》(英文版)50余册,我们还收到了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的感谢信。2019年11月,我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2019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土耳其安塔利亚为举办地)上汇报了《“一带一路”让中医针灸走向非洲》一文。2022年7—9月,我们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为津巴布韦培养了本土针灸人才共12名。以上一系列活动,通过中医学的交流合作可增进民心相通,助推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下,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22年,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2024年入选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未来,我将紧紧围绕中医针灸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积极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平台,汇聚各方智慧,集中力量开展针灸科研攻关工作,并致力于针灸临床成果的转化应用。未来的工作重点,一是立足针灸医学科技创新;二是挖掘马王堆典籍精华;三是加强针灸康复服务能力;四是开展针灸推广对外交流。

针灸求真之路,它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但正是这些跌宕起伏的经历,构成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珍惜这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求真之路,勇往直前,不断探索学习,在这纷繁世界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常小荣】 0M8hnuafuAT+CZaffRg6NRrt0g4kp9M3++8ZGK+2eWMbTSSN9oYIYk6tOTliRZm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