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守正 求真 结果

林明欣(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教授)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已传承九代),深受祖母及家父影响,自幼浸润在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中,从小便跟随长辈们学习望、闻、问、切之术,聆听着他们讲述那些经典的医案和精妙的医理。在漫漫的“求真”路上,我逐渐领略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传承这份智慧的责任与使命。中医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哲学、一种生活的智慧。因此,我不断深入地研究中医经典著作,探寻其中的奥秘;同时积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科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在“求真”路上,我也历经了数次的疑惑、困顿与突破,不过正是这些挑战与考验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精髓与内涵。在此过程中,我也有幸得到诸多明医的传授,以及许多志同道合的前辈和朋友们的无私帮助,这让我在“求真”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实践,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粗浅的临床经验与心得体会,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作了重要铺垫。希望通过对自己“求真之路”的总结,能够让更多人分享我的体会与收获。

一、守原创思维之正

1.坚守中医原创思维

原创思维体现了中医独特的诊疗理念和方法,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原创思维主要包括象思维、圆运动思维、整体思维。王永炎院士在《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重始源泉》中指出:我们要牢记中医药的原象思维,认真启动学科建设的原创性,深刻吸取过度西化的教训,兼容并蓄,实现“我主人随”。我认为“正”有三义:一是迎难而“上”;二是适可而“止”及“止”于至善;三是一身“正”气。因此,在学习和实践中,我始终秉承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态度和精神,坚持遵循中医原创思维,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逐渐领悟中医的精髓。

首先,通过理论学习深入理解中医原创思维,掌握基础知识与应用法则;积极开展中医原创思维研究,如系统梳理圆运动思维及象思维的出处、内涵和应用等。这不仅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需求,也是回应中国思想界、哲学界、文化界诸多层面质疑的需求。其次,临床实践是检验和深化中医原创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临床实践可以加深对中医原创思维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在临床上应用“象思维”治疗白血病、淋巴癌和肺癌等,均取得较好疗效。对于其中一个基于“象思维”治疗的白血病案例,我有粗浅的临证体会:白血病就像“水土流失”一样,原来河水很清澈,后来被癌细胞占领了,河水变浑浊了。应该如何治疗呢?一方面,我们需要固护河流源头的“植被”,可以“四逆散”为基础方,让泥沙不再流到河里;另一方面,河里的泥沙要沉淀到河床,可用“炒决明子、白茅根、桂枝、陈皮”等通过大便、小便、汗、痰等有形之物排出去。如此,“植被”固护了,河流也干净了,白血病就有望治好了。对于该案患者,我调整了3次处方,做了3次骨髓穿刺(均有原始数据可查),骨髓细胞学检查中的“原幼细胞”分别为83.0%、0.5%和0,前后19剂方药让“原幼细胞”归零,诸症显著改善,患者转危为安。

2.深挖中医宝库精华

中医的宝库包含了深厚的医学理论、独特的诊断方法以及丰富的治疗手段,这些精华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为西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以“命门学说”为切入点,以“小切口、大纵深、高站位”为基本原则深入挖掘命门学说中的精华。

首先,选“点”。我在博士阶段总结出“临证贵在温元阳”的理论,是为初步探索命门学说的“缘起阶段”;在博士后阶段提出“守邪之神在命门”,开启重点关注命门学说的“缘续阶段”;在正式工作后进入开展命门学说专题研究的“缘定阶段”,在此阶段总结提出了“万物生长靠太阳,人类健康守命门;命门为五脏六腑之主;命门学说为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的命门”的观点。其次,连“线”,即系统梳理命门学说的发展源流。从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两宋、金元、明清到新中国时期,命门学说的发展经历了发轫期、成形期、突破期,在明清时期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并在新中国时期孕育了第二个高峰。再次,铺“面”。围绕命门学说开展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交叉研究4个方面的深度研究。最后,立“体”。通过命门研究“三部曲”(《命门学说理论研究与临床发微》《命门学说临证方药求真》《命门医案求真》)构建命门研究“理、法、方、药、用”体系。此外,我还认识到,在深挖中医宝库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求知的精神。完全掌握中医宝库中的精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

二、求生命规律之真

1.上下求索,共寻生命之道

在求真之路上,我有幸得到陈士铎、章次公、朱良春、陆广莘等名医的启发与指引,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求索、继承和发扬中医精髓的道路。

陈士铎著有《外经微言》,提出“五脏皆由命门所主”“命门为十二经之主”“命门为水火之府,藏先天阴阳”等,治疗上主张“命门之火宜补不宜泄”。这些观点对我将命门理论和临床实践融会贯通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我基于《外经微言》及其所载历代命门理论的论述,融合《内经》及后世医家命门理论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命门理论传承脉络及其临床应用,形成专著《命门学说理论研究与临床发微》,并发表多篇与命门相关的T1区期刊论文。值得强调的是,《外经微言》亦载:“命门为十二经之主,《素问》不明言者,以主之难识耳……秦火未焚之前,何故修命门者少,总由于不善读《内经》也。”此语道破中医治学的门径与误区,至今仍振聋发聩。

同时,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研期间,有幸多次聆听国医大师朱良春的讲座,其善从“命门”论治疑难杂病,推崇《黄帝内经》“杂合以治”理论,让我意识到临证贵在“守命门,崇合治”;朱老之师章次公注重明辨病机,强调药随机转,让我体会到“辨病机”乃辨证论治之核心。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师从章次公)提出中医治病应“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我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工作后,陆老的学术思想也启发我始终坚持以“健康”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与优势;同时,我也参悟到“生生之根”在“命门”。在上述先贤的引领下,我逐渐将自己的核心学术思想凝练为“守命门·辨病机·崇合治”。自从我担任章朱学派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工作站主任后,更是将“守命门·辨病机·崇合治”贯穿于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中。

2.交叉融合,探寻创新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先进生产力的作用,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而科技创新需要加强交叉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知识层面的交流与整合,更是创新思维的碰撞与融合,这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在开展学术研究过程中坚持以下3个方面:①学科交叉,催化创新:利用数据挖掘等信息学技术研究历代医家的命门理论临证经验,总结和解析诊疗规律;结合现代生物学技术,深入剖析命门的科学内涵。②团队融合,协同创新:组建包含中医学、西医学、信息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覆盖的全国“命门研究共同体”,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作用。③知识共享,促成创新:本着“共建,共享,共赢”原则,建立一个可完善、可共享、可推广的“命门学说公共知识库”,使各项研究成果迅速融入公共知识库中,推动命门学说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我主持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基金“中医基础理论数据库建设”项目,同样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举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之力,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院所、学会、高校进行多学科交叉、多团队融合,共同建立了一个可完善、可共享、可推广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公共知识库,使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各项研究成果同样迅速融入公共知识库中,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目前,标志性成果《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发展报告(2010—2021)》已经发布,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并指出该报告是一部系统性回顾、分析总结和述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研究进展的著作,学科特色鲜明,具有权威性、代表性、时效性。

三、结命门研究之果

1.深耕细研结初果

我围绕“守命门·辨病机·崇合治”这一条主线,初步构建了完整的命门学说“理、法、方、药、用”体系。目前,取得以下研究成果:①编撰3部著作(《命门学说理论研究与临床发微》《命门学说临证方药求真》《命门医案求真》),获得朱良春、陈可冀、吕仁和、韦贵康、伍炳彩、施杞6位国医大师的题词/寄语;②发表《〈黄帝内经〉“圆运动思维”探微及妙用》《基于“命门火衰”论治肺癌》《中医临证须“识机”》等5篇《人民日报》科普论文;③发表9篇T1区期刊学术论文,围绕命门内涵、实质、功能及其与寿夭、脾主运化关系等内容展开论述;④主持9项各级科研课题,从命门理论、方药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⑤组织1次面向全国的“命门研究”专题组稿,最终8篇论文成功被录用发表;⑥举办1次面向全国的专题研讨会,即第五期求真讲坛暨《中华中医药杂志》“命门研究”专题研讨会,共邀请20余位汇报专家,旨在守正传承命门理论精华,融合创新命门临床应用;⑦参加了1次中国-东盟博览会主旨演讲,聚焦“养生贵在养元阳”,做主旨报告“阳光旅行,健康人生”,听众多达118.38万人;⑧初步构建1个立足北京,辐射全国的命门研究共同体,团队成员来自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等。

2.砥砺前行开新篇

虽然在命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团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我也深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道路仍然漫长且充满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继续砥砺前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探索命门理论的深邃奥秘。

首先,我们团队要对已取得的成果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包括对命门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以及实践应用的全面梳理。通过此过程可以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可借鉴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命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其次,我们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根据当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深入研究命门理论体系,又要关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最后,我们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研究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命门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在求真之路上,我们还要注重培养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素养,为命门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目前,在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我们会顺势而为,继续以“搁置理论争议,面向临床应用,强化协同研究”为原则,以“守命门·辨病机·崇合治”为主线,将其在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保健中一以贯之,旨在守正传承命门理论精华,融合创新命门临床应用,充分发挥命门理论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

结语

如何“求真”?为人,求真心;处世,求真诚;治学,求真理;临证,求真效!中医博大精深,我即使穷尽一生,也只能参透其皮毛。我们有幸成为中医事业的传承人和守护者,理应怀揣敬畏虔诚的态度,秉承科学严谨的精神,全力做好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使中医基业长青。苍生大医,始于仁心,成于仁术,止于仁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因此,我们一定会对标国家战略,面对行业需求,发出“中医声音”,讲好“中医故事”,贡献“中医智慧”,提供“中医方案”,为“健康中国”大计和人类健康大业谱写新篇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真”!

【特别鸣谢指导老师 朱章志、李赛美】 2N7Hr/7mKcBuQk8rsu2TW8YltB3/P0DWWuhmcDT2nclZzO26FtyO0RHmWGA4Ys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