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生产、生活和与疾病做斗争中积累的医药智慧,它凝聚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母体中产生的复杂性科学,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延续至今的珍贵硕果。它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世界医药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和瑰宝。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医药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它是中医药学认知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全面体现和具体表达,是中医药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思想基础,影响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中医药文化的引领和推动,需要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的培养,需要一代代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中华文化自信、热爱中医药事业的有识之士的传承和发扬,更需要中医药学教育的理论支撑、方向指引和工具指导。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医学、科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学科和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和发展趋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中医药人才,我们需要站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新高度来思考和审视中医药文化教育和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理论和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药文化学的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和关注。我们结合实际做了大量理论与实践工作,在中医药文化学的内涵与架构、理论与认识、形式与内容、历史与现状、传播与传承、实践与应用等诸多方向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学界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我们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理论著作,以及校本教材、创新教材和规划教材,为系统发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发展并壮大起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借鉴西医高等教育经验,借鉴中医药学特点,中医药高等教育实现了由传统单纯的小规模、民间师承,向大规模、国家办学的现代化院校教育转型。这一转型使得中医药人才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实现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职前、职中和职后等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衔接,创建了现代中医药学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新模式。近年来,我国逐渐建立起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办学形式多样化、教育层次丰富化、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新格局。60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迫切,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我们急需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药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还有现行中医教育模式与传统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之间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中医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不足、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不强,中西医结合还面临一定的挑战等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思考,找到破解的途径。
当前,学界已在中医药文化教育价值、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中医药文化与人文教育、中医药文化融入基础教育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如实验班、书院、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医派传承室、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等,推动了现代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改革了传统教学方法,优化了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高等教育范式。目前,我们在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教育资源,从中医教育史中发现中医教育规律,并在教育学中细致地寻找既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又尊重高等教育共性的契合点等方面做得还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
为探寻传统中医药教育与现代教育最优化结合,我们立足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学为根基,在中医药文化学和高等教育学基础上,尝试从教育学角度对中医药文化教育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从理念论、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实践论、德育论、教师论、科研论、管理论、评价论、传播论等方面构建中医药文化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学术架构。
编委会
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