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程序

综合课程设计的各种模式,中医药文化教育的课程开发程序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确定开发原则

确定开发原则时,我们需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学生发展和中医药知识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此为课程开发的关键,任何课程开发都绕不开这三者的考量。社会需求涵盖了家长、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期望,是课程开发的外在驱动力;学生发展需求则是课程开发的内部基石,更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同时,我们还需兼顾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且这种系统性必须契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在处理三者之间关系时,我们应依据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的特性,对其中一两个方面有所侧重。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发应聚焦于满足中医药学生发展需求,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应侧重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中医药学生发展的需求往往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契合。此外,我们还需注意不同主体对课程开发的关注点各异,需各自充分考量。

(二)了解有关需求

所有课程开发皆以需求为根基,了解需求能够使课程更具针对性。这关乎目标设定与课程评价,并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发中医药文化教育课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广泛收集信息,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和院校实际情况等。

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涵盖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期望。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课程的兴趣点、学习需求及未来职业规划,都影响着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设计。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现状,决定了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

(三)制订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基本要求,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的范围较广,可以是指整个院校教育的总目标,可以是指某一学段的共性目标(对某些学段学生的素质要求),即一般目标,还可以是某一门学科教学或活动的目标(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即特殊目标等。

以中医药文化课程为例,课程目标应从总目标到一般目标再到特殊目标,逐步细化。总目标要高度概括,如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整体认知与认同感;一般目标要针对特定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素质要求,如让中学段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脉络;特殊目标则要具体到该门课程,明确学生学完课程后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如能准确阐述中医药经典著作中的核心理论。不过,无论具体到哪个层面,此时的目标仍然是原则性要求,比较笼统。

(四)选择课程内容

我们要根据课程目标及社会和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中医药文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需兼顾知识逻辑性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

从组织的类型看,可以分为分科组织和综合组织两种。综合组织包括合科、融合、广域、核心等多种形式。从具体组织技术看,有直线式系统性排列与螺旋式排列两种。直线式系统性排列指课程内容中每个课题或知识点,按照特定逻辑顺序依次排列,如讲授中医药方剂的组成原则;螺旋式排列指同一课题或知识点反复出现,但每次更为详尽、广泛、深入,不断融入新的知识素材,如同螺旋上升,比如对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学习,从初步了解到深入研读,逐步拓展知识深度与广度。在实际的内容组织和教学过程中,纯粹的直线式和螺旋式并不存在,两者总是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对于中医药文化课程,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螺旋式排列的组织方式更利于他们理解与吸收知识;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直线式系统性排列的组织方式可助力他们构建更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实施课程检测

课程检测的实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实施本身的评估,例如课程评估、教师表现评估、学生表现评估、院校和课堂环境评估等,在评价结果方面,主要包括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课程的可行性等;二是课程开发活动的评估,具有工作总结性质,涉及开发原则是否合理、目标是否达成、实施过程管理是否到位、课程检测方式是否适用等。全面评估可以为后续课程优化提供依据,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课程的质量。

二、课程开发的类别

(一)国家课程开发

国家课程开发由国家主导、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制订全国性的中医药文化课程方针,引领课程发展方向;决定重大课程改革举措,推动中医药文化教育创新;制订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基本要求;制订全国课程标准,涵盖教学标准与评估标准,规范教学与评价;确定必修科目,保障中医药文化核心知识的传授;指导、检查地方课程的实施,确保全国课程体系的协调统一;批准地方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鼓励创新实践;制订高等中医药院校招生考试体系,指导招生工作;明确授权项目的管理权限,保障课程开发工作有序推进。

国家课程开发具有显著特点:一是课程开发基于国家权威,采用集中式管理,以中央决策为主导;二是已编制的课程教材包含丰富的文件资料,体现各科目专家的专业意愿,且教材使用由未参与编写的教师负责,评估工作则由外部专业评估人员和监督人员承担;三是课程开发覆盖范围广泛,对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基础框架。

(二)地方课程开发

地方课程开发的主体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育行政机关。这些教育行政机关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和实际情况,对地方中医药文化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进行调整和指导。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制订适用于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及必要的课程标准,体现地方特色与需求;拟定本校的课程改革计划,报请教育部批准,确保改革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指导、检查各级课程管理工作,保障课程顺利实施;制订考试实施办法,指导医师考试等相关工作,为地方中医药人才培养与选拔提供支持。

我国地方中医药文化课程开发,以全国课程标准为指导,融合当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和区域特征,反映当地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素质发展提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发的课程既能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作为院校课程发展的基础,推动地方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为当地教学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三)学校课程开发

学校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基于学校的实际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它包括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研制本校校本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的课程标准,确定必修与选修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制订属于本校的重大课程改革方案,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

三、校本课程开发

(一)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既可以加强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还可以拓宽和充实学校的课程资源,培养中医药合格人才。开展和实施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是弘扬传统文化,其二是加强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近年来,中医药在我国的地位不断提升,其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医药在维护健康、防病治病方面及饮食、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医药的精神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1.编写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教材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编写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教材,首先要确保教材的专业性和地域特色。中医药文化教材的编写人员需具备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不仅要广泛阅读中医典籍,还要加强与相关专家的交流和探讨。编写教材时,编写人员应邀请权威的中医药学专家进行指导,同时根据国家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编写。

2.设立中医药文化教育学选修课

学校设立中医药文化教育学的选修课,加强选修课师资队伍建设,聘请具有教育学和中医药学两大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

3.开展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实践活动

学校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肩负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使命。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通过编写教材、设置选修课、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校园氛围。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既要在理论上突破,又要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教师和学生应围绕“传承中医药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 t2Kgq1mfZ6oIOWYaps0gaX2+bEJNrc2sZZAa7i2rnXcHEaQlJzRdboTBc6D6KZN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