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艺术的实质是教学艺术与其他艺术相区分、能够独立生存的内在规律或基本特征。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掌握多种教学技术和技巧,并按照美学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与实践。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艺术与教师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有着密切关系。这既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教学艺术展现出的创造性、审美性等特征,可以通过综合手段实现陶冶、转化和愉悦等教育作用。虽然中医药院校是专业院校,但不能“重专业、轻人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教学艺术的培育和训练势在必行。
形象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和音响等方式对专业教材进行处理,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教学艺术的形象性符合中医药院校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教师从形象思维入手,借助语言、表情等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教学艺术的形象性重在以形感人,生动直观。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具有提高智力、调理心理健康、消除疲劳、激活思维和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教学艺术的情感性体现在师生之间,教师的教学要充满感情,全心全意地投入教学,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情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具体的情境,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以情感影响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也是教学艺术的突出特点。教学艺术同其他艺术相比更具有独创性,因为教学艺术创造的“产品”不是一般的物品,而是富有思想、个性和情感的人。这就要求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要因人而异,进行创造性加工。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具体体现在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等各个环节。
审美是一种艺术的基本特征。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美学科学。我们经常说,“教得好,教得美”就是教育的美。有审美的教学,会让学生心生喜爱,从而产生乐学、好学的效果。教育的美来源于两个层面:一是学科教学的内在美,比如各中医药学科的教材,既有思想美、形式美、有功能美,又蕴含形象美、情感美等;二是表现形式的教学之美,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巧妙、协调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实现教学之美。教师语言优美、语调抑扬顿挫、表情生动、举止洒脱和教具美观等,都能让教学呈现出美的效果,给人美的感受。
教学艺术的功能是指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各种作用,是教学艺术存在并得以发展、完善的内在依据。教学艺术的特点和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基于对教学艺术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教学艺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化的教学应情理并重,具有全面的潜在教育功能。教学中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等,都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看似没有刻意传授什么,学生却能学到很多知识,一切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教学艺术的陶冶功能启示教师,为了让教育深入学生内心,必须自觉加强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养成和训练中医药思维。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充分发展自身能力。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在教学中,凭借优雅、自然且亲切的教态,生动、幽默又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建立起良好的个人权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尊敬,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外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使每一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思路,为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其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艺术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育功能
教学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艺术熔铸于整个教学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语言塑造各种听觉形象,用直观教具塑造各种视觉形象,用巧妙的提问、生动的讲课和准确的示范让学生产生审美感受,接受审美教育。具备教学艺术的教师,能够将知识、修养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自身的教态、表情和板书让学生在听课中领会到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生活美,进而发展审美创造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2.德育功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抓住人的爱美心理进行道德教育,是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教学艺术在以美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热爱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使其在学习中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体育功能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情感性,能引起学生愉快和欢乐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生理活动。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浓厚、心情愉悦、减少疲劳,有利于身心健康。教学艺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感,使其懂得美的规则,为塑造美的形象提供了依据和条件。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做到有张有弛,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中劳逸结合。
4.智育功能
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凭借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内容、亲切自然的教态、风趣出众的语言和严密科学的论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习干扰,提升学习效率,发展学习能力。具备教学艺术的教师,常常会使教学内容具有适当的难度,既不是让学生“伸手可及”,也不是“可望而不可求”,而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鼓励学生思考,这有利于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发展。
导课也称为开讲或开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教师结合科目特点、学生实际、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因素,设计恰当且富有艺术感的方式方法,把学生引入特定的课堂氛围,以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导课艺术即课堂导入的艺术,是教师在新课开始时,通过精心设计的方式方法,将学生迅速引入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的教学技巧。
1.温故导课
新知识往往源于旧知识,因此“温故知新”的转变式引导,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导课方法。在温故导课中,“温故”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颠倒主次,喧宾夺主。
2.悬念导课
所谓“悬念导课”就是在新的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制造悬念,以此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设疑布阵,营造悬念式的导课,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思维很有作用。
3.趣味导课
趣味导课是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和板书,以及直观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让学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入教学佳境。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概述中医药专业知识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讲授有关的生动有趣的短小故事、中医药幽默笑话来导入课程;或采用生动有趣的板书来导课;或使用直观教具演示来导课;或巧妙地设计动作性或娱乐性活动来导课。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一种集中和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是一节课顺利进行的保障。组织教学不仅要在课堂开始时开展,更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如何将所准备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将其合理、有序地组织起来,是当前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组织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三是善于利用教学反馈,组织教学。
1.准确清晰,具有科学性
教学语言必须准确规范,教师教学语言表达的内容应该是准确无误的科学真理,能使学生对客观事物形成正确认识,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给学生以清晰透彻的知识信息。
2.言之有序,具有逻辑性
教师讲课语言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句句连贯、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具有内在逻辑性和高度概括性,用少而精的语言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教材的书面用语进行加工、提炼时,也要注意教学语言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所用的字、词、句应是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师讲课不应搞烦琐哲学,拖沓冗长、絮絮叨叨式的说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不佳。
3.生动活泼,具有趣味性
教师上课时,语言应生动活泼,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叙述和形象描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插入一些小故事、小幽默,以及发人深思的成语典故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其注意力,促进其积极思考;同时也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活跃课堂气氛,减少疲劳,变“苦学”为“乐学”。但是,乌申斯基曾提醒教师:“在学习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有趣的,一定有而且也应有枯燥无味的东西,应当教导学生不仅去做有趣的事,而且要做无趣的事,即为了完成自己的责任而做的事。”所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要为了趣味而趣味,不能为了追求生动形象而流于庸俗、低级或哗众取宠,要做到生动有度,活泼有格。
4.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
教师不仅要掌握语言艺术,还要掌握说话技巧。教师讲课时,要区别教材内容的轻重,确定教学语言的节奏。教师在课的开头要短而有“疑”,短而有趣;课的结尾应短而有“情”,短而有味。结尾若要有力,可优先考虑以仄声字结尾;结尾若要有余味,可优先考虑以平声字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