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环境是由许多不同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教育环境,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活动中客观条件和主观要求的有机结合。
从广义上讲,教育环境是指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条件,既包括物质条件,也包括精神条件。这些条件可以作为独立的子系统存在,其组成部分各不相同,比如,社会体制、科技发展、家庭状况、家庭成员、朋友等。从狭义上讲,教学环境包括院校的教学活动场地、教育设施,以及学风、师生关系等。
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时间和空间等多种物理要素。空气、温度、光、声、色、味等都是影响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物质条件。一方面,教师和学生在生理上的差异会影响他们的感受。另一方面,物理条件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比如,教室里清新的空气能让人头脑清醒、心情愉快,能改善教学效果;反之则会令人头脑发昏,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教学器材是院校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校园设施包括:校舍,如教室、图书馆、办公室、实验室、食堂、宿舍,以及各类绿化设施等;教学过程所需设备,如课桌椅、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电化教学设备、体育器材等。教学器材作为教育环境中的关键环节,不仅可以通过完善来制约和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水平,其外部特征还可以对学生和教师产生教育作用。可以说,教学器材是院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总体而言,教育是一种信息的传递,院校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育信息。同时,院校通过不同渠道接收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制度和社会组织等社会信息。校园并非封闭的,而是对社会敞开的,并通过多种途径与社会沟通。在这些沟通活动中,信息交换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在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信息通过网络、电视、杂志等媒介涌入校园,对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恰当地利用信息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大有裨益;反之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是由人的情感、认知、行为等因素组成的。在院校的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都与教育息息相关。
校园风气是指校园里的一种社会风气,是院校集体行为的集中体现。校园风气既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一所院校的学风、教风,甚至是领导班子的作风,都离不开校风。班风是指学生在长期的交流中形成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趋向。班风一旦形成,就会对整个班级的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课堂教学活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无论是校风还是班风,都表现出一种精神氛围,这种精神氛围成为一种规范的力量,影响着整个团体的生活,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约束和向心力。因此,班风、校风对集体成员的制约归根结底不是依靠行政法规、组织纪律,而是依靠群体规范、舆论和内聚力等看不见的力量。
教学环境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其自身独特的组成和特点。它是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院校培养目标、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而设计、建设和组织的。因此,在环境建设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遵循教育的准则。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要求,对教学环境进行适当调控,汲取有益于中医药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元素,排除和抑制与之不符的因素,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由于教学情境的主体和客体要素是在追求真理、掌握知识和发展身心的共同目标前提下,通过一定的选择、提炼等方法,将各种环境要素进行净化、加工。因此,与其他环境相比,教育环境很难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不同的教学情境因素体现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教学环境的导向作用是指通过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集中发挥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育环境是根据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定需求,与国家教育方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定要求而构建的,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与价值取向,旨在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需求与期待渗透于校园的各个环境要素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约束力的精神气氛,它不仅引导学生的思维,还规范其行为和塑造其人格。教学环境的这种引导功能,对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环境的凝聚作用是指教育环境能够将师生群体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一种对校园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教学环境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特殊场所,师生普遍对校园的教育环境具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教学环境的陶冶作用是指良好的教育氛围能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从而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高尚的品德。教学情境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种感知和体验,是生动的微观社会情境。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并非强制,而是将教育融入一个生动而美丽的环境之中,通过外在的、物质的、无形的和精神的综合因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化。一个人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充分认识并发挥它们的作用,积极利用教学环境进行道德教育,对提高院校的教育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教学环境的激励作用是指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是优秀的班风、校风和学风,它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造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动力,可以推动院校积极运作,鼓舞师生的士气,团结师生。
院校的教学场所是师生长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在一个干净、无污染、无噪声和教育设备齐全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身体健康能够得到保障。此外,在教学环境中,教学环境中是否拥有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互助关系,都会对学生的精神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因此,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
教学环境的美育作用是指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学是人类的一种高尚心理追求,对于一个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而言,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校园的自然美,教室的装饰美,教学中的创造美,师生的仪表美、情感美、语言美等,都会对学生的审美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不同的教学要素进行协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课堂管理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它融合了科学性与艺术性。要做好这一工作,教师除了要了解课堂教学的规则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并掌握一定的课堂管理技巧。加强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管理虽不是课堂教学本身,但它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课堂管理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以下作用。
1.促进作用
课堂管理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上的合理需求,创造积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维持作用
班级管理的维持作用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下,课堂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的有序状态,并在此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