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和纽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具有重要地位,起到关键作用。在教学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很多种。我们对“教学内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内容是在人类文化中被挑选出来的、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的、基础且必要的文明成果。因此,广义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指关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所传授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狭义的教学内容是指在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课程计划是指导性文件,规定了院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的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及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对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的编写等起到制约作用。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实践的主体是教师,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联系二者的中介是教学内容。即教师把按教学计划呈现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来认识世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通过教学内容来传递与理解知识。离开了教学内容,教师就失去了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学生就失去了认识客观世界的必要中介。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实现教学功能和开展师生活动的基础和依托。在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与作用都离不开必要的信息,这些信息都集中在以教科书或教材为主要载体的教学内容中。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学内容是他们共同的语言领域,是建立联系的根本。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素材,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对象,无论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复杂,它们都离不开教学内容这一桥梁和载体。
教学内容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主要是通过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能力和思想认识的过程。学生从教学中获得的知识是教师精心挑选的,是源于实践又超越具体实践局限的精神财富。它们蕴含在教学中的感情因素并不是单纯的情绪性因素,而是充满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会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其向着高尚的情操方向发展,并非停留在相对贫乏的感官层面上。教学内容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中展现的智慧因素,使学生不必经历先人的挫折与失败,就能直接体验到顿悟或豁然开朗。在行为方面,教学内容中提供的技能(包括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和规范,大都是经过特定技术检验或被社会实践证明为合理的,是学生学习和形成规范行为简洁而有效的范本。
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管有多种途径,但通过教学活动向年轻一代传授文化知识,是最主要、最快捷的方式。年轻一代通过对人类已有文化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使得人类文化成为真正有意义且充满活力的文化,并推动其不断更新与发展。尤其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更是离不开教学。如果没有教学,那么由人类文化、个体认识及整体社会发展三者构成的链条就会中断,导致已有的文化难以得到有效传递。
教学内容是对已有经验的选择和加工,不应存在孤立于社会、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服务。未来的社会生活既是现在生活的延续,又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期待。实现这一期待,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积极推动,而这种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
人类的知识总量日益增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甚至被形象地称为“知识爆炸”。将人类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精神财富,不仅使人类已有的知识得以传递,而且使得新一代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从而推动社会实践不断发展。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持续适应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筛选和整合出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需要以科学性、基础性和时代性为基础。
1.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表述规范、观点准确和论证翔实上。对于教学内容选择而言,科学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科学是影响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的判断力尚不成熟,如果教学内容不够严谨,就会导致学生的认知偏差,从而走上错误的道路。特别是对于大学中医药专业的课程设计,一点都不能马虎。
2.基础性
基础性涉及对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的仔细选择。所谓“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内容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价值观念,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药工作者和传承人为宗旨;二是教学内容要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3.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在教学内容上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反映当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同时融入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过时的内容正在逐渐被新的时代淘汰。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增加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和实质性突破,让学生了解最新、最前沿的资讯。由于教学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要注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制约教学内容的因素众多,那么如何筛选出最重要、最值得学习的内容呢?探讨制约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因素尤为重要。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都对教育、学生和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院校课程设置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并能反映正在变化的社会实质。院校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注重社会的价值导向,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来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内容。
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参与者,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社会、面向生活,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职能,使院校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选择教学内容还应该考虑到让学生更广泛地了解社会、接触患者,掌握解决社会实际中卫生健康问题的基本技能,较好地发挥出社会效用,实现院校教学的更大价值。这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生活实际和需求。
2.受教育者
教学内容最终要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因此我们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需求、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特点等,这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一方面,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基于人实现自我需求的内容才能真正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这也是制约教学内容选择的因素。心理学研究显示,掌握语言、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性时期对中医药学生认知中医药、弘扬中医药、热爱中医药和发展中医药大有裨益。这要求我们不能超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应根据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3.知识本身
知识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是不同时期的教育家都会关注的问题。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就是知识,系统的学科知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知识具有传递人类科学文化成果和技术的功能,因此知识的系统性和丰富性成为制约教学内容选择的因素。人类科学成果和技术越丰富,医学专业知识越系统,为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内容的选择而提供的容量和范围就越宽泛。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要求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内容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和新趋势,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信息。
中医药文化的教学内容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中医作为一门医学学科,我们通过对中医本质的了解,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中医的逻辑体系。二是从实践出发,我们能够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评价中医疗法的疗效和中华文化的合理性。从区域和文化层面来看,中西方医学分别代表了各自的本土知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同一门学科可能有不同的理论和语言表达方式。三是中医是一种生命哲学,强调生命的一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