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原理,任何教学原则都侧面反映了教学活动规律。因此,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师生教学活动要求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原则古已有之。例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等论述。《学记》也曾提出“教学相长”“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等。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朱子大全》)“熟读而精思”(《读书主要》)“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规类编》)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提出先示实物,后教文字;先举例证,后讲规则。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原则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价值,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教授给学生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塑造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医德水平和专业认可度。
1.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中医药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充满了辩证思维。许多有经验的学者认为,只有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指导教学活动,才能“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许多教师讲授理论课时,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自觉、自然地向学生传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
2.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专业教学
教师要想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专业教学,就要熟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中把思想教育渗透进去。现代青年学生思想敏锐,见识广博,对国内外现状都有一定认识。他们喜欢独立思考,反对空洞说教,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结论,但他们渴望得到信任,渴望了解祖国,希望为祖国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光辉发展历史和巨大医学成就,以及医学、科学界著名专家的成长史等开展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用发自肺腑的激情和语言,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3.医德教育
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学习医学基础课的阶段,教师要开展医德教育,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杜绝不良的医德倾向,明确救死扶伤是医德的基本原则。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对学生心灵的污染,坚持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
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环节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教学过程本身特点和教学任务规定的,也是教育目的要求的。
教学与发展的统一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这是涉及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大事。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多不等于能力强,但是二者又紧密联系。在目标明确、组织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而学生能力的发展又为他们创造条件,以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提高,就能进一步感知和理解教材内容,在实际运用中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中医药教学中的各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各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知识为基础,发展其基本技能。只有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学生认识活动为特点,以我国的教育目标为依据。学生所学习的书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大多是前人长期实践的总结。学生通过实践习得的知识属于直接经验,但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不可能亲自练习一切。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性质及未来职业需求等,在日常学习中突出强调实践意义,充分锻炼其实践能力。学生要牢牢把握专业实习机会,强化书本知识;要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锻炼专业技术和技巧,发展专业能力,为以后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基础,受学科知识内容制约,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目的。教师将多媒体等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具有提高学生兴趣、深化课堂教学等优势。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各种中药药材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并理解各种药材,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一词源于《论语》,孔子曾在《论语·述而》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现代教学理论中,启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思考,拓宽学生认识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求索,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课堂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旨在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运用知识与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现有因素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诱发灵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遵循学科的逻辑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来进行。这一原则是由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规律所决定的。每一门学科都拥有其严谨的逻辑结构,从而形成其体系。例如,医学基础课、临床课及专业课等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另外,从基础课到临床课,再到专业课,也构成了一个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联系的完整系统。同时,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即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从低级到高级、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中医药专业的初学者对于教材接受困难一直是困扰教学的一大难题,影响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因此,中医药理论教学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是由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对象决定的。
渐进和有序的进步原则需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条件相结合。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极为深远,教育不能脱离环境,必须与所处的环境相结合。渐进和有序的进步原则是教育实施的规律之一。人类思想的形成依赖于教育的引导和对环境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思想教育必须与环境相同步。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共同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教师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任务和不同要求,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来传授知识,根据教育对象情况制订教学设计,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他们积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