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弗里德曼的态度形成理论

在社会心理学上,身份是一种心态的过渡,即个人自觉地接受自己所认为的模范人物的观点和理念,从而使自己的观点与其保持一致。弗里德曼的心态界定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关于外部事物的认知因素,包括有关事实、知识和信念等心理因素,而其他的认识因素则是其态度的基石;二是情感因素,即对态度客体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估及其所引起的感情,其中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情感因素不仅对认识因素有作用,还会对其产生影响;三是行动取向,即对态度客体预先做出的回应,其行为取向因素还会对未来的态度客体产生影响,但并不能等同于外在的表现。这三个步骤都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认可程度离不开这三个方面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二)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理论体系

赫尔巴特主张,以伦理为根基,以道德为基础,以心理活动为依托。教育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的传授,以使其能够辨别是非,培养其人格,培养其除恶行善之德。他认为,只有在这个观念中,我们才能把它概括为伦理,道德是人之终极目标;德育的重点在于“内心自由”,即个人的愿望、倾向等服从于理智引导的善行。“完善”是一种调整自我意愿以做出准确判断。

他将教育目标分为两大类型,即伦理目标和选择目标。教育的真实目标是伦理目标,即人们在从事任何行为时必须实现的目标,无论你以后做哪种工作,都应该具备某种完美的品德。根据赫尔巴特的学说可知,明确的目标和与之相伴的意志,都要在人的头脑里形成,以便“将一切随意的欲望都驱逐出去”。

(三)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景认知与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学者马斯洛和罗杰斯共同创立的。它的基本思想包括: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知识构建;学习是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过程;在现实环境中,学习是一种积极探索和思考活动;研究是社区活动的社会化;从周围到核心的学习方法。这一学说主张在情境中建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与现实情境的密切关系。它的核心是学生主动参与写作,并在各种情景下进行知识的构建和磋商。根据中医药专业与实践特点,环境认识与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对中医药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一)阴阳学说

中医药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与中医药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阴阳理论来解释人体生命与健康现象,以指导诊察疾病、辨识证候、探求养生和防病治病规律的方法论。相较哲学之阴阳,中医药之阴阳少了很多哲学思辨的意味,更加强调与医学相关的特定内容。对于中医药理论体系,阴阳学说不仅仅是方法论,更是直接参与理论构建与临床实践中。例如,在传统哲学中,阴阳的相互转化是重要的规律,广泛适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在医学实践中,阴阳转化几乎能够诠释“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一系列具体的病理变化,专门用于解释寒热证候的真假问题。又如,五脏六腑之阴阳与其生理功能紧密相关,心阳为心之阳气,具有温养心脏并激发、振奋和推动心之运动的生理功能;胃阴为胃的阴液,对胃具有滋润、濡养作用,是维持胃纳食、化谷的生理功能及正常通降的物质基础。

(二)五行学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五行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五脏观念来源于五行,同时五行也是五脏观念的基础。五行生克论构成了五行学说的基础,并将五行学说提升为一种形态学分类法来说明天地万物相互影响的动态功能系统。

五行学说在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同时,五行学说也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架构,是中医药学说的精华。但是,部分学者对于五行的起源和性质存在着一定争议,对五行含义的界定存在着不同看法,这对五行学说的哲学性和科学性的认识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藏象学说

“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其中“藏”是指身体内部的器官;而“象”是指自然界的外部气象。藏象理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意象化,五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内在的五脏可以通过外在的形象来体现,从而让人从外在的形象看到内在的变化。二是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有言:“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三是系统性,《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其中,“各以气命其藏”的目的是“得五行时之胜”,也就是“得五行时之生”,利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在时序上的表现,即“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来构建肝、心、脾、肺、肾之间相生相克关系,从而构建五脏的功能系统。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基础

(一)道家哲学基础

中医学生命理论深受道家关于世界本原与生命起始认识的影响,这在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得到了体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是统括相反关系的概念。“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医药学认为,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是要“重”,即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意思。“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医药学认为,事物转化的关键是给予相反的条件。《黄帝内经》云:“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这句话反映了万物运动从“道”出发。“帝曰:‘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素问·六微旨大论》)这句话反映了万物运动复归于“道”。

《黄帝内经》是古往今来的医学经典,“道”和“医”是相通的,道教对中医药学的影响,涉及认识论、方法论等哲学问题。

(二)儒家哲学基础

儒家哲学在中医药体系中的生理、病理和处方原则等多方面中得到体现。《黄帝内经》有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黄帝内经》这段关于人体生理的重要论述,显然是把儒家的政治哲学匹配到医学中来,可谓典型的儒家哲学在中医药哲学中的体现。《本草纲目》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本草纲目·历代诸家本草》)此“君臣佐使”最初是儒家政治哲学中的用语,中医药学中的“君臣佐使”有些时候也被赋予了与儒家哲学中的“君臣佐使”相应的功能。例如,《黄帝内经》有云:“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处的方中“君臣佐使”与儒家哲学中的“君臣佐使”有着相近的内涵。“君臣佐使”这种典型的儒家政治哲学术语,作为“医门法律”长存于中医学理道之中。可见,儒家哲学对中医药的影响虽然未必比道家哲学深刻,但儒家哲学的进入,使中医药的知识体系变得更为严密。

(三)释家哲学基础

释家的“医方明”包括医论、医术、方药、卫生保健等。这些对中医药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病一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载:“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阴阳气候,以成人身。八尺之体,骨肉肌肤,块然而处,是地大也;血泪膏涕,津润之处,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举动行来,屈伸俯仰,喘息视瞑,是风大也。四种假合,以成人身。”(《外台秘要·叙眼生起一首》)上述医论,显然受释家“四大”医论的影响。

巢元方、喻嘉言试图把“四大”与“五行”两种说法结合起来,但精深的道家哲学、严密的儒家哲学已经奠定了中医药体系的基础,其体系之严密、思想之深刻,“四大”说,最终没有正式纳入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但释家作为一种补充一直影响着中华医道。“以释为用”也正是这个意思。

四、教育学、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机理

教育学、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其理论机理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体现了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以下是对这一融合理论机理的详细阐述。

(一)教育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机理

1.文化传承与教育使命

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教育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下一代,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2.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传统文化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启示。教育学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3.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方法和智慧,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这些教育方法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学在融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创新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

(二)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机理

1.哲学思想的统一性

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在哲学思想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中医药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思想,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这种统一性使得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智慧。

2.生命文化的探索

中医药学是一种生命文化,它从生命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存在和生命健康的深层规律。这种探索与传统文化对生命、健康、自然的关注紧密相连。中医药学在融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人体生命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3.诊疗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学的诊疗技术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传承中医药学诊疗技术的同时,也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医学知识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是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体现。

(三)教育学、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综合机理

1.共同的文化根基

教育学、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都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共同的文化根基。这种共同性使得三者之间能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2.相互借鉴与融合

在融合过程中,教育学可以借鉴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辩证思维等思想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和方法;中医药学也可以借鉴教育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传承和发展效果。同时,传统文化作为两者的共同源泉,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

3.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学、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中医药思维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医学人才,还有助于提升国民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健康意识。这种融合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教育学、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基于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相互借鉴与融合的理论机理。这种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和创新发展,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8DjYrAuccRxsJBeeCIGNHCmZ1j+JPjS6tB9YcuqPgFBhgdEz0kbnL5BUhqgef0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