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作为一门医学,其本质体现在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的深刻理解和有效治疗上。中医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防治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中医不仅关注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中医独特的医学智慧和人文关怀。
中医药事业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哲学思想。中医药典籍在记述医理、医案等的同时,不断输出“止于至善”的哲学思想与人文道德,形成了哲学、医学、人文的高度统一。这种文化与医学的有机结合,是中医药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医药事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医药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中医药学的理论认识能够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程度是现代医学理论研究中必然要重视的宝贵思路。同时,中医药事业还注重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面对疾病谱的变化、时事物候的变迁、体质环境的变动、医学境况的变异,中医先贤们不断进行着医学理论的革新和诊疗技术的提升。
中医药学崇尚预防且长于治疗,形成了有机的防治结合体系。这种防治并重的体系使得中医药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等手段,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同时,在疾病发生后,中医也能通过辨证论治等方法,有效治疗疾病。
从社会层面来看,中医药事业还承担着资源分配和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使命。中医作为医疗资源的一部分,其发展和应用有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中医还通过提供个性化、整体化的诊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综上所述,中医药事业的本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医学本质、文化传承与哲学思想、临床实践与创新、预防与治疗并重及资源分配与社会责任等。这些方面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医药事业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当前,中医药教育主要是模仿现代科学教育的模式。然而,要传承中医药文化,我们应当遵循中国传统的整体认知规律,让医学生更好感受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氛围。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基地。院校在建设中,要把重点办好中医药类专业放在突出位置,中医药相关课程及传统文化课程都应当占主要课时。如,在实践教育环节也要重点感受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治方法,同时可以借鉴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形式。中医药学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有其自身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因为历史原因,中医药学的地位有所动摇。而今,我们要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继承、发扬中医,走具有中医发展规律的道路,传承中医药文化。
在当前的医学教学环境下,如何把具有中医药学特色的教学付诸实践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高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的培养方式。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国高校的办学观念也在经历着一些变化。“以人为本”是当今高校办学思想的核心,学生的培养方向是“知识渊博、修养良好,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发展”。高校的思想观念要由以往重视知识,转变到注重德智协同发展方向上来。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中医药文化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同时,应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规律和自身的特殊性,从培养中医药的人文精神出发,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及文化素养,以此带动学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中医药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强大的文化特征。中医药学兼具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性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是指医家要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是中医药学的精髓,是指医家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当代医学教育所面临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与传统医学有别,其内涵也不尽相同。从中医药传统的教学内容来看,传统的中医药教学模式十分重视培养医师的传统文化底蕴,强调理论和实践融合,以及医德与师德的结合。现代中医药学不仅要借鉴西医药教学的优点,还要继承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合理内核”。医学道德和医学技能的培养紧密相连、加强中医药院校的传统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是当前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课题。
在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环境中实施以弘扬中医药学传统为主基调的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特殊性,且存在一定的挑战。其社会特殊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医药教学内容与活动方式的特殊性,中医药学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源于古圣先贤的积累,现代社会的科学文化环境对于中医药理论还存在不相适应的部分;二是由于教学体制与教育环境的变化,现代社会科学文化与传统文化活动之间尚需经历一定的磨合期。
中医药文化吸纳了中国传统哲学、天文、地理等众多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代表了中国特色文化,有着丰富、生动、博大、深刻的价值内涵。中医药思想文化教育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属于传统自然文化思想范畴,包含医学对人体、健康、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相关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本质原理和规律的基本知识体系等;另一部分则属于中医药人文范畴,旨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多种知识方法和科学诊疗技术来进行实际医疗活动,从而形成相应的中医药文化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道德理念与生命信念意识体系等。中医药文化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为我国各级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资源,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其人文价值,以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帮助。
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易学、儒家、道家和佛家等思想文化。“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点,是易学的核心观点,也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体现。《黄帝内经》中有“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和“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体现了现代人文意识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观;而西方医学更强调人的主体意识,重视人而非自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指导我们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儒家思想的“仁心”是中医药人文主要特征之一。《本草纲目》有言:“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体现了医学仁慈至善的内涵及对生命的尊重,这对当代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引导学生关爱理解患者,强调“以人为本”的仁爱观点。
中医药文化传承了优秀传统智慧的精粹,院校教育不仅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事业优秀人才,更需要传承发扬我国中医药文化,承担起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使命。人文社会科学并不是中医药院校的主流教学任务,但依然与中医药事业发展息息相关,需要院校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丰富中医药学的主干学科,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同时,中医药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要更加重视自身的中医药文化素养,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精神。
中医药文化的仁爱思想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仁者爱人”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医乃仁术”是作为一名医者的基本素养和最高修养,更是儒家的仁学思想在中医药中的价值体现。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家“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等医德品行;尤其重视“仁爱”和对患者的尊重、怜悯和关怀,教导医学学子体会古人“仁爱”的伟大精神;确立“生命至上”的医德,体验医者的真情、善念,不求功利的慈悲之心和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高超技艺。“医乃仁术,博施救济”“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是我们在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时必须强调的核心,要让学生感受到何为医,何为仁,何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