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唯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形也,岂不巨哉?然而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肺主一身之气,而治节行焉,胸中苞举肺气于无外,故分其诊于右寸,主气之天部耳。 (《医门法律·一明胸中大气之法》)
【释义】人是吸收了天地之气而成形的,所以只有气足形体才能存在,足够的气聚集在一起才让形体存在于天地之间,倘若气不能聚集而涣散,那么形体也就消亡了。所以,气对于形体而言,其作用是至关重要而巨大的。然而,身体中有营气、卫气、宗气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气能够遍布全身,环流不息,使肢体、关节运动轻灵,则全赖胸中的大气来主持……。肺主一身之气,全身的气都需要肺来调节管理,脉诊右手寸口的部位,是审察主气的天然部位。
胸中大气,根据喻嘉言《医门法律·一明胸中大气之法·大气论》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肺之气。肺主一身之气,心主一身之血,气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二是指宗气。而宗气的形成主要是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肺主呼吸,自然界的清气都是由肺所吸入,又因肺属金,脾胃共属土,土生金,即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上输至肺,使肺能够将水谷精微与自己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生成宗气。三是指循行于全身的真气与卫气。真气是肾中的真元之气,是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始动力,然肾属水,肺属金,金生水,即指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在肺中生成的宗气,都能源源不断地资助真元之气,使其源泉不竭。卫气则是卫护肌表之气,其根源于肾(先天肾精所化),滋养于脾胃(需要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主宰于肺(肺主一身之气,又主一身之表)。所以,喻嘉言又说:“肺主一身之气,而治节行焉,胸中包举肺气于无外,故分其诊于右寸,主气之天部耳。”这就是胸中大气的全部含义。
如上所述,气的功能就是构成形体,营养肢体关节,完成生命活动。由于气的对形体和精神的巨大作用,因此,气必须时时聚集在人体当中,不能有所损伤、耗散。
喻氏在此告诫后人:养生保健,就是要注意时时爱护自己体内的大气,而不要使之耗散。气足神旺,生命才能长久。
【原文】营卫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见营卫两不和谐,气即痹而难通,必先令营卫相得,其气并行不悖,后乃俟胸中大气一转,其久病驳劣之气始散。 (《医门法律·大气论》)
【释义】营血,因为营、血具有营养全身组织器官的作用,故常合称。卫气,顾名思义,就是指具有保卫机体及全身组织器官、推动营血在脉管里运行的作用。营属血,卫属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二者相偕而行,谓之阴阳相合,营卫相得;营卫不和,则大气不通。所以,健康人生,首先必须营卫相得相合,全身之气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行。反之,营卫不得,气运不顺(或相悖),则疾病乃成。
【原文】人身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而胸中居一焉。胸中虽不藏神,反为五神之主。 (《医门法律·大气论》)
【释义】神脏五,脏,应为藏,即指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形脏四,一是指形体之头面,二指形体之口、眼、耳、鼻,三指形体之四肢,四指形体之皮、脉、筋、肉、骨。神、魂、魄、意、志五者合为神,此属阳为无形;四形脏属阴为有形。神形相合,则体内诸气运行顺畅,大气乃安而身强体健。
形神相合,就是指形体与精神的统一,也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谓形,就是指形体及整个机体的外在形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所谓神,就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及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人体功能的体现。形体健壮,必然精神饱满,生理功能正常。精神旺盛则能促进形体健康,这就是形神相合或称形神相得。
喻氏本条原文指出了形神相合中神对形的主导作用,首先说明了神明的产生分属于五脏(即五神脏),但总统于心,因为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心为五神之主。
《素问·移精变气论》就曾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就说明精神活动失常(或失调),是人体发生疾病的内在依据。从而强调神不仅主导着人的精神活动,也主宰着人体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卫外抗邪等脏腑功能活动。
神明虽由精气所化生,但反过来又支配着精气的活动。这就是神与形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具有良好精神状态的人,往往气血充盛,健康长寿。而不良的精神刺激或精神状态不好的人,往往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原文】孟子之善养浩然,原思之歌声或出金石,其得全于天,不受人损,为何如今人多暴其气而不顾,迨病成,复损其气以求理,如《本草》云:枳壳损胸中至高之气,亦有明言,何乃恣行无忌耶?总由未识胸中为生死第一关耳。特于辨息之余,补大气论以明之。 (《医门法律·大气论》)
【释义】孟子的学生公孙丑曾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本段原文喻氏认为,孟子之善养,就是要时时保护上天赋予的从胸中发出的如金石般声音的气,而不要人为地让这种气受到伤害。为什么如今之人们却恣意使用声音或者从不顾护胸中之气,直到疾病来临,又用理气之药来反复损伤胸中之气。如《神农本草经》中就指出了枳壳能够损伤胸中至高之气。有些人明明看过《神农本草经》之明言,为什么还要恣行无忌地使用耗气药呢?其实是没有认识到胸中(心肺之气)为生死第一关这个道理。特于辨气息的同时,补写大气论以说明之。
所以,调气养生,就是要认识胸中心肺为至高之气,其在人身中至关重要,宜时时培养、爱护,而千万不能有所损伤。
关于《神农本草经》中关于枳壳能够损伤胸中至高之气的论述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枳壳味苦,能泄至高之气,故主之也。”意即肺最怕气机壅滞上逆(实证),应该立即进食苦味的药物以泄肺气的壅滞,而枳壳味苦,能够泄这种肺气壅滞上逆的实证。喻氏原文中所说的“暴其气而不顾,迨病成”则是由于反复、大量地消耗胸中之气的虚证,根据“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气药,诸如黄芪、人参、白术、甘草之类的药物来治疗,而千万不能使用枳壳之类的泄下肺气的药物,再一次损伤胸中至高之气(心肺之气)了!喻嘉言在这里警示医者在临床中一定要注意辨清气虚与气滞的不同表现,对于胸中气虚证一定要谨慎用药,以顾护胸中之正气。另外,在日常饮食当中,气虚的人最好不要进食可以损伤正气的食物,如下气的白萝卜、损伤体内阳气的绿豆等食物。
1.清肺气
【原文】治气之源有三:一曰肺气,肺气清,则周身之气肃然下行。 (《寓意草·详辨谏议胡老先生饮小恙并答明问》)
【释义】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而喜宣发肃降,其位居胸中,通于天气。故胸中为清廓之处,其气宜清,清则宣发肃降顺畅,全身气机皆顺。
清肺气的方法包括治病和养生两个方面。
(1)治病:多用于风热犯肺或燥邪伤肺。
风热犯肺:可见发热,口干,咽痛,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可用清肺(热)解毒的中草药治疗,如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南沙参、北沙参、桔梗、甘草等,代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散等。
燥邪伤肺:可见口渴,咽喉干燥,鼻腔干燥,干咳少痰,大便干燥等。可用清肺润肺的中草药治疗,如川贝母、北沙参、麦冬、百合等,代表方剂有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
(2)养生:清肺养生法,首先是要有正确的生活方式,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安静,不吸烟,避免悲伤忧愁。经常进食一些能清肺润肺的食物,如水煮花生米、雪梨肉饼汤、百合粥、莲子羹等。
2.和胃气
【原文】治气之源有三:……二曰胃气,胃气和,则胸中之气亦易下行。 (《寓意草·详辨谏议胡老先生饮小恙并答明问》)
【释义】胃居于中焦,主受纳而消磨腐熟饮食水谷,其气宜降,降则饮食水谷顺利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生气血。
和胃气,就是平时要注意养胃和胃,饮食宜清淡温暖,不暴饮暴食,不挑食偏食,不饥饱无常等。暴饮暴食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腹泻。挑食偏食容易使五脏气血偏盛或偏衰,久而久之,伤脾坏胃。
3.纳肾气
【原文】治气之源有三:……一曰膀胱之气,膀胱之气旺,则能吸引胸中之气下行。 (《寓意草·详辨谏议胡老先生饮小恙并答明问》)
【释义】膀胱与肾互为表里,同居于下焦,经脉相连。膀胱气旺,则肾气旺,肾气旺故能收纳胸中之气(肺气),从而完成金水相生(肺属金,肾属水)的生命运动。
纳,即收纳、摄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人体的呼吸虽为肺所主(肺主气,司呼吸),但呼吸功能的正常与否,还与肾的纳气功能密切相关,肾的经脉上贯膈,入肺中。呼吸出入之气,其主在肺,其根在肾。故《景岳全书·传忠录》说:“肺出气也,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具体表现为由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达到肾,由肾来摄纳,这样才能保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而充分的交换(呼浊吸清,吐故纳新)。
呼吸出入的气,虽主在肺,但根在肾,肾气足可助肺摄纳吸入之气,帮助肺完成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若肾气亏虚,就不能帮助肺摄纳吸气,人体就会出现呼多吸少,甚至喘息的病理症状。
临床上治疗肾不纳气的呼多吸少的肺源性心脏病及哮喘病,多用补肾纳气的药物和方剂取效,如金匮肾气丸(或汤)、人参蛤蚧丸(或汤)。这就从临床实践验证了喻氏膀胱(肾)之气旺则能吸纳胸中之气下行理论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