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知足宽容
人的一生要追求幸福、健康和快乐,就要懂得知足、宽容、放得下。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得到了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说,而在于放下了多少。放下一分就得到一分快乐,放下十分得到十分快乐。所以,健康的根源就在于人的“心” “精”和“养”。心,即保持心情舒畅,自然和顺。精,即人的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养,即修养,涵养。
2.中庸平顺
相由心转,病由心生。心顺则气顺,气顺则经络畅,经络畅通则百病皆消。人之所以有病痛,皆是经络阻塞不畅的表现。所以要想解除病痛,就要使经络畅通;要想经络畅通,就要使气血通畅;要想使气血通畅,就要使心情顺畅。另外,气血畅通的程度还依赖于人的“精”,精能化气,精足才可以使气足。所以,健康的根源就在于“心”和“精”。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中庸,是养生的根本原则。人体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瘀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疾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3.积极向上
《素问·刺法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养生过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始终保持一股积极向上的气势,有不畏惧、不气恼、不气馁的英雄气质,有慈悲心、真诚心、清净心、包容心。长此以往,就会在体内养成一股浩然之气,这才是养生的根本。病之所起,无不由正气虚弱,外邪乘入。而正气虚弱,每由心魂散乱,真气不充所致。贪食、贪胜、贪得、贪乐,皆足伤精耗气以致患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4.心态平和
多嗔(怒)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凡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清净心正,心态平和,百病不生。
5.心神安定
心旷神怡,身体健康。心神不安,性情急躁,多为致病之总因。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身体的抵抗力与免疫力增强,外邪不易入侵,即使生病,也易向愈。
6.道法自然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照季节、气候的变化,增减衣被、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等,都是顺应自然的具体体现。所以,养生绝对不是简单地模仿,人云亦云,要从自己的客观实际找到适合自己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7.随遇而安
现代人在追求经济与物质方面增长与享受的同时,还要知道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某种欲望达不到,就会陷入痛苦。其实,物质能带来的享受,精神也能,药物能治疗一些疾病,心理疗法也能治疗某些疾病。所以,与其用一生来追求财富,不如用一生来培养出一种好的心态,让精神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一种超凡的精神境界,就如同打开了智慧的大门,同时也打开了快乐与健康的大门。